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

品味时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忆恩师</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延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天下午,看到堂弟延洲在微信中发讣告称:“恩师难忘,难忘恩师。我等的恩师王维珍老校长,因病医治无效,于今天上午十点多在西山根老家逝世,享年八十岁。[流泪][流泪][流泪]”。</p><p class="ql-block"> 恩师仙逝,倍感突然。惊闻噩耗,泪染衣衫。原本想去老家为这位尊敬的长者守灵送行,无奈自己身体原因,不得不放弃此念,只能在这里撰此拙文,追忆师恩。</p><p class="ql-block"> 老校长维珍,既是本族长辈,又是我上初中时候的班主任,我们结缘于五十年前。</p><p class="ql-block"> 1966年,我在家乡榆中县锦绣小学毕业,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无法接着升学读书,小小年纪的我们被通知“回乡务农,听候通知”。直到1968年初,按照学校的安排,我们又回到了原学校上课,但这一学期我们还是重复上六年级的课程。因为是从第二学期开始,又是重复上课,我们这个班被同学们戏称为“6.5年级”。新学年开始后,根据上级统一安排,我们这所农村完全小学变成了“带帽子”中学——即小学附设初中班,我们这个“6.5年级”班随即变成了初中班,校名也随机更为“锦绣学校”。</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校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成立了革委会,从甘草农中(现榆中七中的前身)调来了王维珍老师,担任学校革委会主任兼初中班班主任,我和王老师的结交就此开始。</p><p class="ql-block"> 记得王老师刚来学校时,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三七开分头发型,瓜子脸,大眼睛,目清眉秀,文质彬彬,精廋的身材配着一件合体的中山装,显得干练利落,英俊潇洒。</p><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还在宛川河边的老校址,我们班在校园最西边北端一间新盖的大教室里,王老师给我们带语文课。当时上课没有课本,数学、物理课是各自找人借的旧课本,语文课是选择当时报纸上的文章。王老师上课非常认真,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加上他漂亮的板书,不仅使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而且我们还以有这样一位优秀班主任而自豪。记得当时蔡太宝是班长(当时称“排长”),我是副班长,分管班上的卫生和收交作业,这样和王老师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就比其他同学更多一些。</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在学生面前显得既慈祥又威严。他批评人总是严厉而不发怒、讲理而不训斥,使人心悦诚服、不背包袱;他对班上同学既严格要求,又委婉教诲,使我们这些小学子既怕他又爱他。</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博学多识、才艺双全,吹拉弹唱、书法绘画、乒乓篮球,他无所不能。我记得当时学校以初中班为基础,组织了宣传队,他既是队长,又是编导,组织排练《智取威虎山》,他亲自扮演杨子荣,一招一势,至今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喜欢吹笛子,被他选为宣传队队员。每次演节目时,他拉二胡,我吹笛子,他给二胡定音,要我给他吹着笛子定,我们相互协作,默契配合。小小年纪的我,得到老师的认可,倍感荣幸。</p><p class="ql-block"> 最使我难忘的是,六九年国家征兵,当接兵连长来到学校,准备去各生产队走访,而恰逢我去他办公室交全班的大楷作业本,他指定让我给接兵连长带路,使我有了和解放军叔叔直接接触的机会,从而为我后来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打下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和班上同学李芳文体检合格,应征入伍,他以我们为荣。当我们被批准参军时,他提前为我们放寒假。后来,他又亲自带着同学们,敲锣打鼓地把入伍通知书送到家,并鼓励我到部队好好干。</p><p class="ql-block"> 我到部队以后,随连队在乌鲁木齐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担任警卫任务,业余时间,战友们在一起自编自演节目,我也自告奋勇,吹起了我心爱的笛子凑热闹。战友中陕西甘肃人居多,他们喜欢秦腔音乐,而我们谁都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而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无奈之际,我写信求助王老师,没想到,王老师很快手抄了一套秦腔音乐简谱寄给了我。从此,战友们晚饭后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也因此而得到战友们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数年后我当兵回来时,王老师已调离我的母校,去了甘草中学(由原甘草农中改名)任职,期间也见过几次面,但总是匆匆而别。直到1974年冬天,我正在兰州市卫生学校上学,王老师背着干粮,专门到学校看我,晚上和我同钻一个被窝。我们师生之间彻夜长谈、无话不说,此时我才得知王老师小时候也和我一样,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命运的安排,使他1962年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农村没能出去。交谈中,流露出他对我这个学生的经历的羡慕,他说,能有我这样的学生,他打心眼里高兴。</p><p class="ql-block"> 和恩师最后一次交流是十几年前,那时候他已退休,在兰州炼油厂儿子那里颐养天年,而我在兰州市卫校工作,他通过熟人,找到了我的电话,我们在电话中相约,等我有时间了我们一起去各地寻根问祖,……此后就失去了联系。没想到,一别十多年,却成了永别,今天回想起来,很是遗憾!</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从教数十载,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分布在全国乃至国外,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他老人家自己一辈子却没走出乡门,坚守着这片热土,坚持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他默默地走了,据同在锦绣小学任教多年的堂弟延洲电话告知,王老师因心脏病医治无效,从兰州拉到乡下老家渡过最后时刻的。弥留之际,他得知信息后赶到床前与挂着输液瓶,吸着氧气的恩师进行了最后诀别。虽然我和王老师的直接接触只有短短的一学期时间,然而他对我的影响和教诲却使我终身受益。今天,虽然王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这些学子的心中!最后,借用网上查到的这首诗,以悼念我尊敬的恩师——王维珍老师。</p><p class="ql-block"> 仙凡永隔奈何天</p><p class="ql-block"> 驾鹤西归暮春寒</p><p class="ql-block"> 梦里曾拭相思泪</p><p class="ql-block"> 耳边尤闻肺腑言</p><p class="ql-block"> 殷殷期望情似海</p><p class="ql-block"> 谆谆教诲恩如山</p><p class="ql-block"> 桃李芬芳斯人去</p><p class="ql-block"> 春风化雨知何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于2019年3月28日凌晨1点,修改于2019年3月28日上午11点40,于2021年11月12日再次修改</p><p class="ql-block"> 文中图片由延洲提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