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十年前的2月4日这一天,离过年还有几天,这一天天阴沉沉的下着小雨,很冷。我们几个同学满腔热血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中,满怀激情一起结伴去西潭公社玉楼大队。这一天,我们在县城的中山公园内的小广场集合,当时的县长柯永麟发表讲话,动员老三届这些无书可读的学生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几百个不同年段的初高中同学,第一批响应号召到农村,我们排着队伍从公园出发,沿着中山路一直走到东溪大桥边,上了敞篷车。许多家长追着自己的孩子送行,细细的小雨淅淅沥沥,和送行的亲人的泪水融合在一起。……我们八个人:沈鸿生,沈阿平、吴建辰、孙大江、韩克非、许伟明、许兰香、陈幼。我们几个和其他同学一起,车子到白石乡下车,玉楼村的接待知青的干部沈佛添带领着村里的青年敲锣打鼓来迎接。……我们背着单薄的被子,踩着泥泞的道路,跟随着接我们的乡亲一起到目的地。我们八个人被分成三个生产队:许兰香和陈幼在七队,韩克非、沈鸿生、吴建辰三人在八队,沈阿平、孙大江、许伟明三人在九队。……从此我们开始了“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的农村生活。</h3><h3>下面照片后排右二是沈启亮被招工到地质队时的合影。</h3> <h3>3月26日又有三个同学:沈佳林、沈启亮、叶小兵一起来我们知青点。我们十一个人在不同的生产队,却组成一个大家庭,出工劳动在各自不同的生产队,收工回来时我们是一家,有的做家务,有的种菜浇菜……分工合作其乐融融。相片中是从左至右依次是沈佳林、沈鸿生、韩克非、沈阿平、吴建辰。</h3> <h3>韩克非指着前面对沈阿平说……</h3> <h3>沈鸿生在新建成的知青点房前。</h3> <h3>许兰香在知青点房前</h3> <p class="ql-block"> 这是沈洪生,许伟明在玉楼小学时和毕业班学生的合影。</p> <h3>这里曾是八队知青的住处,我们的厨房加饭厅。现已拆除。</h3> <h3>这里曾经是七队知青的住处。现已拆除。</h3> <h3>这是全村从六到十一队,六个生产队几百户家庭的饮用水源,水质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水井边还不停的流出水来形成小水沟,我们还可以在小水沟里洗衣服。</h3> <h3>我们到村的第一站,叶先进老师家。左一就是叶先进老师。</h3> <h3>我们在叶老师家门口的合影。</h3> <h3>到新任村书记家。</h3> <h3>村书记热情接待我们。</h3> <h3>当年破败的房子已经翻新。</h3> <h3>曾经是全村的饮用水源,现在更整洁清澈。</h3> <h3>和八队当年的队长沈志云合影。</h3> <h3>中间的年青人是现任村书记。身后的祠堂原来是村里的学校,现在新建了学校,这里还原为祠堂,前面修建了水潭和绿地,改变了村里的面貌。</h3> <h3>原是学校育人,现是祠堂传承。</h3> <h3>原九队队长一家三代人的队长遗孀,长子长孙。</h3> <h3>当年林业队队长的儿媳宝端,近半个世纪再见,总有些往事忆心头。</h3> <h3>原村里的老书记沈克泉夫妻与吴建辰,沈鸿生的合影。</h3> <h3>在原林业队长儿子沈耀松家,后右第三就是沈耀松。</h3> <h3>这里曾经是我们男同胞的住处。</h3> <h3>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足迹已经淹没在杂草丛生中,但当年的记忆总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当年的玉楼村还是不错的村子,这里有碾米厂,榨糖厂,甘蔗渣造酒,还发电供全村照明。现在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点点滴滴的变化让我们感到高兴!</h3><h3>这是我们和现任书记及村里年青人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 “问君何时喜相逢,笑指沙场火正熊”。多年以后我们相聚在陈幼同学家。</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各在不同的地方工作,好不容易在这天集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风华少年,如今的耄耋老人。犹如俄罗斯小诗《短》所描述:</p><p class="ql-block"> 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p><p class="ql-block"> 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 </p><p class="ql-block"> 一生很短,短得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p><p class="ql-block">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