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阳春三月,万物争辉,济源语文教研之花乘着春风在东园学校悄然绽放。2019年3月27日,济源市小学语文集中调研活动济水中心校区暨二三年级工作坊活动在济水东园学校扎实有效地开展着。济源市教研室王海燕老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共同研讨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童年水墨画》。</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环节一:课例展示</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课例一:肖艳峥老师执教《童年的水墨画》</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二课时</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font></h3><h3>展示水墨画,了解水墨画。</h3><h3>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墨”字。</h3> <h3><font color="#ed2308">二、整体感知</font></h3><h3><font color="#ed2308"></font> 1.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h3><h3>你从这些题目中发现了什么?</h3><h3>2.听课文录音,补充标题。(师相机板书)</h3><h3>引入:这三小节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h3> <h3><font color="#ed2308">三、学习《溪边》</font></h3><h3>1.齐读。</h3><h3>2.默读,边读边思考:有哪些不懂的地方?</h3><h3>(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h3><h3>(2)理解:“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h3><h3>平时见到的人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把人影染绿了呢?请联系上下文思考。</h3><h3>生:默读、思考。</h3><h3>(3)师: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h3> <h3>3.师:多美的想象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师生承接读。</h3><h3>4. 思考: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h3><h3>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h3><h3>5. 听老师读诗,闭眼想象:你在溪边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h3><h3>练习说话:读到( ),我仿佛看到( )听到( ) 。</h3><h3>6.小结:刚才我们学习《溪边》时,遇到难理解的句子是怎样处理的?对,运用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江上》。</h3> <h3><font color="#ed2308">四、学习《江上》</font></h3><h3>1.读文<font color="#010101">,找出难懂的句子,分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交流《江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理解水葫芦、两排银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再读这一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江上》这首诗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练习说话:读到( ) ,我仿佛看到( )听到( )。 </font>3.比较《溪边》《江上》的写法。</h3> <h3><font color="#ed2308">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font></h3><h3>我们也仿照这两首诗写一写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断吧!</h3><h3>说说童年生活还有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h3><h3>以操场为例指导仿写:没下课前操场上是怎样的?下课以后操场上来了谁?做什么活动?怎样做?快乐?</h3><h3>学生写诗,展示,评价。</h3> <h3><font color="#ed2308">六、总结谈话</font></h3><h3>童年是多彩的,是美丽的,是快乐的,是难忘的。(板书:七彩童年,快乐如歌)</h3><h3>今天我们学习的《童年的水墨画》又叫《童年的彩墨画》,共有六首小诗,这里仅摘录其中三首,还有另外三首小诗《街边》《花前》《树下》,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或阅读其它的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h3> <h3><font color="#ed2308">板书设计</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课例二:于会老师执教《童年的水墨画》</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一课时</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一、题眼导入</font></h3><h3></h3><h3>1.观看水墨画。</h3><h3></h3><h3>2.说童年,激起孩子们的兴趣。</h3><h3></h3><h3>3.抓题眼。出示三个小标题。</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二、初读识字,初看水墨画</font></h3><h3>1.词语检测。</h3><h3>染绿 钓竿 扑腾 拨动 清爽 蘑菇 水葫芦 斗笠</h3><h3>引导理解斗笠、水葫芦。</h3><h3>我能读好这些句子。根据内容说说水葫芦、斗笠的意思</h3><h3>2.写字指导</h3><h3>观察生字,说说发现(上下结构的字)</h3><h3>写时应该注意什么?</h3><h3>练习书写,评析生字。</h3><h3>3.自学提示:朗读《溪边》,我读懂了《溪边》写的是( )在( )( )。(补充标题)</h3><h3>在这幅水墨画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圈画出来。</h3> <h3><font color="#ed2308">三、细读文本,细看水墨画</font></h3><h3>1.再读:细读文本,我看到了( )同桌互相交流。我仿佛看到了( ),感受到( ),听到了( ),真是一幅( )的水墨画。</h3><h3>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h3><h3>2.探究难懂的句子。举例: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你能解释给小明吗?