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仅以此篇,深切缅怀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为崇高理想信念而奋斗一生的父亲和母亲。</h3> <p class="ql-block">父亲张之宜,原名张春生。1913年3月出生在江苏溧阳八字桥乡礼士圩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勤勉好学,1920年至1930年就读于溧阳书院和同济初级中学,1930年考入江苏省无锡师范学院。青年时追求真理与进步,193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33年被叛徒指认后遭国民政府逮捕,关押于镇江监狱,后经家中托关系交钱保释出狱。而后在常州觅渡桥小学任教,1935年经过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考试,录用为南京夫子庙信府河简易小学校长,1936年参加南京小学教育联合会,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参加抗日救国会的革命工作,1937年为躲避反动当局的追捕,回到溧阳老家,继续从事革命的宣传发动工作,并组织当地进步青年与无锡的青年共同前往武汉、南昌参加新四军,历史上称他们这支队伍为“锡流",爸爸是“锡流”的组织带队的领导之一。1937年11月在南昌参加新四军,而后奉命率一个工作组到国民党江西省保安团工作半年之久,1938年5月在江西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中旬,父亲奉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的命令,与戈白章等四位同志组成民运工作组,赴江苏高淳建立党的组织和抗日武装队伍,对外称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9月中华民族先锋队淳溪大队建立,父亲担任大队长,并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驻高淳办事处成员。</p> <h3>淳溪大队指挥部。</h3> <h3>大队长办公室。</h3> <h3>住宿地。</h3> <h3>祠堂前厅。</h3> <p class="ql-block">高淳是新四军东进苏南抗战的第一站,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也曾在此驻扎过,虽然高淳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政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为新四军创建茅山根据地的抗日斗争拉开了序幕,为高淳的党建工作和日后民众坚持抗战打下了基础,也为东进抗日的新四军架起了通往皖南的桥梁。</p> <h3>现在每逢春季,高淳就成了油菜花的海洋,在享受和平的同时,参观当年新四军驻高淳抗日办事处旧址,重温爸爸当年的战斗岁月。</h3> <h3>寻着爸爸妈妈的足迹,我们来到了江苏溧阳。溧阳是苏南山区和水网交织的地方,也是父母亲出生的家乡。</h3> <h3>为开展苏南的抗日战争,1938年12月上旬父亲受陈毅同志亲自委派,回溧阳家乡开辟党建和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抗日武装进行对敌斗争。</h3> <h3>1938年12月组建中共溧阳工作委员会,父亲任工委书记。到达溧阳后父亲创办抗日报刋,动员发动群众,积极培养发展党员,组建十余处抗日联络点和党的基层组织。</h3> <h3>1939年5月中共溧阳县委员成立,父亲担任首任县委书记。</h3> <h3>1939年11月7日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一支队、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二支队在溧阳水西村汇合,组成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栗裕任副指挥,领导指挥苏南和苏北的抗日斗争。 </h3> <h3>1940年春节刚过,为执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父亲率8名连排级武装干部进入太滆地区,开辟太滆抗日根据地,组织壮大抗日武装,先后担任太湖抗日义勇军政治部主任,锡宜武抗日义勇总队政治部主任。</h3> <h3>父亲通过大量的统战宣传和说服工作,领导整训地方抗日武装,袭击日军武装拖轮,打击伪军顽军,经历了日寇的的清乡、扫荡,指挥参加了对日伪军的大小数十次战斗,极大的鼓舞了部队的士气,所整编的抗日队伍改称为新四军独立二团,编入新四军二支队战斗序列。</h3> <h3>父亲在溧阳所付出的努力,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溧阳水西村成立进驻,起到了奠基作用,也为新四军的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国中将王必成将军,在回顾这段溧阳水西村的抗日战争经历时说:“没有水西村,就没有茅山根据地,就没有东进,就没有苏北根据地,也就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h3> <h3>如今这块父母亲出生和战斗过的地方,初秋季节,风景宜人美如画。</h3> <h3>抗战期间,新四军溧阳藉战士介绍中,有妈妈、爸爸和三叔叔的照片和简历。</h3> <h3>家里捐献的军毯。</h3> <h3>为纪念那段战斗的历史,不忘英烈,新建的新四军纪念馆,昭示后人铭记历史,继往开来。</h3> <h3>宜兴太华山,地处江浙皖三地交界,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是新四军十六旅领导机关所在地,建有学校、野战医院、军械修理厂、财政机构和后勤保障部门,是苏南新四军的根据地,故称之为:苏南小延安。</h3> <h3>1938年父亲以失业流亡教师的名义作掩护,前往溧阳、太滆、宜兴地区,秘密发展党员,组建党组织,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主张,在开辟溧阳、太滆和宜兴抗日斗争期间,考虑到宜兴南部山区太华山处在苏、浙、皖三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选择在此发展党的组织,建立联络站,为日后建立攻可进,退可守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布局。</h3> <h3>桥涯合兴饭店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交通站,皖南事变中,许多突围的新四军干部正是通过这个交通站秘密前往苏北。</h3> <h3>1941年新四军二支队改编为新四军十六旅,4月28日十六旅在宜兴闸口镇组建,下辖四个团,父亲任十六旅独立二团政治处主任。</h3> <h3>1941年6月父亲曾在此办公,并担任宜锡武三县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宜武太三县行政委员会主任。