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祠的原地情思

北京 元迪

<p>2000年12月31日,是20世纪的最后一天,中国邮政发行一套4枚《中国古钟》邮票,以此礼赞这世纪更替的重要时刻。邮票分别表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4尊古钟,分别是西周的井叔钟,春秋时期的(素命)镈,唐代的景云钟和清代的乾隆钟。</p> <p>邮票中的第二枚“(素命)镈(lìngbó)”,1870年出土于山西万荣县的后土祠。“鎛”是一种大型单个打击乐器,与编钟、编磬配合使用,形体比较大(通高66厘米,重65.2千克),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多用于祭祀和宴飨。(素命)镈钲部及铣两侧铸铭文18行174字。铭文叙述了鲍叔接受齐侯赏赐封邑和命词,为了勉励自己,铸此鎛,在祭祀其亡母仲姜时使用,并祝愿自己和子孙幸福。</p> <p>在传世青铜器中,自命为“鎛”的古钟仅此一件,极具史料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h3>这天,位于后土祠旁边一间不大的邮局营业厅里,举办了隆重的邮票首发仪式,这个刚刚挂牌的“秋风楼邮政营业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h3> <h3>一把“山西万荣 秋风楼”的邮政日戳,盖在一件件原地封上,把后土祠的千古传奇带到四面八方。</h3> <h3>2018年10月9日至14日,由民俗文化集邮研究会主办,新概念集邮研究会、北京原地集邮研究会协办的“2018年民间邮会联谊活动”在山西省运城市举办。联谊活动以“民俗与原地探源”为主题,开展了研讨交流、原地考察,并与当地集邮组织进行了集邮交流。</h3> <h3>《中国集邮报》的报道</h3> <p>原地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素命)镈”古钟的出土地——后土祠。后土祠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的黄河岸边。</p> <h3>1996年,后土祠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h3><h3>祠院坐北朝南建于陡崖之上,原有一条S型小道攀缘而上,状如太极,路边原有石人石马,称之为神道。现已改建为青石祭道,有108级石阶。</h3> <h3>后土祠始建于汉元鼎四年,汉武帝在此写下著名的《秋风辞》,由于历史上黄河改道,祠庙多次复建。</h3> <h3>参加“2018民间邮会联谊活动”的邮友在山门前合影。</h3> <h3>拾阶而上,站在古朴的山门前广场回首远眺,一幅壮丽的山水撞入眼帘。山门前,远处的中条山层峦叠嶂,如巨龙翻滚。</h3> <h3><h3>山门右侧两条大河浩浩荡荡在此融为一体,这两条河,一条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另一条是山西省的母亲河——汾河。</h3></h3> <h3>这里是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处,古为汾阴县。</h3> <h3>两河交汇处冲积出一块高地,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长阜长4—5里、宽2里,高10余丈,史称汾阴脽,后土祠原址在脽堆之上。</h3> <h3>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块风水宝地,传说,女娲在这里取两河之水抟土造人。</h3> <h3>轩辕黄帝一统华夏,天下平静后,沿黄河东巡至汾阴脽,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大地和先祖女娲娘娘。</h3> <h3>传说黄帝之后,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都在汾阴脽设坛祭祀后土。</h3> <h3>西周时期郊祀天地成为国家重要祀典载人《周礼》,以后历朝历代虽各有严格的祀地礼仪,但皆源自《周礼》。后土祠历史上多次出土商周古鼎及古钟等青铜礼器可为明证。</h3> <h3></h3><h3><h3>汉武帝一生曾6次亲祀后土。公元前117年,汉武帝闻报在后土祠又得一尊大鼎,视为吉兆,遂命在得鼎处修建后土祠,并改年号为元鼎元年。还在祠内为自己建造了一座万岁宫。据《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汾阴祭祀逐渐形成制度,基本上每三年皇帝都要来这里举行一次祭祀仪式。</h3></h3> <h3></h3><h3>直到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在北京修建天地坛(天坛前身),后土祠才逐渐转为民间祭祀。</h3> <h3>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后土祠曾多次被冲毁、重建。140多年前的清同治九年,一位新上任的知县戴儒珍来此,下车后直奔汾阴脽,寻访后土祠。然而,祠已被滔滔黄河淹没,荡然无存。戴知县遂动员百姓,捐资迁建后土祠,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后土祠。</h3> <h3>现存后土祠是前后两进院,比历史上辉煌的后土祠小了很多。