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沈巍闹剧

HCY

<h5><b>  3月25日,在遭遇多日的围追堵截之后,他坐上了一辆豪车,离开了围堵他的众人。他理了发,剃了胡子,换了新衣服,到派出所补办了新身份证,后来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流浪大师”沈巍的闹剧,暂时画上了句号。<br> 细观沈巍闹剧,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流浪汉”“大师”“隐士”。<br>&nbsp;<br> 【流浪汉】<br> 真实的流浪者是社会失序的象征,他们等待着社会的救助,在饥寒交迫下过着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生活,活着没有尊严,死后不留痕迹。<br> 而沈巍口齿清晰,思维清楚,爱读书,有文化;他大学毕业后有过体面的工作,家里房子拆迁时分给他一小笔拆迁费(10万元),是父亲留给他的遗产,单位还每月给他打基本工资,他有钱,有亲人,也有工作能力。<br> 所以准确的说,沈巍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流浪汉”。<br>&nbsp;<br> 一个本可以在城市里体面生活的人,为何会选择拾荒流浪?<br> 看看他的沦落轨迹:因为爱捡垃圾,单位领导主动找他办了病退→和家人赌气断绝关系自己出来租房子住→又因为捡垃圾被邻居投诉→开始流落街头。<br> 按照沈巍本人的解释,自己之所以选择流浪,似乎是因为“自我不被容纳”,但他有没有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被容纳”?<br>&nbsp;<br> 【大师】<br> “大师”沈巍火于抖音,视频里的“大师”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用普通话跟拍摄者们谈论着他从书里看来的道理。<br> 如:“四种人,德才兼备最好。第二种用谁呢,用有德无才的人。第三种呢,用的应该是有才无德,也就是说‘德’放在比‘才’还要重要的位置。”<br>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司马光作的“才德”论:才德兼备是圣人,才德皆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则是小人,用人宁用愚人,不用小人。<br> 又如:“我又想起来中国老古人的八个大字:善始者众,善终者寡。交朋友也是这样的,你觉得呢?开头交朋友好得要死,走到最后的没几个。所以古人没多啰嗦,八个大字!留下了成语善始善终。”<br> 沈巍念叨的“八个大字”,出自《史记·乐毅列传》: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其意是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br> 可以看出,沈巍口传的“至理名言”,不过是简单的读书心得,而抖音的视频播客们,却把他捧成了“国学大师”。用沈巍的话说:“现在书读得少了,好像觉得很稀奇,不是我学问多大,是你们自身造成的,你们书读得少,就这么简单的道理。”<br>&nbsp;<br> 【隐士】<br> 隐士,在中国古文化中是边缘人。他们看似边缘,却与朝代的政治格局紧密相关,他们借归隐来表达政治倾向,为了高洁的志向视名利如粪土,在士人中颇受推崇。<br> 古代普通的升斗小民,与隐士没有太多瓜葛,但到了今天,隐士却成为了一部分人审美意义上的符号,认为隐士是追求自由的世外高人,随便一两句,都是令人醍醐灌顶的“至理哲言”。<br> 那么沈巍,一个说着并不算多难懂道理的读书人,为何被部分人当作追求自由的隐士呢?<br>  因为沈巍给一部分人的意象,就像一个落魄的士人,满腹经纶,心里最想干的事情是“做官”,带有一种潇洒和反叛的意味,勾起了人们对国学、对治世之道的模糊向往。不善思考的当代“寻隐者”们,被沈巍的形象和谈吐的巨大落差所击倒,仿佛自己遇到了“隐者高士”。</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