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叹千年

碧海蓝天

<p>   ( 一)</p><p><br></p><p> 春暖花开的时节,我来到了南垂古镇的街道上。</p><p><br></p><p> 看着乡亲们精心组织的社火,琳琅满目的街市,尽情欢乐的人群,扭来荡去的身形,不绝于耳的鼓乐,五花八门的小吃……</p><p><br></p><p> 我不禁感叹: 又一个春天回到了乡亲们的生活中。</p><p><br></p><p> 南垂人正在用传承了千年的庙会形式,用饱满的精气神迎接春天的到来。</p><p><br></p><p>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的乡村并不新鲜,也决不陌生。</p><p><br></p><p> 在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大地,几乎所有基层农村的乡亲们,祖祖辈辈都是以过庙会的形式迎接春天的到来,用摆社火、唱大戏的隆重和虔诚来祈福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安康。</p><p><br></p><p> 于南垂这样的千年古(村)镇更是如此,乡亲们将欢乐与虔诚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此来迎接充满生机的春天。</p><p><br></p><p> 欢乐的是街巷上招展的彩旗,欢腾的鼓乐,浓妆的社火,露天戏台里激昂的唱腔以及晚上举行的八音会擂台赛。虔诚的是村里的各座庙堂披红挂彩,安静祥和地迎接着虔诚的乡民,乡民们燃一柱清香,祈生活美满,诉日子苦乐,求神灵赐福。这样的欢乐与虔诚要持续三天。</p><p><br></p><p> 据记载在南垂长达三华里的主街道上曾有东西两侧林立的店铺和成群的青一色的厅堂楼阁深宅大院,到清末时,主街上商田兼营户仍占到百分之四十以上。</p><p><br></p><p> 曾几何时饭店、客店的老字号红盛店、聚和惠、三义店、天永成传承百年; 专业经营的泰山恒、太和堂中药店、栗记当铺、铁皮店、响器店远近闻名; 专营制做首饰工艺的翠花铺一支独秀; 闯关东、上京城,南垂人将铜器行玖泰号、盛德堂、永泉堂、永寿堂、义泰成开在了奉天府,永顺合响器铺开在了北京前门的大街上。</p><p><br></p><p> 透过苍茫的历史云烟,我仿佛看见了一千多个春秋里南垂街上发亮的青石板,青石板上的马蹄印; 店铺林立的木板门,木板门上的黄土尘。我仿佛听到了一千多个春秋里南垂街上叮叮当当的马铃响,店铺里此起彼伏的喧嚣声,弦歌巷里轻纡的琵琶音……</p><p><br></p><p> 再看眼前,无论是街市上的热闹,还是庙堂里的虔诚,都是黎民对各路神灵的尊崇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这样的热闹和虔诚,都是百姓一片拳拳的赤诚之心。</p><p><br></p><p> (二)</p><p><br></p><p> 初识南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p><p><br></p><p> 一位同事、好友是南垂人,家就住在南垂村的主街道上。也是在一个春日的庙会期间,我应邀前往。在主人的热情款待下,推杯换盏间,不胜酒力的我已沉醉不起,直到第二天才打道回府。那也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醉酒,现在想起来头还有点发晕。</p><p><br></p><p> 据朋友讲,他家之所以能居住在南垂街面上,是源于其祖上就是走南闯北、经商走铁货的生意人家,曾经在街面上拥有一进三串的院落。</p><p><br></p><p> 随后,我在此工作三年。</p><p><br></p><p> 那时,每当快到村口,远远就会闻见南垂醋坊飘出的浓浓醋香,纯手工制作、纯粮食酿造的"南垂醋"远近闻名。进入醋坊,酸香沁脾,回味悠长。为此,一段时间内,我曾馋上了南垂醋,大有非南垂醋不入口味的留恋。曾经买上一壶一壶的南垂醋送给亲朋友好友品尝。</p><p><br></p><p> 那时,三十来岁的我,每天骑着一辆重庆80摩托车走村串巷。与村干部们商讨工作,和乡亲们访古、唠嗑、拉家常。俗话说"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中诸如: 农田水利建设、春季植树造林、抗旱、防洪、铺摊子、上项目、增税收、衔坊邻里调解矛盾……应有尽有。</p><p><br></p><p> 那时,南垂正处于市交警驾校入驻建设期间,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克服困难、举步为艰。加班加点、早出晚归是常态。与乡亲们夜已继日,一块儿摸爬滚打,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基本保障。