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方~香料之路与大航海(三)

崔丽军

<h3>公元300多年前,亚历山大大帝从欧洲一路打到印度,带来了东西贸易的流通,逐渐有了横穿欧亚的“丝绸之路”,今天“一带一路”的初级版。</h3><h3>但你知道吗?还有一条纵向的“香料之路”。它从中亚一路南下,直到印度南部,这是一条同样古老的“世界贸易之路”,而且是它,引发了欧洲15世纪的“大航海”。让地球🌍来了个“天翻地覆”大洗牌。</h3><h3>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喀拉拉邦~印度南部的西海岸,探索这条改变了世界大格局的“香料之路”。</h3> <h3>印度在中国人眼里曾经是遥远而神秘的天竺,是《西游记》里说的一方生长着“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的宝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天乐土。</h3> <p class="ql-block">但近来,去过印度的人,很多印象并不好。</p> <h3>不过这次,我们来到了印度最南方的喀拉拉邦(Kerala),竟然见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印度,一片出乎意料地,和平,富裕,文明,美丽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b>一,共产党领导下的喀拉拉邦</b></p> <h3>2月11日。</h3><h3>我们“考察团”,完成了泰米尔纳德邦的三大达罗毗荼古国旅程:</h3><h3>钦奈;(3~8世纪的“~达罗毗荼国帕拉瓦王朝”)</h3><h3>坦贾武尔;(8~13世纪的“朱罗帝国Chola”。)</h3><h3>马杜赖:(13世纪的“潘地亚王国Pandya”。)</h3><h3>离开泰米尔纳德邦,继续南下,来到印度半岛南部尖端,西海岸的喀拉拉邦,这里曾是古“哲罗王国”(Chera)。</h3><h3></h3><h3></h3> <h3>首先进入眼帘的,不是中世纪古建筑,而是古巴革命领袖~切.格瓦拉的照片,让人“眼前一亮”:</h3><h3>好不一般的地方,这里是什么情况?</h3><h3>导游告诉我们,从1956年起,喀拉拉邦就有了个“和平竞选”成功的“共产党政府”~(印度实行联邦制,各邦民选政府),“非暴力革命”的又一范例。</h3><h3>充满好奇心,我们到想知道,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喀拉拉邦,是什么样子?</h3> <h3>首先,说说喀拉拉邦:</h3><h3>这里是又一个达罗毗荼人的“哲罗王国”所在地。</h3><h3>哲罗(Chera):中国史籍里称“鸡罗”。</h3><h3>它与坦贾武尔的“朱罗帝国”;马杜赖的“潘地亚王国”;同为因地缘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南方达罗毗荼人三王国,早在孔雀王朝(公元前3世纪)时,就已经存在。</h3><h3>阿育王铭文中,已称其为“哲罗王国”。</h3> <h3>“喀拉拉”一词的来源,是由“椰林”和“土地”两个词合成,有“椰林国”之称。<br></h3><h3>此外,喀拉拉也称为马拉雅兰地区,“马拉雅兰”一词是由山和海两字复合而成,“喀拉拉”即是从中部山区到沿海的平原地区。</h3> <h3>早就听说:喀拉拉邦文化发达,是印度知名的人文圣地。<br></h3><h3>也是唯一完好地保存着梵文、古代印度医学寿命吠陀、传统古武术卡拉里帕亚图、天文学、瑜伽经等古代经典的地方。</h3><h3>这里还有著名的卡塔卡利舞,舞者身着绚丽夺目的传统舞蹈服装,伴着印度特有的音乐风格翩翩起舞…。</h3><h3>一切都让我们好奇~那古老又现代的印度文明。</h3><h3></h3> <h3>据导游介绍:</h3><h3>喀拉拉邦政府(共产党),多年积极推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将财政预算的二分之一,用于教育和公民健康事业。</h3><h3>使喀拉拉邦的所有居民,包括女性,识字率高达95%,已经属于世界先进水平(整个印度的妇女识字率只有39.42%)。</h3> <h3>印度整体的教育情况,据导游告诉的官方数字是:</h3><h3>30%的农村孩子不上学。(尽管法律要求)</h3><h3>65.5%的中学毕业生,不想上大学。</h3><h3>中学毕业后,只会当地语,在大学才开始学英语。</h3><h3>当然,每年大学有150万工程师毕业。</h3><h3>…所以,并不像人们以为,印度人多会英语,实际上,只有2%的印度人能说英语。(顺便说一句,印度人的英语发音,实在不敢恭维。他们自己也调侃说:英国人最后之所以让印度独立,是因为再也受不了天天听这种印度式英语啦!😜)</h3><h3>除了在联邦政府工作的,必须会印地语,英语外,其他地方都用当地语言。<br></h3><h3>贱民因为被歧视,害怕去学校。</h3><h3>妇女的状况更糟!舆论压力使她们不敢买避孕套。平均每个家庭5~6个孩子。50%的女人死于家庭暴力。</h3><h3>男孩与女孩比例是100:85。农村经常有杀死女婴现象。</h3><h3>印度同样面临人口问题,为鼓励妇女绝育,政府发放:20公斤大米,250卢比,二套纱丽,二套男子服装。 