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背倚高山,绿水环绕,修竹林立。古韵飘然的青砖屋、简朴的泥砖屋和红砖新楼房,错落有致地散落在与水相依的小丘上。或高或低,或曲或直的乡间小路,始终连接着乡情的淳朴。至今,口口相传着让人津津乐道的人文故事。</h3> <h3> 山清水秀的花山村位于赤坑镇东部,距离乡镇政府约5千米,东部与圳下村、门楼村相邻,南部与龙洼村相邻,西部与北部都是青翠的山林。周围是肥沃的田野,村前拥有一大片美丽的田野风光。纵观花山一带的地形,由于村庄位于山间谷地之中,四周被高山环绕,形状似一群蝴蝶在山中采花,而取名为花山村,曾用名为龙井寨。美丽的古水河在村前缓缓流过,附近的寨背岭海拔最高处为350米,青山连绵,延伸着原始生态林的秀美。</h3> <h3> 花山村有7个自然村,分别是花山、圳面村、水圳村、门楼村、龙吪村、圳下村。明清年间,花山一带隶属广宁县永义铺。民国时期,民国10年(1921)隶属第二十五区,民国35年属第五指导区汶水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第三区赤坑乡。现在隶属广宁县赤坑镇花山村委会。</h3> <h3> 花山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邓氏和谢氏先祖先后迁居此地建村而成。于上世纪90年代在原地拆旧建新,筑造楼房或搬至其他地方购房。第一大姓邓氏,由宋朝从江西太和迁移广东韶关南雄,明朝万历年从怀集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谢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浙江迁移广东韶关南雄,在清末年从肇庆连塘迁移至本地。两个姓氏的后裔在此晴耕雨读,繁衍生息,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h3> <h3> 花山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查阅广宁旧县志,里面提到的“花山汛”的很多,广宁建县就是因为花山附近的大罗山起事镇压下去后,从四会县划出山区地带而建县的,而花山这个位置。正是扼制这一带的军事要地。汛是清朝的驻兵点,当时,为了镇压大罗山一带的匪患,安定附近一带,清朝政府派出兵马驻守外,还以“屯耕”的方式守卫花山一带,大量从外地移民,给予田地,免去税收,鼓励耕守政策。一边耕种自给自足,一边操练防守。乾隆十四年(1749),县志载有嘉庆二十年代理县令张其修向上头申请增添花山汎兵的报告。有关上级批准并报朝廷兵部,批准发文命令肇庆协台(即现军分区司令)派出属下外委一名(清代的额外低级武官,有外委千总、外委把总、额外外委,职位与千总,把总相同,名为六品官,但薪俸较低。)任花山汎指挥官,再拨县城兵十名,连同原来的三名共十三人交外委带领驻花山汎驻扎防守。代理县令张其修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捐出薪俸在花山建起了外委衙署,肇庆协台立即命令外委黄经义五月二十九日要去到广宁县,三十日要去到驻地花山。以六个月为一期,满六个月换人以作公平,因为当时广宁属四会营管辖,驻花山武官仍然由四会调拨,正好四会营都司级(都司武官始于明朝,位阶约为今中级军官。清朝沿袭,正式定为正四品绿营武官。)有两个由考试提拔上来还未有实际职务的额外外委外委,以后每年由四会营的额外外委轮流驻守花山,永为定例。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广宁县令杜凤治的日记中,可以看到时任花山外委姓名梁荣辉每当县里有重大活动梁外委都会出现。</h3><h3> 从古县界图上可见花山汎和张其修,这个因为是代表县令而没有载入史册的县官捐建的外委署。现在,在花山还可以看到马栏、拴马石等遗迹。</h3><h3></h3> <h3> 据《广宁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七年、举人谢仕矩、字洁君、永义铺义山甲(今肇庆市赤坑花山)人。清朝康熙四十七年间,花山村的谢仕矩寒窗苦读,凭靠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于1708年考取举人。中举当年已有55岁。谢仕矩自幼聪明,沉迷于读书,听到有学识渊博的老师,他总是不怕长途跋涉,背着书包向老师当面请教。他擅长写作、吟诗作对、有正始谈玄的风格。而他未中举前,还是县学庠生时就作为编委之一参与编纂由县令宁尧采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主修的《广宁县志》。