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视频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通信兵的故事》</h3> <p class="ql-block"> 六、发隆激战</p><p class="ql-block"> 发隆,这座坐落在越南大地之上的小镇,宛如一颗璀璨却又暗藏危机的明珠。它处于黄连山省孟康县东北 22 公里之处,地理位置堪称独特非凡。其东面与北面皆与我国云南省马关县紧密相依,国界线犹如一条灵动的曲线,向着中国一侧弯曲,恰似一个格外醒目的突出部,在这片土地上勾勒出一道独特的地理标识。</p><p class="ql-block"> 发隆地区的地势别具一格,呈现出一种极具特色的风貌。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使得这片区域的海拔高度在 1200 至 1600 米之间起起伏伏。这里山峦高耸入云,仿佛巨人屹立,坡势陡峭险峻,局部区域甚至林立着悬崖峭壁,那陡峭的崖壁如同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出的屏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蒿草丛在这里生得极为茂密,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将大地覆盖得严严实实。在这茂密的蒿草丛中,道路显得颇为稀少,仿佛是隐藏在这片神秘土地中的纤细脉络,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负责防守发隆地区的越军,乃是黄连山省省军事指挥部下辖的省独立第 3 营 1 连、1 个机动公安连、1 个公安屯、2 个青年冲锋大队以及部分武装民军。他们汇聚在一起,总计约达 500 人之众,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越军牢牢掌控着发隆周围的 1561、1523、1609、1336 高地等至关重要的制高点,如同坚守着一座座坚固的堡垒。防守各高地的兵力通常为 1 个班至 1 个排不等,他们分布在各个关键位置,严阵以待。越军在主要防御阵地精心构筑了 2 至 3 道堑壕,那堑壕犹如一道道深深的沟壑,隐藏着无尽的危险。同时,还建有 A 形掩蔽部,并且以交通壕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防御体系。沿壕的防御工事之中,除了少量当年法军构筑的永久性工事之外,大多为野战工事。这些工事共同构成了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坚固异常,仿佛一座难以攻破的铜墙铁壁。</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与建设,越军将发隆精心打造成为所谓的“净化”边境模范区。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发隆却已然成为一个极其顽固的反华桥头堡。守敌更是狂妄地叫嚣:“中国来 1 个师,3 个月也打不下发隆!”他们的嚣张气焰,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他们的不可战胜。但他们却不知,中国军队的决心与勇气,将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下壮丽的篇章。</p> <h3><br></h3><h3>发隆进攻战斗经过示意图</h3> <p>在发隆战斗中牺牲的121团副政委李天保,时年33岁。</p> <h3><br></h3><h3>战地记者拍摄照</h3> <p class="ql-block"> 在 1979 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正式打响之际,昆明军区以坚定的决心和果敢的行动力,毅然决然地决定以一部兵力迅速攻克发隆。这一重要决策,旨在为 14 军主力沿着红河东岸向纵深顺利发展进攻提供坚实保障。此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如同沉甸甸的使命,最终交付给了 14 军 41 师 121 团。</p><p class="ql-block"> 121 团在受领这一至关重要的战斗任务后,团首长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深知,这场战斗的胜负关乎着整个作战行动的走向。为了确保战斗的胜利,团首长精心组织班以上干部、骨干多次前往边境,进行细致入微的现地侦察。他们如同敏锐的猎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在边境的土地上,他们仔细观察着地形的起伏、道路的走向以及每一处可能影响战斗的细节。他们开设观察所,昼夜不停地对敌进行严密观察。无论是白天的烈日炎炎,还是夜晚的漆黑寂静,他们的目光始终紧紧盯着敌人的一举一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同时,为了获取更全面的情报,121 团还派遣侦察分队多次勇敢地越境侦察。他们如同无畏的勇士,深入敌人的领地,侦察地形、道路以及越军前沿阵地的兵力部署情况。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技能,一次次成功完成任务。并且,他们还巧妙地通过边民的跨境亲族关系积极获取越军情报。不放过任何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如同细心的工匠在寻找珍贵的宝石。</p><p class="ql-block"> 依据深入了解到的详实情况,121 团首长经过深思熟虑,如同睿智的将军在谋划一场重大战役。