</h3> <h3></h3><h3>进入山门,中间大门楼里面竟然是个戏台。戏台下面与地面之间不足一米六,想象当年,山门打开,香客们低头弯腰从戏台下鱼贯而入,是何等的虔诚景象!</h3> <h3>前院钟鼓楼分列两边,东边是钟楼</h3> <h3>西边是鼓楼。</h3> <h3>穿过一道窄门</h3> <h3>窄门两边居然又有两座戏台!</h3> <h3>两座戏台略小,但很精致。</h3> <h3>三座戏台呈品字形排列,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品字戏台”。并排的两座戏台,可以同时演两台戏,谓之“对台戏”。在重要的庙会、节日里,甚至三台戏同时上演,其壮观场面无与伦比!</h3> <h3>戏台前的两株柏树,人们说像龙凤,称为“龙凤柏”。</h3> <h3><h3>后院两边是两座无量殿:东曰“五岳殿”,供奉五岳之神</h3></h3> <h3>西曰“五虎殿”,供奉蜀汉五虎上将。哈,好鲜明的民间祭祀风情。</h3> <h3>北面是紧连在一起的献殿和正殿两座建筑。献殿陈列有礼器及供奉的牌匾等。</h3> <h3>明代“轩辕扫地碑”也陈列于此。碑身正面刻有“轩辕扫地之坛”六个大字。</h3> <h3>碑的背面有“龙马负图之处”六字,这里也是传说中“河图”出水的地方,先祖伏羲依据龙马之图创立了八卦,开启华夏文明之先河。</h3> <h3>正殿供奉天下地神之宗,土地最尊之神——后土圣母。</h3> <h3>正殿建筑精美,石雕、砖雕、铁雕和木雕都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h3> <h3>精美的建筑装饰艺术。</h3> <h3>铁雕狮子栩栩如生。</h3> <h3>精美的铁缸</h3> <h3>尤其是精美的木雕装饰堪称一绝。</h3> <h3>房檐下木雕,生动描绘了繁华的市井生活。</h3> <h3>明清以后,虽为民间祭祀,但香火依然旺盛。近年来,吸引着许多海内外同胞来此祭拜,寻根问祖,祈福五谷丰登,天下和平。后土祠绵延千年的祭祀活动,反映了一个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感恩和眷恋之情。</h3> <h3><h3>正殿东北侧的一个偏殿里,收藏着著名的《萧墙碑》,为后土祠镇祠之宝。</h3></h3> <h3></h3><h3></h3><h3>宋真宗时期,对后土祠进行了大规模扩建,祠院占地面积达到999亩,几乎相当于北京故宫的面积,堪为中国祠庙之冠。</h3> <h3>宋真宗将其伯父宋太祖、父亲宋太宗列入祠中,与女娲老祖一同祭祀,并亲笔撰文书写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文。</h3> <h3></h3><h3>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是后土祠整个建筑群的压轴之作。</h3> <h3>秋风楼因楼上藏有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碑而得名。</h3> <h3>秋风楼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h3> <h3>汉武帝刘彻曾多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祭祀后土庙时,正值晚秋,在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秋风辞》。</h3> <h3>《秋风辞》汉武帝.刘彻</h3><h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h3><h3>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h3><h3>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h3><h3>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h3><h3>少壮几时兮奈老何!</h3> <h3>秋风楼分坛和楼两个部分,坛为祭祀后土的祭坛,年代更为久远,轩辕扫地碑原立于古坛之上。</h3> <h3>扫地坛原址在汾阴脽上,这里也是后世移建的。</h3> <h3>秋风楼东西两侧的古道</h3> <h3>战国名士张仪是后土祠旁张仪村人,相传此处为张仪古道。张仪曾由此入秦拜相。</h3> <h3>1937年八路军三大主力部队从这里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击日本侵略者。</h3> <h3>两边门额上,东有“瞻鲁”,西有“望秦”的匾额。</h3> <h3>走出后土祠,在旁边的村里找到当年举办《中国古钟》邮票首发式的邮局,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商店。</h3> <h3></h3><h3></h3><h3>进到店里,墙壁上居然还贴着当年首发式的照片,从照片上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盛况。</h3> <h3>后土祠现在的原地邮局是宝井邮政所。</h3> <h3>邮友们纷纷在此买票、盖戳,寄出纪念封。</h3> <h3>“宝井”二字,是否来自“宝鼎”的谐音呢?不得而知。历史上,此地曾使用过“宝鼎”地名。唐明皇开元十二年,重修后土祠,施工中出土两尊古鼎,为此,改汾阴县为宝鼎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