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b04fbb">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疼人莫过嫂子,好吃莫过饺子”。饺子,被认为是传统美食。在过去,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绝对是待客的首选。</font></h1><h1><font color="#b04fbb"> 小时候,物质匮乏。我虽然是城里娃,没有吃不饱饿肚子的经历,但想吃到爱吃的东西,也是需要等到过年的。</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四周,奶奶拌馅,爸爸和面,妈妈擀皮,大家坐在一起,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的说笑着,一边守岁,一边包出一箅子一箅子的饺子。记着那时候吃年夜饭,鱼虾难得一见,各种蔬菜也不多,饺子就是餐桌上的重头戏。对这一年到头难得吃一顿的“大餐”,家里人都是精心制作——包出的成品周正美丽,煮好的饺子馅饱皮薄,咬开的更是香味四溢。有一种讲究,在饺子里包上洗干净的硬币,谁能吃到谁一年福气满满,而这个带有福气的饺子往往都是被我吃到的。</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长大以后,父母经常和我说起这样一件事。我三、四岁的时候,他们带我去老字号德发长吃饺子。两盘饺子端上来,我伸出双手把碟子揽在怀里,大声喊道:“都不许吃,这些都是我的!”父母既感到生气又觉得好笑,就看着我吃,等我吃饱了,他们才把剩下的吃完。由此可见,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吃饺子是多么的渴望呀!</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进入八十年代,餐桌上白菜萝卜换成了新鲜的时令蔬菜,鸡鸭鱼肉也偶尔被端了上来,饺子慢慢的不再是稀罕物了。每到周末,家里总要包一顿饺子。但饺子里放的肉不多,我常常不明白:大人劳费大半天的神,为什么不多放点肉进去,香喷喷的吃一顿呢?</font></h1><h1><font color="#b04fbb"> 记得有一次,一大早我就被妈妈指派,去南稍门的肉店排队买肉。那天肉送来的特别晚,但非常新鲜,白是白,红是红的。我暗自思量,排了一早上的队,如果只买一斤肉,有点太亏了,于是自作主张,把那天用来买肉、买菜的钱全部买了肉。回到家,大人也夸肉好,可包饺子时又是只放了一点点,剩下的另作他用。我当时就想,有一天,当我的厨房我做主时,一定先包一顿纯肉馅的饺子,好好过瘾地吃一顿。</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九十年代建立自己的小家,遍地开花的餐馆成了我们尝鲜的好去处。在大雁塔附近住,那儿有好几家卖蒸饺的馆子,隔三差五的,我们就去吃一顿。后来有了儿子,得变着法的给他包饺子——韭菜虾仁馅的、茴香大肉馅的、韭黄牛肉馅的。这时真正实现了我的厨房我做主,想放几个大虾仁,想放多少肉,一切都按自己的想法来。</font></h1><h1><font color="#b04fbb"> 我常常把上等的红白相间的肋条肉和扑棱棱的时令绿色蔬菜搭配在一起包饺子。拌馅时,馅中依此放入蛋清、姜(葱)末,盐、五香粉,加入适量高汤后,筷子朝一个方向用力搅动,这就把肉馅拌好了。接着把蔬菜一刀挨着一刀切碎,炒锅里油热后放入花椒炸出香味。油凉后,把花椒捡出来扔掉,再把蔬菜放进油锅给裹上油(防止菜出水),最后将菜和肉拌在一起。用这样的馅包的饺子,即使还没有煮熟,扑鼻的香味就迎面而来,让对吃它充满了期待。</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转眼进入二十一世纪,虽说点开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但自己拌馅、和面、擀皮,依旧是我的最爱。每次包饺子,我都面临着新的纠结:吃什么馅的呢?在追求美食和健康成为新的生活风格的今天,渐渐的,对肉馅饺子的兴趣降低了,吃,更偏重于一个“鲜”字。于是,阳春三月,胜过灵丹妙药的荠荠菜饺子是一定要吃的。自己蹲在田间地头,被春日的暖阳晒着,亲手挖出一棵棵荠菜来,把它和土鸡蛋、小葱、姜末拌在一起,这饺子带着泥土的清香和早春的味道,吃起来齿颊留香。还有初春的韭菜,刚刚冒出嫩芽,又鲜又嫩,把它和豆腐、虾皮包在一起,咬一口下去,香气四溢。</font></h1><h1><font color="#b04fbb"> 平日里上班实在是太忙了,没有闲暇时间。一到双休日,我就想美美地吃一顿饺子,于是买菜和面,摘葱剥蒜,在厨房里忙碌起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小小的饺子见证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见证着社会的变迁。看着煮好的饺子,我常想,这哪里是在吃饺子呀,这吃的分明是一种变化!</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