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一座边地儒城。春风一季又一季,吹拂了千年。郎朗的读书声是古城的发音,解读着抑扬顿挫的岁月。</h3><h3> 建水古城位于云南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属通海都督。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汉语译为建水。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今泸西县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h3><br><h3> 建水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形成了汉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这个文化底蕴颇深的古城早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古城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仍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h3><h3></h3> <h3>朝阳楼</h3><h3>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它比北京的天安门修建时间还早二十八年,古红色的城墙及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承托下,显得格外威严。</h3><h3></h3> <h3> 朝阳楼西面悬摹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笔法龙飞凤舞,潇洒飘逸。</h3><h3> 雍正《建水州志》载:“东城楼(朝阳楼)高百尺,干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实为南中之大观。”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h3><h3></h3> <h3> 城楼楼大门上写有“迎晖门”三个大字,意思是建水最先迎接阳光的建筑,所以东门楼称为“朝阳楼”。朝阳楼城门占地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阔8米,五开间,三进间,迥廊周通,为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h3><br><h3> 朝阳楼正面的顶层檐下,东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者,每字大近两米,结构笔力冠绝于世 ,笔力刚劲,极有气魄。</h3><h3></h3> <h3>1999年5月,傻瓜年代的照片。</h3> <h3>临安路</h3><h3> 走街串巷,临安的诗书生涯不只流淌在时光里,也铭刻在古城人的生活点滴中,日常的温暖,照见人心深处的儒雅。</h3><br><h3> 这条大街,民国时期称为建安路,新中国成立后称为建中路,现在叫作临安路。它以东城门为起点,西城门为终点,全长1.5千米,按照旧制换算有3.3华里,因此又称“三里长街”。新中国成立前的临安路,号称“滇南第一古街”。</h3><br><h3> 最初,临安路是古城唯一的一条街。路上铺满滑亮的青石板,和古城一样,磨砺了千百年。临街商铺全都遵从古城意蕴,建筑古色古香,所有招牌、宣传语都雕刻在木板上,连电信公司、名牌服饰等店面也不例外。</h3><h3></h3> <h3> 同时,临安路的两边,是建水文物古迹最集中的地区,从东至西,沿街面上能看见的古建筑有:城隍庙、显灵坊、天君庙、学政考棚、两迤锁钥坊、临安府衙、普应寺、文庙、文昌宫、指林寺等。</h3><h3></h3> <h3> 翰林街是最有文化气息的。在这里慢下脚步,你会惊喜地发现,这一户是大夫第,那一户是名人故居,每一扇或开或合的老木门后,都藏着一个深远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的,或青石堆砌或木条勾错的老屋,深藏在巷子交叉口的古井,侧写着临安人细水长流的生活。</h3><h3></h3> <h3>两迤锁钥坊</h3><h3> 明朝时,建水曾是临安府治所在地,这是临安路与翰林街交汇的牌楼。云南省历史上也叫“三迤”,清朝雍正年间先后在云南设置迤东道、迤西道和迤南道。牌楼上的“两迤锁钥”, 两迤指迤东道和迤南道,所以建水曾是大半个云南的重要通道和关口。</h3><br><h3></h3> <h3>朱家花园</h3><h3> 商号遍及川、滇、桂、开到香港的巨富、叱咤滇南黑白两道的人物、辛亥革命临安起义的枪声、蔡锷亲题的“做事需凭肝胆,为人莫负须眉”对联……,翻阅朱朝瑛生平,为我们勾勒着那个年代如火如荼的往事。</h3><h3></h3> <h3> 朱子家训言犹在耳,然而时代的洪流过处,谁能时刻保持清醒?站在人生的岔口,哪一条才不是歧途?也许一念之差,便是万劫不复。</h3><h3> 历三十余年兴建,经十年风雨、三次抄家,朱家花园跌宕起伏的繁华,伴随着民国的硝烟,一步步走向尾声。留给我们的,是这2万多平米、214间房舍、42座天井的书香豪宅,令无数人神往的滇南大观园。</h3><h3></h3> <h3>建水文庙</h3><h3> 建水文庙是一座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文庙,始建于公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云南省继中庆(昆明)庙学之后,与大理庙学同时建立的第二座庙宇。</h3><br><h3></h3> <h3> 据史料记载,全国、州、县三级的文庙总数明代为1560所,清代约1867所,而建水文庙不仅以占地面积广阔(1 14亩),建筑规模宏大,在中国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被列为全国第二大文庙及最大的地方性文庙,更以其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景观和儒学内涵,构成了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伟大人格的圣地”。</h3><br><h3></h3> <h3> 建水城,为旧临安府所在地,元、明、清三代曾是滇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加上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巧,素有“滇南邹鲁”之称。早年,当地利用文庙建立了临安中学。现改为建水第一中学,并在文庙侧新建了许多教学楼。昔日孔庙圣地,如今成了青少年学习之所。由于政府和学校注意保存古迹,至今文庙仍很完整。</h3><br><h3></h3> <h3>双龙桥</h3><h3> 桥,连接此岸与彼岸。有时,我们也要在人与人之间,搭一座心灵的桥,到对方心里瞧一瞧。 </h3><h3> 泸江两岸,横亘着十余座古桥。桥上形态各异的石板,早已磨得光华如镜。双龙桥、乡会桥、风雨桥等,还在桥上建盖了屋廊,让经过的人可以歇歇脚、避避风、挡挡雨,充满相互关怀的温情。</h3><br><h3></h3> <h3> 最蔚为壮观的,是始建于乾隆年间,重建于光绪年间,位于建水城西3公里处的双龙桥。桥身有三阁十七孔燕齿蝉联,又称十七孔桥。碧水蓝天相映,十七孔桥濯洗着岁月。茅以升来了,为这融桥梁建筑科学与造型艺术为一体的佳作赞叹不已,将其列为中国十座大型古桥代表作之一。2003年中国邮政曾经发行了一套四枚《中国古桥—拱桥》的特种邮票中,其中就有双龙桥榜。</h3><br><h3></h3> <h3>西门大板井</h3><h3> 这里是建水古井中的“大哥大”,有“滇南第一井”之称的西门大板井。西门大板井的开凿与建水砖城的建造关系密切,传说明代洪武初年修筑临安卫城时,徐伯阳将军被分配修筑西城墙一段。他带领士兵驻扎在地势低洼的城墙脚,开掘了西门大板井。所以在建水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先有大板井,后有临安城”的说法。</h3><br><h3> 大板井的水甘甜可口,用它泡茶,茶水清亮,闻起来清香四溢,喝起来唇齿馨香;用它来榨米线,细腻滑软;用它来做豆腐,口感鲜嫩。今天,所有的建水人家都安上了自来水,但人们依然钟情于大板井水。茶吧、茶座、茶室无论怎样变化,所用的水全部来自西门大板井,并产生了一个特有的行业——卖西门水。每天天刚刚亮时,人们肩挑手提或用车拉着西门水沿街叫卖。那“西门——水!要西门尼来买啰”的吆喝声,是建水不同于其他古城的一道文化景观。</h3><br><h3> 这是一个依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缓慢发展着的城市,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真实而美好。古城千年的气韵,在灯火里温厚的流传。古井静默,仍映照着明如镜的天。</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