但还是很难做到人口控制。</h3><h3>据说,印度人口已经超越中国,世界第一了。</h3><h3><br></h3> <h3>而在喀拉拉邦,在邦政府资助下,有一个“民众科学运动”,由一群大学教授、院士、原子能专家、物理学家等科学家组成。</h3><h3>他们的宗旨是:用“把科学传播给普通民众的方法”,抵消宗教的影响,推动社会发展。</h3><h3>他们放下身段,利用节假日,到农村去,从扫盲做起,尤其是对最底层的妇女:组织她们开展手工作坊,让她们参加到社会生活中来,…用最实际的方法,完成教育改革。</h3> <h3>社会改革的结果是让喀拉拉邦拥有一连串让人吃惊的数字:(尽管我们从宣传上很少知道。)</h3><h3>死亡率很低,识字率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出生率低于美国,而且还正在迅速下降,喀拉拉邦的人均寿命接近美国和西欧水平。</h3><h3>这里有3000万人口、900多个乡,其中80%为农村人口,但图书馆有5000多个,出版3000多份报纸杂志。每个乡还有自己的报纸,派发到每家每户。</h3><h3>“民众科学运动”的科学家们自豪地说:</h3><h3>“在喀拉拉,没有人不读报,没有人不谈政治,没有人不唱歌。”</h3> <h3>我们的导游,在这里第一次非常自信的说:南方喀拉拉邦是整个印度,最开放,最富裕,最和谐的地方。这里没有流浪汉,女孩可以继续学习,男女在这里平等…。</h3><h3>对于人们愤恨的对女性侮辱问题,这里公共汽车规定:女前男后,如果有男子往前挤,司机和公众都可以干涉。</h3> <h3>因濒临阿拉伯海,历史上,这里就是对外贸易的重镇。早就与古罗马,古希腊,进行贸易往来。</h3><h3>明永乐六年至宣德五年,郑和曾三次奉使访问这里,其王曾派遣使回访,建立友好关系《明史·外国列传》。</h3><h3>经济的富裕,文化的开放,使得民风儒雅。</h3> <h3>清晨,你可以听到印度寺庙里的音乐声,<br></h3><h3>穆斯林清真寺里的祷告声,</h3><h3>以及基督教教堂的钟声同时响起,和谐共鸣。</h3><h3>比起外面世界,这里人们安宁幸福的生活状态,似乎是世外桃源。</h3> <h3>长期面向“西方”的贸易,对喀拉拉邦的宗教结构,造成了深远影响。<br></h3><h3>这里印度教占6成,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各占两成。一般这样的比例,会成为宗教冲突的根源。</h3><h3>然而在喀拉拉邦,却出现了奇特的情况。三大宗教的强势共存,反而使该邦民众在印度独立后,多次选择无神论者(共产党)执政。</h3><h3>在印度共产党(马列主义)领导下,今天的喀拉拉邦,成了整个印度受教育程度最高、人均寿命最长的地区,也可以说是最文明的地区。</h3><h3>没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共产党”,竟然在印度南方,“一枝独秀”啦!</h3> <h3><b>二,[世外桃源]</b></h3> <h3>其实,我们并不是为考察“共产党”的领导而来,</h3><h3>我们来这里,是为了游览1955年建园的~“孟加拉虎🐯野生动物园”(Peryse Tiger Reserve”)。</h3> <h3></h3><h3>喀拉拉邦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h3><h3>我们的住处在山林中,风景秀丽,花园中各种热带植物,水果,一派热带风光,心旷神怡。</h3><h3>因是山区,气温凉爽,团里好多法国女士都喜欢到不想离开。</h3> <h3>乘环保车进入公园,乘专门的游船,沿湖岸缓缓前行,(真要看到孟加拉虎,还是在船上比较安全)。</h3> <h3>虽然到底没看到孟加拉🐯虎,但两岸不时可以看到野鹿,野牛,野猪🐗。</h3> <h3>最惊喜的是看到三只大象,估计是一家子。</h3> <h3>它们在我们的船边下水,一直游到湖对面。湖水約50多米深,看来它们的游泳技术真不错,水最深处,只能看见它们长长的鼻子伸出水面,像一个个弯曲的长管子,不知道的,说是“水怪”,也能信吧。</h3> <h3>湖中的枯树枝,都别有韵味。</h3> <h3>这里的猴子太多了,到处都是。人得躲在笼子里,猴子🐒在外面看,场面十分好笑。</h3> <h3>一不小心,就有偷香蕉的🐒,神态之狡黠,令人笑喷了!</h3> <h3>2月11日,</h3><h3>从南部尖端,往西海岸行进。一路果然风景如画。</h3><h3>看到最多的,是茶林和橡胶树林。</h3><h3>因这里是最著名的产茶区,漫山遍野的碧绿茶园十分漂亮。</h3><h3>天气好,空气好,风景好,自然心情大好!!!</h3> <h3>不同于国内,印度茶园建在至少海拔1000~1500米的山区,据说海拔高的茶质量好。</h3> <h3>这里茶园与胡椒一起混植,能互补,各占30%和70%,使两种植物的产量质量都提高。</h3> <h3></h3><h3>因为四季如春,当地盛产咖啡,橡胶,槟榔等热带作物,椰子和椰子纤维也是特产。</h3><h3>甘蔗、橡胶、咖啡、茶叶、花生、香蕉等一路可见。</h3><h3>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水多,临海,渔业也发达。鱼的产量居各邦首位。真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h3><h3>路经香料园Kardmorme,见识了不少奇花异果。