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魏治祥</h3><h3>图:网 络</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h3><h3>难得的好天气,午睡后便出门,沿着河边悠然漫步。</h3><h3>“叮叮当!叮叮当!”</h3><h3>好熟悉的声音?我停下来,四下张望。</h3><h3>“叮叮当!叮叮当!”---</h3><h3>我怔住了。清脆悦耳的金属敲击声穿越了时空,裹挟着童年的记忆,天籁般从远方传来。“叮叮当!卖麻——汤!”麻糖?!真的是麻糖!紧接着无比活跃的是味蕾,舌尖上一阵香甜,竟然流口水了。我大步走向声音的来源。</h3><h3>果然是卖麻糖的。一个中年人放下了担子,正在给一对母子敲“麻汤”。</h3> <h3>“麻汤”就是麻糖。这东西大约是用白糖加芝麻和面粉熬制而成,特别坚硬,而且粘牙,只适合用舌头慢慢地抿,抿完之后,口腔里甜丝丝的芝麻味儿经久不散。小时候麻糖很便宜,一分钱就可以买到一小块,但小时候我们很难向父母要到一分钱,常常是只看不买。那时,只要一听到“叮叮当”,小伙伴们就会一窝蜂围上前去,流着口水看别人买,然后还要尾随麻糖担子走很远很远,然后咽下口水无精打采地四散而去。</h3><h3>麻糖不是早就绝迹了么?</h3><h3>简单询问后方知,卖麻糖者系祖传手艺,在白糖需要票证那些年,因为没有原料,加上打击投机倒把,生意做不成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重操旧业,而且卖麻糖竟成了独家经营。有趣的是,如今孩子已经不稀罕糖果了,超市里,有着五花八门的零食,麻糖却成了稀罕物,五块钱一两,仍然很好卖。</h3><h3>买了一两麻糖,目送着中年人“叮叮当”敲击着一路远去。轻轻舔一口麻糖,却发现味道变了,再没有那么香,再没有那么甜,我一时浮想联翩。</h3> <h3>曾几何时,我们面临的诱惑实在太多了,一片猪肉,一个鸡蛋,一块硬糖,甚至一颗花生,都和麻糖一样,想一想就要流口水的。</h3><h3>曾几何时,我们“流口水”的对象不知不觉地变了:从天天吃肉到随便吃到面对满桌菜肴茫然四顾没胃口,从满大街招摇过市的收录机到黑白电视机到彩电到智能电视,从拥有独立的房间到楼上楼下到没有电梯嫌楼层太高,从BB机到座机到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到微信,从摩托车到奥拓到桑塔那到宝马,从水果糖到奶糖到德芙巧克力,从看火车看飞机到出国旅游,从“人过七十古来稀”到平均年龄73岁---。要知道,那都是一个又一个在当时看来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啊!</h3> <h3>不经意间,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我们的共和国已经建国70周年,期间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h3><h3>促成这变化的,就有当初那些流着口水追逐麻糖担子的孩子们。</h3><h3>麻糖担子还在,但已经找不到当年那种麻糖的味道。</h3><h3>“叮叮当”的敲击声还在,清脆悦耳的声音在提示我们,遥远的只是过去,而新的梦想,其实并不遥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