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路,越来越浓的是故乡情。少小离家的我,故乡的梦始终萦绕在心头,常常想起小时候在家乡的历历往事。</h1><h1> 我的孩童时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很穷,但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譬如捞鱼捉蟹摸螺蛳的故事就让人难以忘怀。</h1> <h1><b> 水桥头钓鱼</b></h1><h1> 小辰光(沪语,意为小时候。下同)水桥头是村民活动的重要场所,淘米、汰菜、洗衣、洗澡,甚至洗马桶都在水桥头进行。可以说村里的人都离不开水桥头。水桥头并不是一座桥,而是人们用石条或木板搭建阶梯,由岸连接水的平台。</h1><h1> 水桥头不仅是人们经常活动的场所,也是河里的鱼喜欢聚集的地方,人们在此淘米洗菜总会掉下一些,那正是鱼喜欢吃的食料。</h1><h1> 水桥头最多的是穿条鱼、鳑鲏鱼,淘米时,鱼群蜂拥而至,把淘米箩往水里沉下去一点,待鱼游进箩里后快速一提,便能抓到几条鱼。小辰光经常在水桥头钓穿条鱼。用铁丝弯成钩,钩上粘个小面团,搬个矮櫈坐在水桥上,用一只脚不停地拍打水面,穿条鱼就一群群游过来抢食那钩上的面团,你不停地拉起鱼竿就会钓到不少鱼。</h1><h1> 有次在水桥头洗手,手指头被咬了一口,一看是条鳗鱼,便回家拿鱼钩来钓,不一会儿鳗鱼就上钩了。</h1> <h1><b> 扳鱼</b></h1><h1> 小辰光喜欢到河浜边看大人扳鱼。扳鱼的网是用一根手臂粗的竹杆作扳杆,在四根成人拇指粗的细竹竿上张上网(如上图),把网放在河中,隔几分钟把网拉起来,经过这里的鱼、蟹等就被网在其中。有句成语“纲举目张”不知道是否就是指扳鱼的网。</h1><h1> 长大后,我也去扳鱼。记得有一天夜里,我一个人到方格田东边的河里扳鱼,好长时间没有收获。夜深人静,河对岸坟地里大树阴森,草丛里不知名的虫子发出各种怪叫声,我的头皮发麻,虽然知道世界上没有鬼,但还是有点恐惧感,只得收网回家。</h1><h1> 后来知道捕鱼也要观察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也要懂得鱼的习性。在鱼休息时去捕鱼,只能空手而归。</h1> <h1><b> 夹鱼</b></h1><h1> 用夹网抓鱼比较好弄。夹网是在一个长条形鱼网的两侧缚上竹竿,把网撒在河中后用两根竹竿一边把鱼往网中赶,一边将网往上提。这种捕鱼方法比较粗鲁,缺乏诗意,所以又把夹网叫强盗网。上图所示就是用夹网捕鱼的情景。</h1> <h1><b> 车河浜捉鱼</b></h1><h1> 村后有条断头浜,生产队在浜里养了鱼,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家鱼浜”。</h1><h3><br></h3><h1> 过年前的几天,生产队的男人们忙碌起来,他们在准备抽水捉鱼,当时我们乡下叫“车河浜”。小时候队里头还有水车,有牛拉的也有人用脚踏的,用水车在河中汲水叫车水,所以将河中的水抽干就叫“车河浜”。后来有了水泵,水车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就是用水泵(泥浆泵)抽水捉鱼的。</h1><h1> “车河浜”是村里的一件大事,男女老少都站在岸边观看。等剩半塘水时,鱼开始躁动不安,不停跃出水面。水快抽干时,只见白花花的一片,河底被活蹦乱跳的鱼铺满了。于是强壮的男人们把鱼一桶桶挑到队里的晒谷场,队干部将鱼分成大小不一的堆堆,按照人口的多少,每家拿一堆鱼回去准备过年。那时的人们都欢天喜地,村庄里到处洋溢着过年前的欢快气氛。