</h3> <h3></h3><h3>这里什么都直接长在树干上~热带无花果.。<br></h3> <h3>菠萝蜜。</h3> <h3>菠萝蜜果肉是这样的,甜嫩。</h3> <h3>咖啡豆。<br></h3> <h3>导游称为:“马拉西亚苹果”,像小红灯笼🏮,很漂亮。嘗了一口,味道微甜,脆脆的。与热带水果“莲雾”很像,但个头只有葡萄粒大小。</h3> <h3>Noie de Muscad,也是香料的一种。朋友告诉:中文叫“肉蔻”。</h3> <h3>攀枝在大树上的娇艳繁花,名字颇为霸气~“炮弹花”。</h3> <h3>因为最后的果实,是个圆圆的球,像炮弹一样。</h3><h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h3> <h3>最重要的,是胡椒。当年让欧洲人痴迷的香料,与金子一般贵重。在这里,才明白,天天吃的:</h3><h3>黑胡椒粉,是带皮磨的;</h3><h3>白胡椒粉,是剥皮磨的;</h3><h3>灰胡椒粉,你猜呢?哈哈!😄</h3><h3>[答案:]</h3><h3>~成熟晒干或烘干后,成黑褐色,称黑胡椒。</h3><h3>~果实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去外皮,晒干,灰白色,通称白胡椒。</h3><h3>~灰胡椒粉是混合上面二种而成。😄</h3> <h3>一路赶到阿勒皮“Allepey”运河边。</h3><h3>今天是一段非常美丽而特别的,称为“黑水”之游~ (une croisière sur les backwaters)的航程,是南部著名的旅游线路。</h3><h3>从阿勒皮“Allepey”出发。坐当地民间游船走一天的椰林水巷,这一带因水网稠密,素有“印度威尼斯”之称。</h3> <h3></h3><h3>到达美丽的Kerala运河,已是中午。坐上印度特色的“蓬船”,船大小不等,用厚厚的棕榈树叶搭成蓬子,很像江南的“乌蓬船”,但个头很大。</h3><h3>船上有卧室,看船大小。有4间的,也有2间的,设备虽简易,但也完备,都配有单独的卫生间,淋浴,和空调。</h3> <h3>前仓是很宽敞的客厅,或称“观景台”,180°视角。客厅内有沙发,凉椅,餐桌…,水果,椰汁随意。</h3> <h3>厨师现场烹调特色菜肴,很好吃,就是咖喱味浓点。鱼是活的现做,米饭有各种香料拌炒,别具风味。那个泡泡的饼,是当地特色,脆皮,空心,挺好玩。</h3> <h3>甜点是又甜又香的炸香蕉。</h3> <h3>运河与湖泊相连,风光旖旎,两岸椰林婀娜多姿,水面莲叶上矗立着红色的莲花,不时飞起的水鸟,…一切都像在画中。</h3><h3></h3> <h3>船前面是宽敞的凉棚式客厅,完全开敞,可以一览无余地观赏运河两边的风光。</h3> <h3>蓬船与鱼儿同游,</h3><h3>绿水映莺鸟齐飞。</h3> <h3>一下午,只在船前看风景,看船长如何转动那个木头舵轮,看小船上渔夫用网打鱼,看岸边的人家如何取水…,</h3><h3>随手画上几笔…,悠哉悠哉。</h3> <h3>两岸随时可见各种漂亮住宅,可见“富名”不是虚传的。</h3> <h3>中途停下,到附近的小镇转了转,有建于500年前的教堂Basilica of St. Mary, Champakulam。</h3><h3></h3> <h3>很吃惊在边远的农村,也有这么古老的教堂,但一想到钦奈的圣托马教堂,既然最早的基督教传教士圣托马,于公元56年就已到达印度,也就不奇怪了。</h3><h3>现在这里是印度最富裕的一个邦,据说每年外出到中东打工的人,寄回的外汇达150亿。很多教堂,是印度别处罕见的。</h3> <h3>晚上6点左右,船停下靠岸,可以走到稻田中去看落日,天已凉快下来,</h3> <h3>红色的落日与碧绿的稻田遥相呼应,美不胜收!</h3> <h3></h3><h3>晚上,前仓客厅里的所有玻璃门窗紧闭,空调打开,外面的蚊子进不来,放心的享受水上的烛光晚餐,又是另一种浪漫。</h3><h3></h3> <h3>“船上的夜,静悄悄”…。</h3><h3>明天早上出发,仍走水路,去科钦</h3> <h3>船上夜读,重温亚历山大和印度~“孔雀王朝”与“古希腊”的故事。</h3> <h3>“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灭亡波斯帝国之后,侵入了印度西北部。开通了欧洲,非洲与印度的通道。</h3><h3>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br></h3> <h3>约在公元前317年,摩揭陀国一名出身刹帝利贵族,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击败了西北印度的马其顿人的部队,并宣布了印度的自由。建立了孔雀王朝。(传说是因为他们家养孔雀出身。)<br></h3><h3>“亚历山大去世后,其部将塞琉古,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在亚洲的大部分领土,并一度想恢复在印度西北部的统治。</h3><h3>公元前305年,他领兵侵入印度,但是被旃陀罗笈多打败。于是议和。”</h3><h3>“他把印度河以西让给了旃陀罗笈多,旃陀罗笈多则送给他500头象。双方缔结婚姻(谁娶了对方的儿女,有不同说法),维持和平。</h3><h3>随后塞琉古派遣使节驻在孔雀王朝首都。</h3><h3>旃陀罗笈多的儿子,继续和塞琉古王国保持友好关系。印度国王与希腊公主联姻,希腊君主经常派使节到印度,这些使节长驻在孔雀帝国的首都华氏城。