考取举人之后,授福建省上杭知县,接着又到海南省澄迈县做教谕。澄迈县位于偏僻的海边上,民风民俗淳朴。谢仕矩在教学中,每天和学生讨论经义,以节操互相鼓励,有空就吟咏诗词。在他的影响下,好学风气逐渐兴起。后来,在他年老退休归家之后,著有《海南集》珍藏于家。回到广宁,到雍正十二年(1734),广宁重修县学宫时谢仕矩为工程首事,时年81岁,作为领导这个巨大项目的首事,县里借用他的声望和能力,对群众进行劝捐劝助筹款筹工筹料的工作,据说,谢仕矩最后享年是九十多岁。</h3> <h3> 花山至今还保留谢仕矩的旧居,他的旧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青砖屋,屋顶飞檐斗拱,横梁雕刻精美,屋内正厅摆放着谢氏祖宗神位。逢年过节,香火不息,足见谢氏族人一直认为把祖宗供奉在正堂,可以萌庇子孙后代平安吉祥、兴旺发达的美好善愿,体现出祟文重教的文化传统。</h3> <h3> 谢仕矩旧居前面是重新修建的门楼“义山坊”, 义山坊坐西南向东北,中间一副红色的大门,一开门尽可远眺,视野相当开阔。“义山坊”取义于“永远仁义,和平花山”的意思。也以此劝勉后人为人处世,仁义先行。</h3> <h3> 位于扶落口电站旁边的邓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原来的宗祠横梁精雕细琢,壁画內容丰富、寓意深刻。宗祠屋正门两边是厚实的三绑石脚,门顶额上用醒目的阳刻槽体“邓氏宗祠”,采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呈三角防火墙,青砖砌墙、麻石铺地,整齐划一。六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的原因被拆除。后来,邓氏子孙捐款集资,邓氏宗祠重建于2015年。</h3> <h3> 花山路边有一座两进的金鸡庙,庙堂的两边是义房。该庙始建于崇祯年间,重建于清道光年间。金鸡庙外写着一副对联:“金鸡升宝殿,白马进瑶台”。庙堂中间供奉金鸡振庙神主牌,前面摆放着汉白玉香炉,逢年过节,附近一带的村民都来这里上香拜神。主要仪式是每年的年初八定为炮会。关于金鸡庙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金鸡庙原来是一块草地,兴建庙堂的时候,刚动土,就发现从天边飞来两只金鸡,金光闪闪,叫声响亮,围绕草地旋转了三圈,然后展翅高飞,一只飞向坑口赤水,一只飞向北市。村民觉得金鸡飞来带好运,庇护花山有神灵,于是取名为“金鸡庙”。以前,每月的初一十五,庙祝公都会上香敲钟,响声传遍了花山每一个角落。</h3> <h3> 历史悠久的花山还是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村里的邓世成、邓跃源、邓其发、谢森为革命的胜利献出宝贵的生命,是革命烈士。在解放战争时期,花山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区游击队信息交通站。村里成立了耕友会,村民们积极为游击队收藏转移伤员,筹资筹粮等等,为广宁的解放作出巨大贡献。</h3> <h3> 一提起赤坑花山,人们就会情不自禁提起花山电站,花山有一条源自北市的河流从村边蜿蜒流过,属于古水河的上游。经过扶落口落差较大,这一带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因此这里兴建了扶落口水电站,也称为花山电站。扶落口水电站始建于1971年,1974年5月建成发电。集雨面积99平方公里,引水渠道长5500米,水头高107米。建站初期,流量1.5立方米每秒,有两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共1000千瓦。70年代末期以后,经过几次挖潜、扩建,流量增加到3.3立方米每秒,装机容量增加到2500千瓦。3.5万千伏变电场的主变压器,也从750千伏安扩大到3150千伏安。1981年以后,年上网电量9.58 万千瓦时,比70年代翻了三番,年均创纯利28万元。</h3> <h3> 相信,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花山村村民将会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h3> <h3>(旨在认识村史,深知底蕴,根系乡情,代代相传。无论走到哪里,不忘乡魂所在。)欢迎留言交流,多谢支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