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上海工部局成立于1854 年7月11日,这是外国列强设置在上海公共租界内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1943年随着租界被收回国有,工部局才结束其长达90年的管理使命。</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上海工部局先后开办了4所男子中学和1所女子中学,即1904年的华童公学、1910年的育才公学、1914 年的聂中丞公学、1917 年的格致公学和1931年的工部局女子中学。今天介绍上海工部局华童公学。</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晋元高级中学的前身就是英国人办的华童公学。华童公学是上海工部局开办的第一所华人学校,1903 年由华商郑陶斋、唐杰臣、陈辉庭捐银3万两建造,地址在克能海路 ( 今康乐路 ),1904年9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1930年华童公学迁至赫司克而路63号 ( 今中州路102号) 前汉璧礼西童公学校址,四层校舍可容纳学生700余人。1938年又迁至马白路(今新会路) 25 号新址。1941 年华童公学被汪伪政府接管,改称“市立模范中学”。抗战胜利后,为纪念爱国将领谢晋元,被命名为晋元中学。1956年改名“陕北中学”,1980年后恢复“晋元中学”校名。1999年异地重建,改成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并更名为“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h1><h1> 1932年《华童公学校刊》介绍了华童公学早期办学情况:“民国前八年九月一日开学,只有学生55人,分成四班。校长李淇先生,西籍教员康普先生,华籍西文教员3人,汉文教员6人。课程分中西两部,并定学程为八年”;“民国前三年,学生已扩增至400人,最高达到466人。”学校师资最初大多为校长聘请的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早期也有华人师资,如1910年胡适曾受聘于华童公学教国文。</h1><h1> 据《华童公学中文课程概要》介绍:“国文课程分阅读、说话、作文、书法、文法、文学、应用文等科”;“小学读自然卫生,初一读生理学,初二读植物学,初三读动物学。高一、高二读生物学”。在课堂之外,华童学校最大的特色是音乐与体育。</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华童公学华人教育处长陈鹤琴 (1892—1982),浙江省上虞县人,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陈鹤琴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5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 理论,重视科学实验, 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等设备。</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陈鹤琴一生主要从事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等一系列著作。1982年年底,陈鹤琴病重,友人来探望时,他曾用颤抖的手写下:“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与世长辞,享年91岁,永远告别了他钟爱的幼儿教育,告别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保育民族幼苗”的宏愿大业。</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这是一份由校长罗白、华人教育处长陈鹤琴和教育处长郗廉1934年6月签发的“上海工部局华童公学毕业证书”。</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