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清风徐来</p> <p>图片:选自网络(除六张照片)</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知青上山下乡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为了回忆和重温当年的知青岁月,我写这篇文章把我们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的经历告诉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了解一下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是怎样吃苦耐劳在乡下度过我们的青春的。让他们知道这个时代的他们比起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来真的是很幸运太幸福了。</span></p> 第一节:梦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兴许是在美篇上看了很多知青朋友写的回忆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章,前天晚上竟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回到了三棵树,三棵树是我下乡当知青插队的地方。我梦到了孔队长,指导员,还有赵四爷、三嫂和很多乡亲们。</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都是五十年前的事了,没想到在梦中还那么清晰,我从梦里醒来已是凌晨四点半,梦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年上山下乡的往事象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闪现出来,我就再也睡不着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十年前当知青的往事在恼海里象翻篇一样,一页一页的翻开了。我原来并沒有打算写这篇文章,因为有很多知青朋友已写了很多回忆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章了。即然记忆的闸门已打开,往事又一页一页的翻开,加上知青的经历也各有不同,我还是决定写这篇文章重温一下我的知青岁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50年前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1968年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高潮,全国2000多万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义无反顾的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是知识青年其实就是从初一到高三的学生,当时从初一到高三的学生(除了有病,医院有证明不能上山下乡的)全部由政府把我们分配到各个公社或者农场去。1968年底我们的城市户口也被迁到了农村,我们也从城里人变成了农村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9年1月11日早上我们当地政府召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会,欢送会结束后我们就告别了父母和兄弟姐妹,背起背包到农村去开始了我们上山下乡插队的知青生活。</span></p> '第二节:三棵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9年1月11月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那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欢送会结束后,我们背着沉重的行李到政府给我们分配的公社去报到。我当时被分到了土城公社,公社又把我们分到各个大队,当时的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在由大队把我们分到各个生产小队(相当于现在的组),我和另外一个女同学分在了一个生产小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个地方叫三棵树,倒不是那里只有三棵树,三棵树的由来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大家就叫它三棵树。到了三棵树天都快黑了,寒风刺骨,下着雪路又滑,我们背着行李又冷又饿,生产队的孔队长带着我们一家一家去问,看谁家能把房子借我们住一晚,可是没有一家人愿接纳我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眼看天色已晚,这时孔队长想起了队里的牛厩,牛厩上面用圆木和木板搭了一层用来堆牛饲料和稻草,孔队长对我们说:今天天已经快黑了,你们先在牛厩上面住一晚,明天我会想办法给你们找房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孔队长把两梱草铺在了牛厩上面的木板上面,又叫我们把行李铺在草上,就这样当晚的住宿问题总算解决了。天也已经黑了,天气越来越冷,我们肚子也饿得咕噜咕噜的叫,我们坐在牛厩上面想起了自已温暖的家,想起了妈妈做的饭菜,眼泪不由自主的哗啦啦的流了下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时我们只有十六、七岁,从没离开过家,也没离开过父母,一下子到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冷又饿,没人疼没人爱,到了晚上还没有饭吃,我们那里经历过这些,越想越伤心,越想越难过,眼泪也就不停的流。