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字:作者原创</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饭场,是七十年代前山区农村的一个特有产物,说白了就是大家端着碗凑在一起吃饭的场所,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当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吃饭的地方。一般来说这些饭场大都设在大街比较宽敞、周围邻居相对集中的地方,或者坪坪,栈栈,或者树荫下,或者向阳处。我的故乡村庄不大,多少年来,一直保持在150来户,600多口人。那时候算起来也有大小二十几个饭场。小的三到五户,大的十来八户。比较热闹红火的有西河口、官方,栈道子、十字街、西垴子、东面场等。</span></p> <p> 我们家饭场在距离我家有五六十米的街碾子,按老家的方言叫街碾铛。这里地处在大街旁边,地势相对平缓,上下左右有五条小巷,居住着十三四户人家,大都是第三生产队的社员。这里虽然有个碾子,经常有人用毛驴碾米推面,又是个大街,也经常有羊牛经过。但在几位勤快的邻居小脚老太太的精心打理下,始终保持着干净整洁。她们把主街道那些经过几百年足迹打磨的河卵石清理的更加光洁透亮;古老的碾盘一道道历史痕迹被擦抹的清晰可见;放在墙角上的几个废弃的碌碡,茶臼,大门口的石台阶、还有那摆放整齐的石条、石块、退下来的上马石等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收拾的利利索索。给常在这里吃饭的人们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p><p> 到了吃饭的时候,四邻八舍不约而同相聚在这里,有的左手端碗右手用筷子串着山药(红薯),有的筷子放在碗上,筷子上边放着窝头,还有比较讲究的用粘布包着干粮。有的坐在碾盘上,有的蹲在石阶上,有的干脆在大街上席地而坐,也有的脱掉鞋子圪蹴在地上。不说是千姿百态吧,也算是形态各异。就这样久而久之,饭场的座位也就各有其主,一年四季基本雷打不动。每到吃饭时也就各就各位,同时也不加任何拘束的享受着自己专座和随心所欲的姿态。还记得那个时候,上学的路上要路过好几个饭场,有的大人们喜欢逗孩子们玩耍,只要遇到你,不是打脖子掴,就是踢响屁股。要是你偷偷溜掉,他们会放下饭碗,不惜饭菜着凉,也要追上给予加倍惩罚,想起来还真有意思。</p> <h3> 那个年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还相当的落后,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一天每人只能分到八两粮食,要想够吃必须得精打细算。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必受穷”。所以,要想吃饱只能以糠菜做补充。俗称“糠菜半年粮”。为了让人们吃的饱,生产队也是千方百计调整种植结构,在保证完成有征购粮任务玉米,谷子等主产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扩大山药和蔬菜(南瓜,萝卜)的种植面积。山药(红薯)属于粗粮类,每五斤顶一斤粮食,山药既能煮着吃,蒸着吃、烧着吃,也能晒成山药干磨面吃,还能做出许多花样来调剂人们枯燥的口味,一举多得,深受人们的亲睐,也是当时的主食。</h3><h3> 那时候早晚的饭菜是比较单一的,家家户户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早晨一般是水磨面撒粥,一般是头天晚上剩下的咸饭,烧开后撒上一把由玉米、谷糠,有条件的再加上点豆类磨成的面,盛上一海碗(也叫套碗)上边放点柿子面或者酸菜就是一顿饭。如遇到节日,或者家里来了客人,还有轮到管公社工作员饭的时候,接上搭下的也能改善改善,那就是豆面条捞捞饭。那时候的小米品质比较硬,下锅煮的开花后用笊篱捞出放在盆里,就叫捞饭。然后锅里冬春放点干瓜片,秋夏放点时令蔬菜,再放上点擀的细悠悠的豆面条。半碗捞饭半碗豆面条汤,再用铜勺氽上一点油炸葱花,那可是香味浓郁。晚饭千篇一律,大多是咸饭,但我们那个时候不叫咸饭,分别叫南瓜饭,菜根片儿饭,瓜片儿饭,萝卜条条饭等。</h3><h3><br></h3> <h3> 中午饭还算比较丰盛,五花八门,花样繁多,也是展示各家厨艺的机会。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厨艺大比拼。那时候吃什么饭都不愿意藏着掖着,都愿意端出来晒晒。不过百变不离其中还是以小米,玉米面,山药面为主的粗粮再加点豆面这种“调和剂”。那时候通过母亲大人们的精心制作,粗粮也会变成了可口的美食,<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东家是两和面面条,西家是三和面饸饹,左邻是豆面抿蝌蚪,右舍是山药面燕儿窝疙瘩。还有玉米面山药面棋子儿,推窝窝儿,小抉片。也有粘米糜、飯米糜,扫帚苗、白蒿头不漏,夏天还隔三差五的做点正宗的纯山药面扒糕。浇上几勺酸汤,那真是又冲凉解渴又充饥开胃。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山药面就是一种万能食物,少说能做出十几种花样来,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山药面蒸饺,山药面饺子,山药面饼子,蒸熟的饼子还能压饸饹,叫熟饸饹,也能切成片状炒着吃,要是拿点羊油炒炒,那简直香的与吃一顿肉差不多。还有后来条件好了以后的金裹银、白加黑,也叫包皮面。总之,人们相互欣赏着对方碗中饭菜,礼让着互相尝尝各自的味道,评论着精湛的手艺,切磋着改进的技巧。还有的在吃饭的时候毫不掩饰自己,故意夸张的发出声音,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也有的大人们不断的纠正着孩子们的吃饭姿势。这时候一片片啧啧的赞扬声,一串串咯咯的喜笑声,加上嗖嗖的吞咽声和碗筷勺子的碰撞声真像是一台交响音乐会,其乐融融,热闹非凡。