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今年的“祭花神”系列活动在3月28日百里杜鹃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来自国内外的上万名游客共同参与,感受原汁原味的彝族歌舞表演和民族原生态文化习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每年祭花节、火把节等等</font><font color="#010101">系列活动都有</font><font color="#ed2308">贵州屋脊天上石林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font><font color="#010101">团队参加演出,有铃铛舞、撮泰古、彝族古歌、唢呐、等等……</font></h3> <h3>天上石林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font color="#ed2308">苏万朝</font></h3> <h3>撮泰吉山林老人</h3> <h3>唢呐队集体合影</h3> <h3>杜鹃花🌸</h3> <h3>这就是花神</h3> <h3>祭花神开幕式</h3> <h3>撮泰吉</h3> <h3> 彝族铃铛舞,欲称跳脚,彝语称“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赫章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铃铛舞具有连歌载舞的,舞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间,舞蹈无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只作间隙的吹奏。通过祭祀活动,跳“恳合呗”,唱祭祀礼仪之歌,以尽子孙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为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化处理,内容健康,风格朴实。由于彝族有婚嫁、丧葬皆歌舞的习俗,铃铛舞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 原始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演跳,而现在由于观念更新,女子也加入其中,而且场景不限,节日、喜庆、农闲时都可以演跳。 2008年6月7日,彝族铃铛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彝族铃铛舞传承人:<font color="#ed2308">苏万朝老师</font></h3><h3>图(带帽子)</h3> <h3>彝族毕摩先生</h3> <h3>彝族土火</h3> <h3>本次祭花神系列活动圆满成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