</span></p> 第三节:安顿下来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就在我们伤心的时侯孔队长和他媳妇给我们送来了一锅米饭,还有一小盘炒腊肉和一盘土豆丝。这在当时可是最好的饭菜了,那时的肉是何等的精贵,就是城里人也很难吃上这样的饭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么好的饭菜恐怕孔队长他们家也舍不得吃,却把它拿来给我们吃,我们当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孔队长对我们说:娃娃们快吃吧!都饿了一天了,我们对孔队长二口子千恩万谢,狼吞虎咽的吃完了我们人生中最难以忘记的一顿晚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吃完了孔队长送来的饭菜,天巳经很晚了,估计有晚上九点半左右,由于太疲惫我们倒在臭哄哄的牛厩上面呼呼呼的睡着了,连牛的叫声都没把我们吵醒,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九点钟才醒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天孔队长叫我们把行李从牛厩上面拿下来,他说他已经和指导员商量过了,决定把生产队的保管室借给我们住。他已经叫人把房子腾出来了,叫我们自已去打扫一下把行李拿过去,我们听了很高兴,终于有房子住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花了二个多小时的时间把房子打扫干净,孔队长又叫人用砖头和木板为我们搭了二张床,队里又借了一张很陈旧的条桌给我们,又为我们挖了一个火塘,我们在这里总算有了一个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孔队长还告诉我们,我们今年刚来,粮食还是由政府供应我们,叫我们去公社的粮管所去把粮食买回来,在到集上去买点菜回来,就可以自已做饭吃了。队里已经给我们准备了柴火,放我们二天假去准备,二天过后就要和他们一起出工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孔队长把我们安顿好后又对我们说,你们以后凭你们挣的工分分粮食和分红,你们的工分每天六分,挣的工分多就能多分粮食多分钱,工分少就少分,就这样我们正式成了三棵树的农民。</span></p> 第四节:学做农活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第一天下地干的活是翻地,用锄头把土挖了翻上来用锄头打碎,土地就不板结就松软透气了,我们从没干过农活连锄头都不会用,锄头不听使唤几次都差点挖到脚背上,才干了一天就满手血泡,浑身腰酸背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这里的乡亲们对我们很好,叫我们别着急慢慢干,多干几天就会了。那时农村都兴吃晌午饭,每家都是玉米粑粑和洋芋之类的,我们不会做粑粑,也没有洋芋就没带晌午饭,乡亲们看到我们没带晌午饭,就这人送我们二个洋芋,那人送我们一个粑粑。</span></p> <p>出工的时候专门有人负责挑水到地里给大家喝,因为怕挖地的时候把土块弄到木桶里,有人就用包头的方巾或者衣服盖住水桶。我们用木瓢到桶里打水喝,看到水桶里竟然漂着几个虱子,我们吓得水也不敢喝了。</p><p><br></p><p>可是我们看到这些大叔大婶们打起水来用嘴在瓢里吹了一下,就咕都咕都的把水喝下去了。到底虱子吹出去没有,我们就不知道了。后来我们就叫家里人给我们带了个军用水壶来,出工的时候自己带水喝。</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农村人卫生条件差,很容易长虱子,虱子就躲在衣缝里,长在头发上,所以衣服和头巾上的虱子经常会掉进水桶里,我们觉得很脏,但他们一点也不觉得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经常看到村子里的很多男人脱下衣服在太阳底下找虱子。现在日子好了卫生条件也好了,虱子都已经绝种了,现在的年轻人恐怕连虱子是什么,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每天放工回来要自已生火做饭,刚开始大家都不会做,火也生不着,因为我们烧的是湿柴炭(褐煤),所以很难生着火,经常一屋子弄得烟熏火燎的连眼睛都睁不开。免强把火生着了又不会蒸包谷饭,我们每天回来又累又饿,就用清水煮玉米糊糊吃,还煮得生一顿熟一顿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时我们沒有油也没有莱,我们就抓一把生黄豆在锅里炒熟了,就用它下着玉米糊糊吃。住在我们隔壁的一个妇女大家叫她三嫂,看我们不会生火也不会做饭,就来教我们怎样生火,怎样把玉米面蒸成玉米饭,又教我们做酸菜咸菜,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学会了蒸包谷饭,做粑粑,还学会了做酸菜咸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嫂对我们很好,她家有什么好吃的她经常会送些给我们,我们和三嫂也成了好朋友。后来我们又慢慢的学会了各种农活,挑粪、锄草、种地、插秧、割谷子,打包谷,修堤筑坝,我们什么都学会了,两只手也磨得满是老茧,皮肤也晒黑了,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span></p> 第五节:盼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农村生活很枯燥也很辛苦,我们每天干完活回到家都累得不想动了,有时饭也懒得做,倒头就睡。就这样我们一天一天的熬着,盼着哪一天我们能回到城里,回到父母身边。