孩子们就更别提了,大妈一勺子,大婶儿一筷子,吃着百家饭,喝着百家汤,尝着百家味,最知道那家的饭好吃,谁家的手艺好,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品尝师。</span></h3> <h3> 那时候在这里吃饭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还有在大队当干部的,也有生产队里的队长、组长、会记,有的通文识字,有的斗大的字不识半升,也有的通过夜校和扫盲班,也能认出部分字来。在这里官职不论高低,辈分没有大小,发言不分先后,聊天唠嗑一律平等。</h3><h3> 没有局限,不设主题,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大到国家,小到队里,远到国外,近到家门。东扯老哇(乌鸦)西扯雁,南说葫芦北说瓢。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什么原子弹、氢弹爆炸实验成功,蘑菇云能顶着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了,咱们这里儿能不能听到东方红的声音。还有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了,中国美国和好了。什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地富反坏右要倒霉了,红卫兵要串连了。公社要开批判大会了。什么西河口谁家的儿子定婚了,西面街谁家闺女要出嫁了,栈道子谁家生了个大胖小子,西垴子谁家又生了个丫头片子。什么阳坡峪的谷苗该锄了,棒槌掌圪梁那棵沙果树该摘了,什么牛圈该起粪了,羊该淡淡了(给羊食盐吃)盘古论今,谈笑风生。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七嘴八舌,像是倒了核桃车。</h3><h3> 更有意思的是,要是看一场露天电影,那可要在一起讨论好几天,故事情节,剧本台词,人物形象,电影主题曲,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意见不一致时,着急的吹胡子瞪眼,争论的脸红脖子粗。那时候三队是出了名的死凿队。不过三队的干部领导有方,社员人心齐,干劲足,队里的分红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始终走在了全村的前边。</h3> <p> 饭场也是消夏纳凉的好地方,那个年代,家乡还没有通电,更没有电视,也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夏天,人们吃完晚饭后久久不愿散去,留在这里拉家常,听故事,猜谜语,顺便凉快凉快。记得,有个大伯说话慢条斯理,低声细语,说出话来句句在理。一生为人低调,从来不显三不露四。但他满腹经纶,尤其对天气变化、季节变幻研究颇深,四季节令顺口溜和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农谚俚语都装在肚子里。甚至还有预见性,知道今年什么收成好,什么没收成。今年该种什么,不能种什么大家都愿意听他给讲讲。同时,对算数非常精通,什么九遍九,三遍九等珠算口诀倒背如流,就是不用算盘,用石头块在地上划拉划拉一些复杂的数字也能算得出来。深得人们的敬佩,到现在说起来人们还感觉很神奇,那时候我们也跟着学到了不少东西。还有一位大伯快言快语,口齿伶俐,心地善良,什么时候都是笑脸相迎,虽然识字不多,肚里的东西可不少,什么《岳飞传》《杨家将》《聊斋》等都能一回一回的依次讲下来。并且讲起来手舞足蹈、有声有色。在他讲故事的时候,周围非常的安静,只能听到有规律的蒲扇摇动声和抽烟人的火镰叭镲声。他的故事给人们带来快乐,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赞许。 有时候大人们还给孩子们出点算数题,看谁家的孩子反应快,什么几只羊,几头牛,长着多少条腿,有多少个角。一般都是些简单的加减法或者来个脑筋急转弯,绝对没有现在的鸡兔同笼那么复杂。有时候给孩子们出点谜语来猜。这些谜语大多是与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东西,也就是家里的生活必需品或者食物。比如“俺家有个灰孩孩,白天走了黑夜来”(尿罐、现在叫痰盂,是用土烧制而成的陶瓦品)“俺家有个卧牛,尾巴撅在外头”。(烧炕的灶火)“半難(涯)有一卜叉(一坑)水,里边泡着个死人腿”。(煤油灯)“半難有一根儿干柴,活腾儿活摇(来回动的意思)下不来”(木门上的插关)等等,这些谜语那个年代的人猜起来简单,要是放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再小一点的了,就是90后的年轻人恐怕猜起来也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这些东西你听都没听说过,那就更没见过了。</p><p><br></p> <h3> 那时候的饭场就是乡亲们的一个娱乐聚集地,一个国事、家事、天下事的新闻发布场;一个村民文化交流活动中心。</h3><h3></h3><h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50年过去了,大家围坐的碾子没有了,那些石墩,石臼也不见了。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那时候的小伙伴们如今也都跟随着子女进城照顾第三代了。碾子周围,户户房屋依旧,家家大门禁闭,目前,只有一户人家并且还是一个人还守护在这里,到处显得非常的荒凉和寂静。那温籍着浓浓亲情、蕴含着真正快乐的饭场只能留在梦里了。<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每天聚集在一起,大家都非常的开心。无忧无虑,感到很幸福。真的,我非常怀念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情感和那浓郁的乡土氛围、还有那些温馨、有趣、热闹的场面。怀念故乡那片心驰神往的土地。相信她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