形成了两国的联盟。”</h3><h3>~古希腊和古印度,原来是儿女亲家啊!</h3><h3>“塞琉古王朝也并非一无所获。对于骨子里浸透商业基因的希腊人来说,对土地的直接占有,从来不是利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h3><h3>印度丰富的物产,立刻成为东西方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当双方决定不再以战争形式解决矛盾时,随之而来的,必将是贸易的繁荣。”</h3><h3>~看来古已有之,“共赢”比“两败”好!</h3><h3></h3><h3>而这种繁荣带来的结果,是从亚历山大已占领的中亚开始,开辟了二条贸易路线:一条是继续向东的横向路线,即传统的“<b>丝绸之路”</b>,从地中海,波斯,至中亚,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中国。</h3><h3>另一条,是从中亚,开始南下,进入印度,直到南方。这是一条纵向的“<b>香料之路</b>”,通过这条路,源源不断的印度和东南亚珍贵香料,输入罗马帝国和欧洲各地,成为与金子一般贵重的物品。</h3><h3></h3> <h3>孔雀王朝(前322年~前185年)最鼎盛的阿育王统治时期,整个印度次大陆,阿拉伯海的广大领域。都并入了孔雀帝国版图。(印度半岛南部除外)</h3><h3>(中国人知道阿育王,多是他推广佛教的“阿育王柱”。)</h3><h3>……</h3><h3>总之,自亚历山大大帝以来,东西方的交流,就已经开始了,并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h3><h3>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小小的香料,十五世纪时,竟然引发了世界格局的大变动。</h3> <h3><b>三,[香料之路与大航海]</b></h3> <h3></h3><h3>2月11日,</h3><h3>从阿勒皮的游船下来,直接来到科钦~Cochin。</h3><h3>科钦,古哲罗国所在地。现在是印度喀拉拉邦最大的城市和主要的港口。“科钦”一名来自马拉雅拉姆语“Kochazhi”,意指小湖泊。</h3><h3>葡萄牙人取名科欣,1996年改回古名科钦。</h3> <h3>科钦,也是1498年大航海时期,葡萄牙到达印度的目的地,也是在欧洲开辟的第一个殖民地。</h3><h3>它位于喀拉拉邦西南海岸,面对阿拉伯海,拥有优良的海港,水上运输非常发达,被誉为"阿拉伯海之皇后"。</h3><h3>这里早在罗马时期就进行海洋贸易,从罗马进口橄榄油,酒,谷物。出口香料。</h3><h3>在葡萄牙没有从南美发现辣椒之前,胡椒的价格与黄金相同。</h3><h3>现代人很难理解,历史上的欧洲人对于香料的执着,实际上,在漫长的中世纪,香料甚至成为和黄金等价的奢侈品。</h3> <p class="ql-block">公元前992~952年,所罗门王已经和印度西海岸的Mblabar Cost (即科钦一带)进行贸易。购买象牙,檀香木,香料…。</p><p class="ql-block">公元前三世纪,古罗马也与此进行香料贸易。</p> <h3>前面说了,亚历山大到达中亚后,一路向东,开辟横向的“丝绸之路”。一路南下,直到印度南部(就是科钦),成为纵向的“香料之路”。</h3><h3>什么是“香料”。简单来说,香料就是一种有香味的植物性物质,香料的种类繁多,作用也各异。</h3><h3>香料的产地主要在东方,分布在印度、东亚、东南亚等地。受欧洲人欢迎的香料主要有胡椒、丁香、肉蔻、肉桂、和生活中很常见的生姜。</h3><h3>那时香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稀有,西方不产,都得从东方运来。</h3><h3>因此,从埃及文明开始,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始终和东方保持着香料方面的交流,香料一直是欧洲的一种珍贵的奢侈品。</h3><h3>此贸易路线,数世纪以来,经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最后到达罗马。</h3><h3>一直是波斯人和威尼斯人把持。</h3><h3>1454年,奥斯曼帝国兴起,阿拉伯人控制了从地中海到东方的所有香料路线,天价收税。一旦发现旅人私带有香料,格杀勿论。</h3><h3>欧洲需要香料,不得不另外寻找海路。</h3> <h3>15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版图</h3><h3><br></h3> <h3>葡萄牙想来印度。躲开阿拉伯人的控制,最佳路线是走海路。但必须解决二个难题:</h3><h3>1,绕过非洲风暴角(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h3><h3>2,横渡阿拉伯海,到达对面的印度港口柯钦。</h3><h3>但非洲“好望角”,是有名的“风暴角”🌍,欧洲人对其谈虎色变。</h3> <p class="ql-block">常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我们从文献上知道的“世界航海大发现”,多是欧洲人写的,波澜壮阔…。