</h1><h3><br></h3> <h1><b> 捉攻水鲫鱼</b></h1><h1> 夏日里,当下暴雨的时候,我就披件雨衣,拿着鱼篓急匆匆地朝田头河边跑去一一捉“攻水鲫鱼”去。</h1><h1> 下大雨时,雨水汇入田间地头的沟渠,急速泻入河中,由于河与沟稍有落差,形成一个个小的瀑布。鱼类喜欢逆水而行,沟渠水流入河中时的哗哗声和激起的阵阵浪花,吸引成群结队的鲫鱼争先恐后地往沟里游,这时你能抓到许多鱼。</h1><h1> 许多人都想捉“攻水鲫鱼”,要有收获就得赶在别人前头。</h1> <h1><b> 掩蟛蜞</b></h1><h1> 村东头的河叫邱泾,黄浦江的支流,是潮夕分明的通潮港。河岸上布满了蟛蜞洞,夜里捉蟛蜞也蛮有趣的。</h1><h1> 夏天闷热的夜晚,约上小伙伴到河边去捉出洞乘凉觅食的蟛蜞。用手电筒一照,蟛蜞受强光刺激一时反应不过来,我们就快速地用手将它压住抓起,当时也叫“掩蟛蜞”。我们那里的蟛蜞多数青壳,也有一些红壳的。红壳蟛蜞的个头比青壳蟛蜞稍大一点,跑起来也快,让它用大螯钳一下也够受。“掩蟛蜞”要眼明手快,用手掩时要快若闪电。那时候蟛蜞也真是多,一次抓到几斤是轻而易举的。</h1><h1> 次日,就可以烧蟛蜞炒茄子、蟛蜞炒黄瓜等菜肴。吃不了的拿到镇上的集市换几个小钱。</h1> <h1><b> 捉泥鳅</b></h1><h1> 乡下田间有不少排水沟,我们叫这种沟为“明沟”,明沟里常常积有许多水,以备天旱浇田时用,水里面也有一些鱼、虾、蟹等水生动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明沟里捉泥鳅。</h1><h1> 明沟水浅的,用烂泥筑坝,一段段把水舀掉,就可以捉泥鳅了。明沟水深的,就跳入沟中,一只手拿只畚簊,另一只手拿灶𤎌挖灰用的柴火把,把泥鳅朝畚簊里赶。这样一次可以抓到几斤甚至十几斤泥鳅。回家后,从土灶的灶𤎌里挖点稻柴灰倒在场地上,把泥鳅往柴灰内一倒,泥鳅就不再滑溜溜的了,杀起来顺手多了。</h1><h1> 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食用,药用价值极高。那时候抓到泥鳅后就用红烧、清蒸、面拖等多种烹饪方法轮着做菜吃。</h1> <h1><b> 摸蟹</b></h1><h1> 河蟹现在算上档次的菜,小时候想吃蟹到河边兜一圈就能捉几只回来。</h1><h1> 捕捉河蟹的工具和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是摸蟹。用一根有点硬度的粗铅丝,一头弯成直角的钩,叫蟹折钩,就可以去摸蟹了。看到蟹洞,先把蟹折钩伸进洞内,钩子碰到硬物,就能凭感觉知道洞内硬物是蟹还是砖。如果感觉是蟹,就用钩子轻轻地碰触它,那蟹经不住骚扰,就想快速出洞逃命,你在洞口就能一把抓住了。但有的蟹抗干扰能力强,就是缩在洞内不出来,就只能伸手去摸了。一般不会直接把手伸进洞内去摸,因为蛇也喜欢钻在洞內。另外河底的蟹洞也不敢碰,手伸入蟹洞会产生一种吸力,很难把手拔出来,搞不好就成了落水鬼。</h1> <h1><b> 摸螺蛳</b></h1><h1> 大热天的傍晚,小伙伴都到邱泾里游泳玩耍,很多时候每个人还带上一只木桶,那是装河蚌、螺蛳用的。摸河蚌先用脚踩,感觉到有了就一个猛子扎下去。螺蛳就多了,河滩上头可以用手捧。</h1><h1> 回家后让大人烧个蒜叶河蚌、红烧螺蛳,就不愁没有下饭菜了。</h1> <h1> 当时的乡下小囡穷是穷点,苦是苦点,但其中的乐趣却是城里的小囡享受不到的。你看现在农家乐多流行,那些玩意儿还不是我们小时候早就玩腻了的。看来乡下才是人们享受生活的乐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