(自己默读一遍,交流)</h3><h3>总结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去理解句子。</h3><h3>你还有哪些句子不懂的,请在书中批注。点名交流。</h3><h3>3.熟读背诵</h3> <h3><font color="#ed2308">四、拓展运用</font></h3><h3>运用学习溪边的方法,自学《林中》</h3><h3>自学提示:1.自己朗读《林中》,注意读好长句子,读出停顿。</h3><h3>2.我读到( ),仿佛看到( ),感受到( )。</h3><h3>3.读到“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我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h3> <h3><font color="#ed2308">五、拓展提升</font></h3><h3>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你的童年也一定与众不同,童年的生活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是一首歌,也可以是一场梦,课下请同学们画画自己的童年,说说自己的童年,或像课文一样写一写自己的童年。</h3> <h3><font color="#ed2308">板书设计</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环节二:议课研讨</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1.授课老师教后反思</font><br></h3><h3><font color="#ed2308">肖艳峥老师教后反思:</font></h3><h3><font color="#ed2308"></font> 本次讲课效果很不好。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不够分明。开头像第一课时,后来的学习像第二课时。对题目中“水墨画”的知识呈现给孩子们的有点难度,并没有真正体会水墨画的真正含义。作者为什么把儿童的课外活动说成水墨画,没有引导学生去抓题眼来学习。我个人觉得,有时候目标并不一定非得是第一课时讲识字写字,第二课时就不能讲了。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其次讲课有点浮于表面,不能够让学生从朗读中抓住字眼体会文本的含义。例如讲《溪边》时,应该抓住写景的词语帮助分析“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并通过多种朗读让学生深刻体会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一样,美丽快乐难忘。</h3><h3> 最后续编第四小节的写作指导我个人觉得挺不错的,通过一个地方的活动场景练习写作,学生写得很好!</h3><h3> 总之这一节课我觉得没有讲好。以后在备课时一定要把教学目标仔细钻研钻研,多找讲课好的老师指导指导。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集思广益,采众家之长,方能讲得精彩!</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于会老师教后反思:</font></h3><h3>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后整理思路,回忆课堂,反思总结,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步,下面就所教学的《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反思如下:</h3><h3> 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之前,根据学生完成的预习单,了解到学生产生疑问最多的词,根据词而展开。全部设计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整体感知,解决难懂的词,读好长句子;二是细读溪边,细品溪边水墨画的美。课上较为满意地方是写字设计针对性强。重视朗读。对于难懂的句子,先理解词再进而理解句子,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h3><h3> 不足之处有三点:一是朗读的针对性做得不够,例如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学生在想象什么样的垂柳时,没有打开思路,归根结底是朗读的不够深入。二是朗读指导方法有所欠缺,怎么读好景物?是课上处理不到的地方,学生在读前两句时只是泛泛而读,没有全身心感悟。三是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没有做好引导。课中还出现了两处瑕疵,一是“当”读得不对,“剥”读得不对,在此也感谢老师们给我提的建议。希望能将这些问题整理再重新设计,磨合提高自己专业水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2.分组研讨,各抒己见</font></h3><h3>第一组观课点:</h3><h3> 针对本课《童年的水墨画》在本单元的位置,简单分析本课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h3><h3>第二组观课点:</h3><h3>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课堂上,两位教师采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难懂句子,效果如何?</h3><h3>第三组观课点:</h3><h3> 工作坊研修主题是“借助随文练笔提高读写结合”,这两位老师采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练笔,效果如何?</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3.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代表发言</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4.市教研室教研员王海燕老师点评</font></h3> <h3>王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指导并对课堂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h3><h3>1.读写结合要因课而定,不是所有课都适合读写结合。</h3><h3>2.在指导写字时,要具体。</h3><h3>3.有时听录音不如教师自己范读。</h3><h3>4.课堂上朗读的还是太少。</h3> <h3>最后王海燕老师还针对统编教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了精彩的微讲座。告诉我们:</h3><h3></h3><h3>1.怎样处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h3><h3></h3><h3>2.口语交际自成一家,纵向联系,螺旋上升,和本单元的课的语文要素不一定吻合。</h3><h3></h3><h3>3.课外阅读,或共读一本书,或各自阅读,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坚持,低年级学生以培养兴趣为主,不必要布置很多摘抄,无压力阅读效果好。</h3><h3></h3><h3>4.至于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是怎样的模式,是没有固定的,针对具体的课,合理分配教学目标即可。