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ff8a00"> 3月16日至22日我随国际旅游摄影网徽州之行摄影团所拍摄到的徽州人文场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因《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过歙县菜籽油木榨榨油,所以我对拍摄这项传承千余年的古老工艺,也产生了好奇和兴趣。</font></h3> <h3>随车来到油榨房的门口,就被阵阵飘香扑鼻的菜籽油味道所吸引。</h3> <h3>古法榨油的第一步是要将原料炒制完成后通过机器压碎,然后再进行蒸煮压饼。</h3> <h3> 炒籽。经过半小时的炒制,香味随即弥漫整个油坊。</h3><h3> </h3> <h3>制坯。菜籽经过蒸汽熏蒸后,再由工人踩制打坯。<br></h3> <h3>包饼</h3> <h3>将制作完成的茶饼送到古法榨油的机器中。</h3> <h3>随着工人撕心裂肺的吆喝声与木楔子的撞击声,一声声,一下下,声声不息,下下重斤。<br></h3> <h3>那铿锵有力的吆喝声,跌宕起伏,谱写着一首动人心玄的交响乐章,在油坊中回荡。</h3> <h3>经过工人一阵重石撞击,金灿灿的菜籽油缓缓流出…,滴滴见证着工人们的辛勤汗水。</h3> <h3>醉美人生。</h3> <h3>徽州古建窑厂。</h3><h3><br></h3> <h3>古建窑有筒瓦、滴水瓦、青砖、宝顶、正吻、回吻、飞檐、套兽等等。用手工做坯、打磨、切割、砖雕、继承了徽派古建筑的传统工艺,并在原造型颜色、坯体的基础上,利用当地丰富陶土资源和优质的粘土,经科学配料与特殊真空加工处理制作及精心培烧而成,一块古建品从装窑到出窑要长达一个月时间。古建瓦能在江南高山之顶最低温度下长冰不裂。<br></h3> <h3>白墙、灰瓦、马头墙,徽派建筑风格。</h3> <h3>歙砚,全称歙州砚,又称龙尾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造型浑朴,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手法是歙砚台的工艺风格和特点。</h3> <h3>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造型浑朴,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手法是歙砚台的工艺风格和特点。</h3> <h3>歙砚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h3> <h3>2004年9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歙县“中国歙砚之乡”荣誉称号。</h3> <h3>徽墨是中国特有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2006年5月,徽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h3> <h3>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h3> <h3>歙县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h3> <h3>制作了20多年的传统手工艺人。</h3> <h3>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h3> <h3>传统工艺磨豆腐坊。</h3> <h3>打草鞋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h3> <h3>弹棉花一种古老的手艺。</h3> <h3>歙县岔口镇,60多岁的张端华和他的老伴儿张梦飞,他们不仅经营着自己的铁匠铺,还经常接待各地摄影爱好者,人称“铁匠夫妻”。</h3><h3> </h3> <h3>在工棚里观赏了他们的锻造技艺。</h3> <h3>黄山市歙县渔梁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h3> <h3>在渔梁坝上一条旅游船,专门给摄影爱好者表演打鱼撒网。</h3> <h3>撒网表演的渔夫。</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 徽州人文感悟:从油榨房、徽墨等老手艺人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艺术传承精神,随着科技的发现,人类手工艺品,逐渐被电子产品所代替,这些民间传统手艺的传承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而他们的生活印记,也将成为一种远去的情怀…</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2019.4.7</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刘俊荣</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