说话脸红,沾酒即晕,仍然青葱的我与乡亲们成了一家人。由不会说一句南垂话到完全熟悉了乡亲们的俚语乡音。</p><p><br></p><p> 村干部栗天云、王爱荣、曹孟亥、李冬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倔一笑仍记忆犹新,晃若就发生在昨天,但那样的情景和故事已过去二十多个年头。</p><p><br></p><p> 二十年,己经是过眼烟云; 二十年,我想那些年富力强、生龙活虎的人们如今也应该是花甲或古稀之年了吧。</p><p><br></p><p> 因为,二十年一个婴儿可以成长为帅小伙、大姑娘,二十年也足以使一个青春年华之躯变为知天命之年。在此,我由衷祝愿他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尽享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p><p><br></p><p> (三)</p><p><br></p><p> ''南垂街三里长,一里一座观音堂"。</p><p><br></p><p> 这是乡亲们自唐宋流传至今的民间说法。据记载,几千年来,沧桑变迁。特别是宋、元、明、清,京潞官道从村中由北而南穿行而过,要从村北口的三义阁进村,绕过石阶梳妆堂、两看堂,穿过春秋阁,经文昌阁出村南阁,绕八角观音堂、关羽庙直通潞安府。</p><p><br></p><p> 豪无疑问的是: 南垂是大村,农业人口五千多; 南垂是长村,一溜排开三里长; 南垂是炎帝文化聚集地,传说是神农炎帝女儿的娘家; 南垂是宗教文化集散地,现存有正月寺、府君庙、玉皇庙、耕读阁、关帝庙、观音堂; 南垂是古村,文物考证越千年,古文物建筑星罗棋布,直到目前尚存痕迹的有四庙六堂七阁; 南垂是古镇,曾经的商贾云集,一街两行,店铺林立; 南垂是重镇,曾经是县城的办公处,中苏友好农庄所在地; 南垂是交通要冲,是北上进京南下中原的必经地……</p><p><br></p><p> 厚重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在这方水土上滋养了这一方生灵。</p><p><br></p><p> 那耕读阁、弦歌巷雕刻的楹联赫然犹存: 纡曲粟山滋稼穑,澄清圣水毓人文。</p><p><br></p><p> 那社火的阵仗旗牌队、锣鼓队、秧歌队、杠桩、彩杠、古银楼、八音会、车故事,千百年来都会在春天里象春风一样如期,浩浩荡荡地向人们走来。</p><p><br></p><p> 那一片片瓦砾,一块块青砖,一扇扇门板,一个个斗拱,一件件雕刻,一幅幅画屏,一座座庙堂,一串串古民居,穿过历史的云烟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人文故事。</p><p><br></p><p> 这方水土上的人们在这些故事的滋养下一路走来,生生不息。</p><p><br></p><p> 由此我想: 千百年来,在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国度,象南垂这样的千年古村镇究竞有多少?我不得而知。但恰恰是在这不知有多少的古村镇上,人们为了生活一代代传承接力,默默地演奏出了一幕幕追求幸福生活的精彩乐章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幕幕精彩乐章,才汇聚起了中华人文历史发展的磅礴力量,从过去走到现在,由现在走向未来,象黄河、长江一样奔腾向前,绵延不绝。</p><p><br></p><p> 现如今,市驾驶员考试中心、驾校、车辆管理所、各色酒店、饭馆、各种现代服务行业等,一溜驻扎在南垂村西,宽阔敞亮的207国道顺村而过,早已替代了村中的"三里''长街。长邯高速、二广高速、太焦高铁、民航机场近在咫尺,联通南北西东,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早已替代了昔日的人拉肩扛、马帮驼铃。今日之南垂,俨然已是现代城乡生活的集贸中心。</p><p><br></p><p> 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乡亲们追求高品质现代幸福生活的精气神更为高远。</p><p><br></p><p> 如果说,千年一叹叹的是历史久远、文化厚重,那么一叹千年则叹的是时光短暂、朝夕只争。</p><p><br></p><p> 作为曾经在这方热土上和乡亲们短暂呆过的小小一分子,放到千年之时空里,充其量也算不上一缕风、一粒尘。但我由衷地祝愿祖国一日千里、繁荣昌盛,祝福乡亲们的日子,根植千年传统人文之沃土,踏着浩荡的春风,就象那社火的阵仗一样红红火火,排排场场,热热闹闹; 就象那芝麻开的花一样一一节节高升!</p><p><br></p> <h3>庙堂祥瑞</h3> <h3>民居神韵</h3> <h3>民俗记忆</h3> <h3>迎神赛社</h3> <h3>湖光夕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