生产队开会是我们最高兴的,因为不用到地里干活了,可以休息一下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队里每次开会都是由指导员带着学习和讲话,他文化不高,讲话总是东扯西拉,牛头不对马嘴的。那时讲政治学习马列主义,批判赫鲁晓夫,他把赫鲁晓夫披着马列主义外衣这句话,理解为赫鲁晓夫不要脸,把马克思、列宁的大衣拿去穿着就不还了,所以赫鲁晓夫是披着马列主义外衣的坏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听到他一本正经的讲,我们觉得很好笑就偷偷的蒙着嘴差点笑出声来,但他却很认真还以为自已讲得很好。指导员虽然文化不高,但人很善良他和孔队长一样对我们都很好,从不为难我们,我们非常感激他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每天干活很累,还经常吃不饱饭,一个月也难得吃一次肉,记得有一次生产队的一匹马死了,队里就把它杀了,把马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块的分给每家每户,我们知青队里照顾,给我们每人都分了一小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分到这点马肉自已也舍不得吃,就把它送到家里去,我妈看到我把肉送回家眼泪就掉下来了,对我说:这点肉为什么不留着自己吃,还跑这么远送回来给家里吃,说着心疼的把我搂在怀里,晚上妈妈把马肉炒了给我们几个孩子吃,妈妈一口都没吃,我们给妈妈夾了点肉,妈妈又放到我们的碗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刚到生产队的时侯,队里也给我们每人分了一小块自留地种菜种粮食,我的这一小块地靠近村里一个叫赵四爷的地。有一天我想去地里种点包谷,可是我一看我的地里巳经长出了包谷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我以为是谁偷种了我的地,我就去问赵四爷看沒看到谁种我的地了,赵四爷说是他帮我种的包谷。因为他看我们才到农村来,又是女孩子,我的地也就是一小块,就顺便帮我点上了包谷,叫我不用管等包谷成熟了只管去地里收包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的村民大多数都很纯朴也很善良,当然也有少数人把我们当成是到乡下来劳改的,对我们不太友好,还会说些难听的话。我前面提到的三嫂、赵四爷、孔队长、指导员,以及大多数的乡亲们,都不歧视我们,对我们很好,我们遇到什么难事他们都会帮助我们,要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的日子就更难熬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当知青的日子里,最盼望最幸福的事就是家里人到乡下来看望自己,每当看到其它知青的家长们 带着好吃的东西来看望他们和他们有说有笑的时候,却是我最孤独,最失望,最难过的时侯。</span></p><p><br></p><p>因为我的父亲在我上初中的时侯就死了,我当知青下乡那年十六岁,妹妹九岁,弟弟才五岁。母亲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二个弟妹,非常的辛苦,因此很少有时间到乡下来看望我。</p><p><br></p><p>我也心疼母亲,理解母亲没来看我的苦衷,我知道母亲虽没经常来看我,但她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我,可是每当看到别人的父母来看望她们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有点失落感。</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年多的农村生活,我们成天就是田间地头,头顶烈日劳作耕耘,日出而作,曰落而归,在烈日下挥洒着我们青春的汗水,度过我们的蹉跎岁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农村生活又苦又累,伙食也很差,吃的也没有什么营养,因为那时侯国家也处于困难时期,城里人都是每个月供应一斤肉和四两油,还半夜就要排队去买,如果谁买到的是肥肉就会很高兴,因为肥肉油水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在农村一切都要靠自己,粮食要自己挣工分才能分到,肉,油要靠自己养猪,凭我们的条件也养不起猪,因此肉和油都没有,吃的都是酸菜洋芋,水煮白菜。由于缺油水加上体力劳动,我们的饭量都很大,有时粮食也不够吃要靠家里接济。</span></p> 第六节:坚持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艰苦而枯燥乏味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感到很苦恼很压抑,有时觉得快崩溃了,真想一走了之回到父母身边去,但一想回去我们连城市戶口都没有,也就没有粮食供应,回去只有吃家里人的粮食,岂不是抢父母兄弟姐妹的饭碗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想到这些也打消了回去的念头,决定不管多苦多难也要咬咬牙坚持下来。在这蹉跎岁月里,我们除了生活上的艰苦,身体上的劳累,还有精神上的空虚寂寞。那个时候没有书读,没有报看,更没什么娱乐活动和娱乐设施。</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四周一片漆黑,在那无数个的不眠之夜里,陪伴我们的除了田地里的蛙鸣声,邻居家的狗叫声,就是那盏昏暗的小油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我们最苦闷的时候,我们就去找找其他生产队的知青们,大家在一起聊聊天说说心里话,也顺便打听一下有没有知青返城的好消息。