</p><p class="ql-block">但在这里,我们听到了更有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导游本人说明,以下故事,经他亲自与柯钦的博物馆,和里斯本博物馆验证。):</p><p class="ql-block">葡萄牙聪明的航海家达·伽马(Vasco da Gama),得知印度和阿拉伯的航海家,早就航行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上。他们能沿非洲东岸向南航行,直到临近好望角,有丰富经验。</p><p class="ql-block">非洲东海岸的艾塞俄比亚,与印度隔阿拉伯海相望,长期贸易往来。从非洲东海岸,到印度西海岸,穿越阿拉伯海的航线,他们最清楚。</p><p class="ql-block">15世纪末,达·伽马为得到阿拉伯人所掌握的航海知识,长期学习阿拉伯语,伪装阿拉伯人来到开罗,通过波斯商人中间周转。</p><p class="ql-block">几经波折,终于获得了所有的海洋海流资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科钦教堂内的达·伽马(Vasco da Gama)像</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他只用一条简单船只,伪装一般旅客,开辟了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达印度科钦的新航路。他成功了!”</p><p class="ql-block">“达.迦马于1498年5月到达印度,还是被阿拉伯人监禁了近三年,抢走所有货物。</p><p class="ql-block">最后他只偷运了一小批香料回到葡萄牙,但这批香料,竟以航海全部费用60倍的价格卖出。”(当年胡椒的价格与黄金相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里斯本“航海大地图”上标注的到达日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498年)</p> <h3>“1500年,葡萄牙以七只大货船组团,再次出发前往印度。其中一只船队被风暴冲散,随海流和东北信风到了南美,意外发现了巴西。(怪不得整个南美洲,只有巴西说葡萄牙语)。剩余的到达印度科钦。”</h3><h3>“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同样想来印度,但被大西洋上的风浪,带到南美洲,没来成印度,歪打正着,发现了新大陆。”</h3><h3>正式的说法是: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选择向西,认为到印度的距离最短,但不知道中间隔着美洲大陆。他四次航行,终于在第三次航行时,船队才于1498年7月到达南美洲北部的特立尼达岛以及委内瑞拉的帕里亚湾。被正式确认为“欧洲人首次发现南美洲大陆的时间”。但哥伦布一直相信他是到了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h3><h3>真正完成环球航行的,是葡萄牙人麦哲伦,</h3><h3>1519年至1522年,历时三年,完成了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他的陵墓与达迦马的一起,在里斯本同一座教堂里。</h3> <h3></h3><h3>2018年,我曾到过葡萄牙的罗卡角(CABO DA ROCA)~欧洲大陆最西端。</h3><h3>15世纪,这里曾是葡萄牙“大航海”的船队,最后告别欧洲大陆的地方 🚢。</h3><h3>悬崖峭壁上的灯塔,面对浩瀚的大西洋。想当年那些海上探险家们,该是以何等的心情驶向远方?</h3><h3>留恋?使命?希望?…</h3><h3>~能给予人类最大力量的,也许就是“希望”!</h3> <h3>纪念碑刻有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的铭文:</h3><h3>“陆止于此,</h3><h3>海始于斯”!</h3> <h3>500多年后,我们来到了那些探险家们跨越大海的目的地~印度柯钦,冥冥之中,似乎又是一次历史的穿越。</h3><h3>这里有1510建立第一座教堂~圣法兰西斯教堂,是印度最古老的教堂,被称为“东方梵蒂冈”。</h3><h3>1500年~葡萄牙与科钦番王达成协议,允许建立葡萄牙殖民地。1524年9月,达·伽马第三次去印度,并被葡王任命为印度总督。</h3> <h3>达·伽马(Vasco da Gama)死后就埋在这个教堂,</h3><h3>14年后,才移葬回葡萄牙里斯本。</h3> <h3>当年冲向大海的那些探险家们,许多在异国他乡永远地留下来。</h3> <h3>在这里,看到了他的原葬身之处,和很简朴的原墓碑,不禁一番感慨。</h3><h3>教堂顶棚如船仓,也是对他的纪念吧!</h3><h3>那些像布帘一样的,是15世纪的风扇,由奴隶在教堂外面,用绳子来回拉,产生凉风。</h3>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葡萄牙里斯本曼纽艾勒皇家修道院内的达·伽马(Vasco da Gama)的陵墓照片,雕刻精美,极尽荣耀,中间是远洋的大帆船,与位于柯钦的简易陵墓,不可等日而语。</p><p class="ql-block">顺便说一句,那个教堂内的装饰也非常独特,刻满从印度和新大陆带来的各种蔬菜水果。