</h3> <h3>1942年至1945年父亲曾先后担任,抗日民主政府中共宜南县主任,宜溧县县长职务,经过开展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使得太华地区群众基础稳固,人民抗日斗争热情高涨,1943年苏南抗日斗争的党政军领导机关移至太华,太华山成为了稳固的苏南抗日根据地。</h3>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及苏皖区党委、苏南行政公署移驻太华后,为加强根据地建设,1944年5月,以中共宜南县政府的名义,在太华胥井利用董家祠堂和蒋家祠堂创办了“三洲实业中学”,(由于校址在苏浙皖的常州、湖州、广德之间故称为三州实业中学)。</p> <h3>三州实业中学招收烈士和新四军子女,不仅学习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训练有政治觉悟,有战斗素养的抗日青年骨干,为部队和地方输送有生力量,江渭清(解放后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和父亲经常亲自为学生授课。</h3> <p class="ql-block">父亲1942年至1945年10月担任宜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宜溧县县长职务期间,1943年率部在宜武交界处的小河,伏击往返于交界的日军武装拖轮,击毙日军数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勇气。1944年2月还和苏皖军区副司令员杨洪才共同兼任下辖长荡湖以东,宜兴、溧阳以北,苏州以西,辖武进、宜兴、金坛三县的苏南行政二分区专员。</p> <h3>1945年新四军在栗裕将军的指挥下,于2月6日在天目山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三次反顽战斗,此时担任抗日民主政府宜溧县县长的父亲,与惠浴宇(解放后任江苏省省长)同志分别担任正副主任,负责天目山反顽战斗的军需物资保障,以及兵源物资的运送,从而保证了三次反顽战斗歼敌14000人重大的胜利,扩大了苏浙皖边区抗日根据地,打通了浙西与浙东的联系,为夺取苏南抗月战争做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h3> <h3>千年古道襄王岭,位于浙江长兴白岘与宜兴太华镇襄阳村之间,海拔300米左右,山体植被以毛竹林为主,从古道至山顶约900米,当年爸爸亲自领导当地群众,用独轮车和肩挑人杠将物资送往战场。</h3> <h3>新四军北撤后,留守的条件十分艰难,处在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重围之中,当时安排的留守领导人员中,只有父亲和熊兆仁将军,钱敏同志从1945年坚守到1949年,许多同志向苏北汇报苏南留守的情况后,因环境艰苦斗争险恶,就再也没返回苏南。</h3> <h3>1945年新四军北撤后,革命斗争形势异常艰苦,父亲奉命留守苏南,相继担任新四军苏南留守处主任,中共太滆工委副书记,中共天西工委负责人,中共太滆分工委第一副书记兼太滆办事处主任职务。他率领的武工队坚持在苏浙皖地区与敌人进行斗争,历经了国民党政府的重金悬赏和通缉,躲过了武装清剿,物资封锁、围捕、突然袭击等危险,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危难艰险,和他的战友们不屈不挠地领导着苏浙皖边区的游击战争,在敌我力量巨大悬殊情况下,主动出击以少胜多,发起长岗岭战斗,粉碎了敌人的清剿围攻,是苏浙皖边区当时最大规模具有影响力的战斗,坚持对敌斗争直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南下。</h3> <h3>1949年3月父亲得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南下,蒋家王朝即将覆灭,立即率部从宜兴至溧阳一路追击残敌,与解放军部队汇合后共同解放了溧阳,随后担任解放后的第一任溧阳县长。从1938年起至1949年,高淳、溧阳、宜兴及苏南地区的史志资料记录了父亲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功绩。</h3> <h3>太华山新四军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馆中陈列和展出了父亲及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h3> <h3>母亲史瑾生于1922年4月溧阳城东平民家庭,1941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溧阳县指前标区财经股长、农救会主任、溧阳县后周区委组织部长、代理区委书记。</h3> <h3>新四军北撤后,母亲随部队转战南北,先后担任苏南北撤干部工作团政治指导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四纵三旅(后改编为十二师),政治部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h3> <h3>母亲担任华东野战军四纵三旅机关党支部书记时与同志们合影。</h3> <h3>母亲随部队参加了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和莱芜战役,济南解放后曾任山东济南成通纱厂工会委员。</h3> <h3>解放上海后,母亲先后曾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干事,上海徐汇区组织部干事。</h3> <h3>1950年父亲和母亲,两位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洗礼的革命同乡,经陆平东同志介绍走到了一起,结为伉俪。</h3> <h3>195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毛泽东主席签发,父亲担任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委员。</h3> <h3>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周恩来总理签发,父亲担任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秘书长。</h3> <p class="ql-block">1952年苏南、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父亲担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五十年代未期,全家由原太平南路居住地,迁住南京傅佐路31号居住。</p> <h3>1958年至1966年父亲先后担任江苏省山区作物局副局长,江苏省农林厅副厅长,江苏省林业厅副厅长职务。</h3> <p class="ql-block">任职期间,父亲领导宜兴阳羡茶厂的创建,还曾担任“南京雨花茶”的研制命名工作委员会主任。