有时大家在一起也打打扑克唱唱歌苦中作乐一下,以排解一下心里的烦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乡下这三年多的知青岁月里,我们把青春的泪水和汗水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我们在这里苦过、累过、哭过、笑过,渐渐的也把我们磨练得成熟起来了。我们苦苦的等,慢慢的盼,1971年9月终于等到了好消息,知青可以返城了,就这样我们一批一批的回到了城里分配了工作,离开了三棵树。</span></p> 第七节:寻找过去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回城后被分在机械厂机修车间当了一名车工,机修车间的工作确实很忙,每天都是三班倒。后来又结了婚生了孩子,每天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很想回三棵树去看看,但一直没有时间,所以几十年了我都没有去过三棵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直到42年后也就是八年前,我曾经去过三棵树,想去看看我们曾经洒下过泪水和汗水生活了三年多的地方,想去看看那里的老乡。可是42年了农村变化实在是太大了,那里建了很多很多的房子,原来的村子早已变了模样找不到了,也沒有看到一个认识我们的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想看看我们当年住过的房子但根本找不到了,可能早已被拆除了。我向很多人问起当年知青住过的房子现在还在不在,他们说不知道什么知青,也不知道知青住的房子。我们问起孔队长,指导员,赵四爷等一些人的名字,他们知道,说这是谁谁谁的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很多年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关于知青的事他们不清楚,他们说可能他们的父母有一些印象。我问了几句人家有事就匆忙走了,我也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所以找他们的父母打听的事,也只好作罢了。</span></p> <p>我们插队的那个小村子原来没有几户人家,现在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房子,我们一直在那里转悠了二个多小时,都沒碰上一个认识我们的人,由于还要忙着赶路回城去,所以只好遗憾的走了,没能看到当年住过的房子,也没看到一个认识我们的乡亲。</p><p><br></p><p>知青生活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只有当过知青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各种酸甜苦辣。如今知青上山下乡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我们对这段经历却是终身难忘的。</p> <p>后记</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艰苦难忘的知青岁月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很多的磨难。少年时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没有吃的饿过饭,青年时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接着又经历了上山下乡。广大知青回城参加工作后又经历了晚婚晚育和计划生育,中年时期在企业工作的知青们又经历了企业改制和下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很多在企业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知青又被下岗失去了工作,为了生活他们只好到处去打工和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还有的仅靠低保维持一家人的生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知青们都没有向命运低头,都能勇敢面对,克服困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有很多知青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努力拼搏,成为了优秀的创业者和企业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这一代人是最勤劳,最勇敢,最坚强的一代人,也是对国家最忠诚的一代人。广大知青们不管是在什么岗位,工作都是勤勤恳恳,競競业业,任劳任怨,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有很多的知青成了这个时代的楷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这一代人和共和国同年岁,我们共同见证了祖国怎样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举世瞩目的强国大国。这当中有全国人民的努力,也有我们知青的参与和付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付出了我们的青春年华,我们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人民。如今我们这一代人虽然都已经老了。但我们是坚强的一代人,是值得骄傲的一代人,因为我们共同的名字叫知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