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金瓶梅

高若阳

<h3>不得不写的文字</h3><h3><br></h3><h3>我与金瓶梅一书结缘,应该在30多年前了,那时我还在教书。由于能够读到古本,当时又在搞民间文学,所以对书中的方言、习俗、礼仪就很敏感,觉得金瓶梅中处处都有河东文化的印记,由此也就涉猎一些相关知识。在探讨作者的论述中,提出应该从作品本身入手,通过特有的方言、习俗和特别的地方区域文化信息,来界定作者的籍贯。《金瓶梅的作者与河东有缘》(学院刊2000年第二期)围绕以上诸点来论证,结论为:金瓶梅的作者是河东人;或者在河东生活过外地人:或者是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熟悉河东生活的人做过润色。</h3><h3>这一观点受到金学研究的观注,尤其是例证的河东方言,首提“山西方言说”。当时和以后的金学研究,凡引用山西方言说提到的“高文”,就是指拙作。齐鲁学报、金学研究综述,不止一次的援引和肯定我的学术见解。</h3><h3><br></h3> <h3>后来我因工作变动,走上了行政岗位。金学的研究也就间断了,但只要碰到与金瓶梅有关的信息总还是抽闲要看一眼。随着网络的普及,百度上也频频出现当年的文章,有一年看研究综述,才知道我还有一个姓鲁的首先提出“山西方言说”。</h3><h3>前些年博文上有人提出金瓶梅作者是山西临汾人,并对此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探索。有评论说“最先提出作者是山西”之说。</h3><h3>河东古指黄河以东,它包括山西和山西以外的一些地方。秦汉时河东郡治所在今运城夏县,辖今运城、临汾、晋西南一带,唐后河东泛指山西。</h3><h3>我只看到首提山西方言说的综述,但《金瓶梅作者与河东有缘》的第一个结论再明确不过了,到现在我仍然认为我的结论是严谨而周延的。这是近二十年前的观点,是不是最先提出但肯定比所谓的“最先提出”要早的多。</h3><h3>看到博文时就想写些文字,苦于没有时间,一放又是几年,但这个念头不时会涌上心来,这才有了今天这篇,不得不写的文字。</h3><h3><br></h3> <h3>不仅是为了曾经的激情</h3><h3><br></h3><h3>金瓶梅研究这二十年来走过了那些路,如今处于什么程度,说实话,我早已经是一个局外人。我相信当年运动场上的标尺总是有记录的,权威而严谨的金学研究史,在“山西说”的总结上多多少少必然是要记下那一笔的。我无心刻意地去捍卫什么“地位”,这也谈不上多大的“尊严”,尽管它是我青春热血的印迹。也不只是为了那曾经的激情,但自己的孩子总是要认领的,毕竟他是我的骨肉。</h3><h3>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他还有几个孪生姊妹,他们如果都能够好好地活着对我以及对金瓶梅研究都是会有益处的。</h3><h3><br></h3><h3>当年写那篇文章时,起初并非是要写论文。第一次接触金瓶梅,我就被它那细针密线别具特色的语言所吸引,大量的河东口语让我这个正在整理河东方言的人,真以为它是直接从说书人口里讲出来的,张评本是手抄体,给人第一印象是根据录音整理所成。我用钢笔抄写金瓶,这次翻厢还看到当年已经抄写到六十七回。在抄写的过程中,我把书中河东方言索引出来,先注音,再释意,并列举出人们现代生活中还在流传使用的范列进行对比印证,完成了一本《金瓶梅中的河东方言》著作。原计划是要出一本书的,后来在学报上发表的有关作者探讨的文章,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形成的。</h3><h3>因为当年的著作手稿是钢笔写成,没有出书我就调动了工作,就连学报上那篇文章发表时我已经不在从事教学工作,接着辗转6个工作单位,多次搬家,著作的手稿也就流落失存了。</h3><h3>记得有次在工作岗位上,偶然看到一篇南方人解释金瓶梅中的蔬果,全然不知北方方言,牛头不对马嘴,我连夜还写了一篇辩驳小文章,如今也荡然不见了。</h3> <h3><br></h3><h3>金瓶梅研究当年还拟定了好多课题,它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包括中医中药、阴阳五行、保健养生等等都是有待研究的内容,不知这些年进展如何。但有关河东方言我所知道的还涉及的人不多,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所谓孪生姊妹的意思了。</h3><h3>如今退休了,有了大把的时间。想了结这一多年的心愿,但不知扭过头再上跑道还能否望见前行者的项背。</h3><h3>手稿确定没有了,只在一个笔记本上找到了部分简单的索引,方言这一块就有很多课题要做,更莫奢谈那些还在孕育中的幼小胚胎。还有构思成的《偷情藩金莲》《幽会李瓶儿》《我爱孟玉楼》《春梅 我不喜欢》等等等等茶余饭后话金瓶系列文章,想以一个男人的视觉窥探诸多女性的自然美与原始野,甚至触及到她们对乐器的嗜好以及性行为的不同取向,真关乎到为文为人的大是大非了。倒退几十年我连这些标题都不会拟就,今曰为文无绩,为人虽未盖棺也成定论,因此也就儿不嫌娘丑娘不嫌儿丑了,就从方言入笔,有一线希望,我总还是想在运动场上跑一跑,不为竞技总还可以健身,也了却了这段我与金瓶梅的多年夙缘。</h3><h3> 欲为《我读金瓶梅》系列文字,此为首篇,权借做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