据说是因为这些蔬菜水果的维他命,救了远航水手的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至今还有个“航海大发现”广场。</p><p class="ql-block">整个地面,用红白二色大理石铺成的航海地图,广场后面,就是安葬达.迦马的曼钮艾勒修道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这次因“香料”而起的“大航海”,使欧洲人:</p><p class="ql-block">~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新航线;</p><p class="ql-block">~绕道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线;</p><p class="ql-block">~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称为“地理大发现”。</p><p class="ql-block">它从此改变了世界大格局,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葡萄牙因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而辉煌,第一个建立“日不落帝国”(比西班牙人早了一个世纪)。</p><p class="ql-block">里斯本那著名的大航海纪念碑,和前面广场上巨大的红色大理石航海地图,是葡萄牙人至今深刻在骨子里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图:里斯本“地理大发现”纪念碑。據說當年达.伽馬啟程航海至印度時的登船處,即是紀念碑所在位置。)</p> <p class="ql-block">再回到柯钦,长期以来,是荷兰为葡萄牙造船。</p><p class="ql-block">不甘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荷兰人,决定给自己造船,终于在1663年来到印度,并赶走葡萄牙人。</p><p class="ql-block">一座450年历史的葡萄牙宫殿。宫殿由葡萄牙建立,后为荷兰人占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谓的皇宫,实际并不大,设备也谈不上奢华。</p><p class="ql-block">但博物馆的壁画很精美,讲述了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是科钦17世纪艺术精品,可惜,不让拍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科钦城,见识了大航海时期的二个欧洲富国,在印度争夺殖民地和香料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但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已经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啦。</p><p class="ql-block">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而且最终把印度并入大英帝国版图。</p><p class="ql-block"><br></p> <h3>在小巷内,有一座始建于16世纪中叶的犹太人教堂~帕拉德锡(意为:外国人)犹太会堂。</h3><h3>里面一个小博物馆,记录了从大卫王开始,就从印度进口象牙,香料。出售橄榄油,葡萄酒…。</h3><h3>公元379年,就有犹太移民到达印度。</h3><h3>现在城里的犹太居民只有三户人家,5个人,会堂也没有Haban。地面和祭台全部由中国澳门产的青花瓷砖铺设。虽不是什么高档制品,却也清朗洁净,明清的产品,也是古董了。</h3><h3>史料记载:“在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的瓷器有三个不同的来源,但是其渊源都在东方:一是来自印度果阿的,被称为“印度的瓷器”;二是来自1550年至1640年葡萄牙人与日本的贸易所获得的日本瓷器;三是来自葡萄牙人在东方的殖民地澳门的中国瓷器。所有这些瓷器汇合起来,使得里斯本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中国以及日本瓷器市场。(东方文化对葡萄牙传统的冲击,要数中国对17世纪的葡萄牙瓷器和瓷砖的影响最大。)</h3><h3>进入必须赤脚,不能拍照。</h3><h3>最后一代,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子,在前台照看。在她之后,会堂还能否继续,就不知道了。</h3> <h3>城里较古旧的部分,奇怪地融合了中世纪的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乡村。连接马拉巴海岸。</h3> <h3>这里有五颜六色的染料,很是好看,据说当地人习惯自己染各种东西,从布料,到木器,小首饰,…</h3> <h3>小巷中,有不少小店,手工画在菩提叶上的书签,色彩鲜艳,可能就是用那些颜色画的,很是精巧美丽。