主导推进江苏山区果树林木和茶叶的种植,他还重视发展江苏的蚕桑业,对江苏省的丝绸工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1966年至1978年父亲遭受文革冲击,一度被隔离审查关押在南京华东炮兵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而后下放五七干校,直至1978年恢复工作,重新担任江苏省农业局副局长,江苏省农林厅副厅长。</p> <p class="ql-block">时隔12年,恢复工作后的父亲当时虽年事巳高,但仍以饱满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深入农村、林场、科研院所和机关学校,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拨乱反正,使科研、生产、教学重新走上正确轨道,恢复了农林事业的生机和活力,深受广大农林战线工作的同志们的拥护和敬重。1982年父亲光荣离休。</p> <h3>母亲1950年至1956年曾先后担任中共苏南区党委直属总支部副书记,江苏省委省级机关总党委组织部组织员、副部长职务。<br></h3> <h3>母亲还曾经被选为江苏省的代表,参加首都北京国庆观礼。</h3> <h3>1956年至1962年曾先后担任江苏省,省级机关工业党委副书记,省级机关党委监委书记。</h3> <h3>1966年担任江苏省监委驻轻化工业厅监察组副组长职务。</h3> <h3>文革中因父亲的原因,也接受审查,下放省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1970年至1978年下放到溧水县,担任县卫生局长职务。1978年落实政策调回南京,担任江苏省医药公司负责人,1979年后调任江苏省体委政治处,担任政治处长职务。</h3> <h3>1980年全家由鼓楼吉兆营搬至颐和路5号一1居住。</h3> <h3>1982年父亲、母亲先后光荣离职休养,父亲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后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正省长级医疗待遇。母亲1982年离休后享受地市级离休干部待遇,2005年与父亲同获中共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h3> <p class="ql-block">父亲离休后,仍十分关注三农工作的发展,处处以一个老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农林厅的“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2006年两次获得“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称号;2000年获“江苏省世纪健康老人”荣誉;2002年、2006年获“江苏省健康长寿之星”称号,2008年获得江苏省“乐天杯”健康长寿之星称号;2005年获中共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奖章”;2009年被表彰为“江苏省先进离退休干部”,2011年被省农委评为“五好离退休干部党员”。2012年再次获得江苏省“乐天杯”健康长寿之星称号。2013年作为“百岁老红军”成为《江苏老龄》杂志第7期封面人物。2015年1月2日《现代家庭报》以“新四军老战士张之宜----人间生死任去留”为标题做了专题报道。7月获中共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奖章”。2016年获中共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奖章”。</p> <p class="ql-block">离休后,两位老人于1987年搬至玄武区锁金五村一栋402室居住。</p> <p class="ql-block">两位老人在战火纷飞,抗击敌寇的岁月里,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建立新中国,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在革命的队伍中,认真遵守各项纪律,一切听从党的指挥,服从组织安排,不怕流血牺牲,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功劳。建国后,在长期担任领导职务过程中,爱憎分明,廉洁奉公,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仍然一如既往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始终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离休后,仍继续关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忘初心,对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矢志不渝。</p> <p class="ql-block">相汝以沫,携手相伴六十年。</p> <p class="ql-block">母亲于2010年9月24日因病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2013年,历经战火和艰难曲折,父亲已达期颐之岁。</p> <p class="ql-block">父亲2014年12月30日突发急病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省长石泰峰、省委组织部长、省老干部局领导同志,省农委领导吴沛良、老干部处的同志曾多次到医院探望慰问。</p><p class="ql-block"><br></p> <h3>2015年获中共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h3> <h3>2016年获中共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奖章"。</h3> <h3>2018年11月26日下午2:46分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与母亲相聚去了,享年106岁。溧阳市党史工委,市地方志办公室特撰文《德高望重 惠泽濑水》——怀念张之宜同志。以表达家乡人民对革命老人的深切缅怀。宜兴日报也刊文《烽火照丹心一记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张之宜》回顾艰难困苦中领导宜兴人民对敌斗争的事迹,缅怀为宜兴解放所做出的功绩。</h3><h3>
</h3><h3><br></h3> <h3>亲爱的爸爸、妈妈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音容笑貌巳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做为你们的孩子我们既幸运又骄傲,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你们的孩子,爸爸、妈妈,您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h3><h3> </h3><h3> 你们的孩子 2019年4月5日清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