</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5.达成共识</font></h3><h3><font color="#ed2308">第一组观课点达成共识</font></h3><h3> 在研讨中,王老师带领老师们对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语文教学目标如何定位展开研讨,我们对此也有了更深的认识:</h3><h3>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要定位在:1.识字写字目标。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初步理解文本,运用方法学习某一处重点语段。如《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定位:1.认识“墨、染”等6个字,能够写好上下结构的字。(字词目标)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停顿,背诵第一首诗《溪边》。(朗读背诵目标)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溪边》中难懂诗句。(语文要素目标)4.能说出在溪边看到的画面。(表达目标)</h3><h3>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要定位在第一课时的学情上,围绕重点段落,聚焦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如《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定位:1.能说出在江上、林中看到的画面。(表达目标)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江上、林中难懂的诗句。(语文要素目标)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生动活泼的诗的语言。(朗读目标) </h3><h3></h3><h3><font color="#ed2308">第二组观课点达成共识</font></h3><h3> 在这两节课上我们的关注点是:基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效果如何?</h3><h3> 我们知道,统编语文三年级教材每个单元导读明确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对课程标准中学段要求的细化,便于课程标准落地,更方便语文教师把握教材。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抓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将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呢?除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语文全套教材中语文要素的前连后延、循序渐进,我们还要统览整个单元。</h3><h3> 以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单元导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课后题: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总结了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其中单元导读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第一课课后题具体地指导了理解诗句的方法,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总结了理解难懂的句子的多种方法。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在课堂上就会有的放矢。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关注到了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学生在诵读诗句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针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肖老师除了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让学生理解外,还适时出示图画让学生结合观察图画来理解句子。</h3><h3><font color="#ed2308">第三组观课点达成共识</font></h3><h3>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在观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肖老师是这样进行读写结合指导的:1.在学完《溪边》一诗后,采用前两句与第三句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方法:动静结合;2.接着问:“哪首诗与这个写作方法相似?”引导学生学习《林中》一诗,小结写法:动静结合;3.学习《江上》,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先写一群孩子戏水的情景,再将镜头拉近,聚焦到一个孩子上,这种写法叫“点面结合”。4.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的童年趣事;5.介绍儿童诗的特点:一句一行,句子可长可短;6.引导学生学习写《操场》,大屏幕出示每一行怎么写;7.学生练习仿写,点名展示仿写内容,老师展示自己的原创小诗,学生齐读。</h3><h3> 肖老师以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写作方法,并一步步引导学生尝试写作,指导过程十分细致。如果在每次发现写法后,再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读一读,在读中深化对写作方法的再认识,效果会更好。于会老师的课为第一课时,同样在教学《溪边》一诗时,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动静结合 ”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前两句写景,后一句写事的写法,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两位老师的课堂均有不同程度的写法指导,因肖老师指导力度大一些,就三年级学生来说,写出来的小诗还是很不错的。</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环节三:布置下期活动主题</b></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济水中心校的赵忠香老师为大家做精彩总结,希望老师们把课堂目标语文素养真正落到实处,并布置下期活动时间和内容。<br></h3> <h3> 蓝天下,济水的小语同仁在探索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行走着,奔跑着,前进着……让我们憧憬美好,憧憬着在迈向未来的每一步都精彩!<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