(但有人说,可能是义乌的产品。)</h3>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就能看到被7、8个海边打渔的特色渔网~号称“中国渔网”围着的科钦堡,</p><p class="ql-block">据说这由忽必烈朝廷中的商人带来的,搭建这样的渔网需要至少4位成年男性。据说除了当时的中国,只有在印度科钦,才能看到这样的中国渔网,成了当地一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原来一直对此存疑,因为不记得在中国看到过这样大的渔网呀?</p><p class="ql-block">但最近看到了这幅完成于1759年的《姑苏繁华图》(题跋中称其为《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历时24年完成的一幅纸本画作,为清宫藏品。里面的渔网还真是与这里的差不多,看来这个“中国渔网”的称呼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只是印度这里的“中国渔网”规模大多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看到的十分庞大的渔网,(倒悬)</p> <p class="ql-block">需在网的另一端吊上许多重石块,起压重作用。</p><p class="ql-block">起网时,几个壮汉一起拉粗缆绳,借助石块的重力,快速把渔网拉起。</p> <h3>操作时,壮汉们有节奏的拉网,像是一场舞蹈,场面颇为壮观。</h3> <h3>旁边有现打现卖的鱼摊,和现场烹调的小餐馆,可惜我们没有时间享受啦。</h3> <p class="ql-block">晚上观看科钦的传统舞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演员当众化妆,脸谱很像中国京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夸张的脸谱,复杂而沉重的服装,丰富细微的表情。用肢体表现的情感和故事,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据说,当地表演此舞蹈可以几天几夜,都是神话故事,人们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巴黎李老师曾在关于古罗马庞贝壁画的讲座中,谈到关于古希腊酒神 Dionysos狄奥尼索斯在庞贝壁画中的故事(见下图)。</p><p class="ql-block">关于壁画的解释来自法国的三位专家:</p><p class="ql-block">第一位大师:Amedeo Maiuri</p><p class="ql-block">第二位大师:Paul Veyne</p><p class="ql-block">第三位大师:Gilles Sauron</p><p class="ql-block">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酒神 Dionysos狄奥尼索斯是神王宙斯与赫米利私会后的孩子。嫉妒的天后赫拉十分愤怒,骗宙斯表演闪电,劈死了酒神的母亲。</p><p class="ql-block">后悔的宙斯把孩子藏大腿里,直到出生。但赫拉又用蛇把孩子缠死。</p><p class="ql-block">宙斯把孩子复活,成为酒神。酒神成年后,到过印度,后又回到希腊,从地狱把母亲带回人间,母子团聚。</p><p class="ql-block">老师指出:庞贝壁画中就是表现2000年前印度戏曲面具。(见图)。 熟悉的面具使我立刻就想到这个有“戏曲化石”之称的“卡塔卡利舞”脸谱。</p><p class="ql-block">~哈哈😄!看来不但古希腊神话中就已经出现了“印度”,而且古罗马时期就与古印度有艺术相互往来啦!</p><p class="ql-block">不得不又一次感叹:世界真奇妙!!千里万里;东方西方,居然都能在无意中相遇。</p><p class="ql-block">读书和旅行真是妙趣无穷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庞贝古城壁画“酒神故事”</p> <h3><b>四,[贱民]</b></h3> <p class="ql-block">最后,还是忍不住要说说印度的“贱民”制度。</p><p class="ql-block">尽管是在“最文明,和谐,富裕”的喀拉拉邦,“贱民”的存在,就像一幅美丽风景画上的“烂洞”,让人难以忍受!</p><p class="ql-block">很感谢我们的导游,并不是只让我们看“光明面”,</p><p class="ql-block">他带领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一般印度人不敢来的~“贱民”的洗衣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排排水泥制成的小屋内,工人们站在没脚的肥皂水中,用双臂抡起布单,摔打在前面的水泥台上,这是最原始的洗衣方法,这里仍在使用。</p><p class="ql-block">炎热的天气,闷热的工作间,极辛苦的手工操作,令人想起“奴隶”们的作坊。</p><p class="ql-block"><br></p> <h3>洗好的衣服,布匹,全部用手工晾晒。