和平大队知青返乡记

林虎

<h3>知青,一个撼天动地的名词,</h3><h3>知青,一首悲惨与壮丽的诗篇,</h3><h3>知青,一段苦涩人生和激情豪迈的岁月!</h3><h3>2019年3月27日下午,资中县兴隆街镇和平大队知青群群主林虎,邀请在群的知青有机会返第二故乡参观访问,倡议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和共鸣!半个小时内大家就共同决定:马上行动!</h3><h3> 次日,知友们就分别开车,或坐公共汽车,或搭乘高铁从成都,温江, 重庆,合川赶赴资中。下午三时许,当最后一批知友到资中高铁北站同大家汇合时,来不及寒暄,来不及休息,来不及喝水,知友们就急切的分乘两个车直奔和平大队。</h3><h3> 整整四十三年!我们告别喧嚣的城市,温暖的家庭,慈祥的父母,抱着虚无的抱负和幼稚的志愿,来到陌生而又荒凉的地方名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与当地农民同劳动同生活,同甘苦共命运。我们的泪和汗甚至血抛撒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青春的激情呐喊,热血奔涌,灵感与智慧,理想的火花,通通在这寂静的小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轮回中消失殆尽。幸运的是,短短的几年乡下生活,我们在同朴实无华的村民交往中,他们的诚实勤劳,无私慷慨,热心助人的美好品格,给我们步入人生第一课留下良好的烙印。我们之所以急于想来,就是想看看曾经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村民现在过得怎么样。</h3><h3> 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在似乎熟悉而又陌生的公路上渐渐打开记忆的闸门。当年蜿蜒曲折的碎石公路,现在是宽阔平坦的水泥公路,从乡上到生产队的泥泞小道,而今也铺上了汽车能够通行的村村通公路。当我们进村后,过去我们熟悉的泥墙草房已不复存在。而红瓦白墙,座座小洋楼不断映入我们眼帘,让我们几乎迷路。</h3><h3> "当年的知青回来了!"消息一传出,村民们不约而同的从四面八方涌来,在当年李队长小女李素彬的堂屋里围成一圈,热情的同我们回忆交谈。主人热情周到的送上茶水,花生,水果,让我们真的有一种久别回家的感觉。当年曾经帮助过我们的王宗保,宝二娘,周厚彬,尚昭统,王伯洲,唐素华, 李素彬,王桂芝,周菊仙等同我们一起回忆下乡时种种逸闻趣事。老乡李素彬,尚昭统,周厚彬回忆了教知青怎么煮饭,帮干农活,帮挑水等细节。知青余小惠回忆刚刚下乡时,不会煮饭,柴火在灶里经常熄火,一把鼻涕一把泪终于把饭煮好确是夹生饭。知青张建英回忆了那个时候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10分制。农村一个主要劳动力干一天活能够挣10分,价值人民币3角6分。而她们评定的出工一天是5分,也就是说干一天农活能够有1角8的报酬。知青蔡元龙回忆,自己爱贪玩,年终工分不抵分粮食的钱,必须要补工分钱才分粮。他就四处打通关系,把粮食分到后,挑去街上卖了,将就用这个钱把工分钱补上。知青林虎回忆到,那个时候政治运动很突出,经常性的政治宣传要落实到大队,作为团支部书记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组织文艺宣传队,而且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没有报酬。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大家集中到大队部排练节目。特别是冬天,天寒地冻常常冒着雨雪,踩着泥泞小道走1至3公里路程到大队部集中学习,有的甚至摔跤浑身稀泥也坚持不懈,精神令人感动。由于大家的刻苦付出,在全公社的汇演中名列前茅。林虎对各位知青当年的无私奉献表示诚挚的谢意!知青杨建华余小惠等,还回忆了村民待自己如亲人,经常请吃和送东西,让人有独处异乡似家中的感觉!</h3><h3> 相逢是短暂而欢快的,交流是融洽而幸福的。知青和村民们都愉快分享了各自的家庭和现状。大家对四十多年来国家的变化和家庭的变化由衷感到高兴!国家的富民政策让农村快速发展。天然气,自来水,公路四通八达社社通,4G网络全覆盖,各种家用电器俱全,农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与城里人无异,不少的家庭还买了代步小汽车。说起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实惠,村民们赞不绝口。展望未来,村民们充满希望和期待,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发展得更加美好!更加强大!受到村民激情的感染,我们也用切身体会畅谈四十年来发生在我们身上和周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大家交流情绪高昂而又热烈和谐!近两个小时的走访交流,让我们受到极大的震撼,同我们下乡时候形成巨大反差!现在的农民远远不是我们当年的印象:住的破房草屋,吃的食不果腹,穿的衣衫褴褛,见人唯唯诺诺。我们告别乡亲们出来,夕阳的余辉照耀在大地原野,丘陵起伏风景如画,田园风光美不胜收,我们瞬间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与壮美!</h3><h3> 几十年的分别 两个小时的相见,给我们人生留下极其深刻的烙印!感谢乡亲们对我们曾经的关爱和保护,感谢他们给我们善良和朴实品格的再教育,祝愿我们的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飞黄腾达!</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