</h3> <p class="ql-block">再在车间内手工熨烫…。</p><p class="ql-block">这在印度,对“贱民”,已经是很不错的工作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贱民”,不属种姓制度四大种姓之中,在印度教规定中,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洗衣,等。</p><p class="ql-block">按教义规定,“贱民”,只能居住村外,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p><p class="ql-block"><br></p> <h3>虽然今日法律上,已不承认种姓制度,但印度教的轮回观念,认为若破坏种姓制度,则会落得永世不得超生。故上至婆罗门下至贱民,均不敢废该教义。</h3> <h3>在印度种姓制度中,贱民(dalita)是不可接触者,圣雄甘地将贱民称为“哈里真”(神之子),</h3><h3>印度独立后统称“达利特”dalita(受压迫的人)。</h3> <h3>现在,印度教对种姓制度,作了新的补充和解释:</h3><h3>四大种姓仍为种姓制基础,但同时承认“杂种姓”:不同的职业、部落或民族,属于杂种姓。</h3><h3>《摩奴法论》第十章,对杂种姓作了说明和解释。曾经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等,都被说成堕落了的刹帝利。</h3><h3>《摩奴法论》规定了各种姓的职业,允许高级种姓的人,可从事低种姓的职业,严禁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种姓的职业。</h3><h3>各种人只能在种姓内通婚,高种姓男子可娶低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h3><h3>高种姓的女子不可嫁低种姓的男子,为逆婚。</h3><h3>………</h3><h3>只能用拥抱,表达我们无言的抗议!无奈的愤怒!</h3><h3>“贱民”~是这次印度南方之行最大的遗憾和心痛!</h3> <h3>好在听说,现在“贱民”们,也正在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h3><h3>路边大树上的彩色标记,被告知是“贱民”竞选的广告。衷心祝福他们!</h3> <p class="ql-block">喀拉拉邦之行,感触良多:</p><p class="ql-block">首先,通过“香料之路”,重新认识了导致“世界大发现”的“大航海”。亲临现场,学习历史,越发感受到:有些东西,永远是书本不可替代的!</p><p class="ql-block">其次,这个“印度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地方,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非暴力)社会改革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旅游资源的得天独厚,各种海岸和丛林风情,海鲜美味,瓜果繁多,价廉物美…都令人欢喜。</p><p class="ql-block">更令人难忘的,是那青山绿水,白云兰天。现代化的开发,不以自然资源做代价,才有“世外桃源”存在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因长期开放,受各种文化影响。不同的宗教能平和共处,不易!</p><p class="ql-block">文明,富裕的人民,自然会显得自信,热情,开朗。与之相处,能感觉到的和善,平和,不设防。与北印度的感觉大不一样。</p><p class="ql-block">难怪这里的宣传口号是:</p><p class="ql-block"><b>“喀拉拉,上帝的后花园”!</b></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一个印度南方古国的游学笔记,重新编辑,积聚了许多资料,费了很多时间,写的这么辛苦,为什么?二年疫情中,越发感到,时间有限,生命可贵,自由无价:</p><p class="ql-block"><b>写东西坚持自由而“无用”,是因为我们写不是为了用于他人所规定的目的,而是为了自己独立的生命体验。</b></p><p class="ql-block"><b>写作不是为了重复他人给出的答案,而是为了自己能有更大的思想自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里斯本“地理大发现”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6f8mfoc?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达罗毗荼古国~印度南方(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zarm04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达罗毗荼古国~神话的帝国(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