他们反复权衡各种因素,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最终,形成了坚定的作战决心:集中四倍于敌的强大兵力,以泰山压顶之势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同时配备九倍于敌的精良火器,为战斗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持。从西北方向对发隆守敌侧翼实施主要突击,如同锋利的宝剑直插敌人的要害。并且以一部兵力从东南迂回至发隆背后,果断切断敌军退路,犹如一把铁锁,牢牢锁住敌人的退路,割裂越军的防御体系,形成“关门打狗”的压倒性态势。从西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发起雷霆攻击,如同三股汹涌的洪流,汇聚成强大的力量。首先全力消灭 1561 高地、老道寨地区之敌,为后续的战斗扫清障碍,再对发隆之敌进行围歼,誓要将敌人彻底击败,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p> <h3><br></h3><h3>战地记者拍摄照</h3> <h3><br></h3><h3>战地记者拍摄照</h3> <p class="ql-block"> 1979 年 2 月 17 日凌晨 6 时 40 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嘹亮号角正式吹响,那震撼人心的声响仿佛在宣告着一场正义之战的开启。我军向发隆之敌果断实施了猛烈至极的炮火准备。在那晨幕之中,三颗信号弹恰似璀璨夺目的流星,以优美而决然的姿态飞向辽阔的天空。顷刻间,雷霆之怒如汹涌的潮水般爆发开来,万炮齐鸣的壮观景象令人心潮澎湃。只见一排排炮弹如同愤怒的巨龙,呼啸着以雷霆万钧之势飞过我们的头顶,而后狠狠地砸在越军的阵地上。那强大的炮火震撼着大地,强烈的震动犹如汹涌的波涛,仿佛要将坚实的大地生生撕裂开来一般。火光冲天而起,映红了整个天空,仿佛要把整个天际都燃烧成一片炽热的火海,那壮丽的场景令人既震撼又紧张。</p><p class="ql-block"> 7 时,战斗正式打响。即将被我军围歼的发隆之敌,此时就如同陷入绝境的困兽,疯狂地向我军发起反扑。他们妄图夺回已被我二连抢先占领的 1301 高地、1307 高地。刹那间,战斗变得极其激烈,枪林弹雨如暴风骤雨般袭来。在这激烈的战斗中,部队伤亡较大。8 时开始,就有伤亡的人员陆续从战地上被抬下来。一个个伤员浑身是血,他们的脸上既满是痛苦,又透着坚毅不屈的神情。随着时间缓缓流逝,运到营指挥所的烈士和伤员越来越多。我清晰地记得,第一个被抬下来的伤员,脖子被无情地打断了,一串串血泡从喉管处不断地吹出来,那场景实在令人揪心不已。还有一个伤员,头被炮弹炸掉了半边,满头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脑浆,惨状简直不忍直视。另外,有一个伤员腹部被炮弹炸开,肠子流了出来,那画面触目惊心,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有一个是被迫击炮击中的烈士,遗体用雨衣包裹着,长度比正常人的身体明显短了许多。两名战士用竹竿抬着那软绵绵的遗体,仿佛生命在那一刻变得无比脆弱,让人不禁为这些英勇牺牲的战士们感到悲痛与崇敬。</p> <h3><br></h3><h3>战地记者拍摄照</h3> <h3><br></h3><h3>阵地上横七竖八的越军尸体</h3> <p class="ql-block"> 没有多会儿的功夫,营指挥所附近便摆满了一地的烈士和伤员。那场景惨不忍睹,有的战士断了腿,只能无力地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有的断了胳膊,伤口处鲜血汩汩流淌;还有的被炮弹无情地削去了整个脑袋,只剩下一具具残缺不全的躯体,触目惊心。一个个伤员身上都冒着鲜血,仿佛一朵朵盛开的血色之花。一具具用白布裹着的烈士遗体静静地躺在那里,表面渗透着红红的鲜血,那鲜艳的红色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惨烈。那红色是生命的流逝,是勇气的见证,也是战争带来的无尽伤痛。</p><p class="ql-block"> 这时,教导员杨时胜毅然站起身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如同洪钟一般在空气中回荡:“大家不要害怕!有战斗必然就会有牺牲。我们要把这笔血债牢牢地记在越南鬼子的头上!化悲痛为力量,英勇杀敌,报效祖国!杀敌立功的时候到了,是英雄还是狗熊,就在战场上见分晓!”教导员的这一番动员,如同一股强大无比的力量,迅速扫去了战士们心里的阴霾。大家的情绪瞬间被点燃,群情激昂,心中再次燃起了战斗的熊熊火焰。那火焰是对敌人的愤怒,是为了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是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斗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瞬间通话量急剧猛增。一会儿是战斗命令的下达,一会儿又是请示上报战况,让人应接不暇。营指挥所也不时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袭击,头顶上子弹“嗖嗖”乱飞,那声音仿佛死神随时都会降临,让人胆战心惊。在这危险的处境中,我们只能不停地转移位置。我和新战士丁壮生紧紧跟随营指挥所,在敌人的炮火之下,一边紧张地通话,一边快速跟进。我们充分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隐蔽前进,深知自己必须做到指挥员走到哪里,就工作到哪里,一刻也不能停歇地随时接收和上报战况。我们明白,我们的工作关系着整个战斗的走向,关系着战友们的生命安全。</p><p class="ql-block"> 8 时 15 分,我正用 10 瓦单边带电台向团指挥所报告情况时,机器突然发生故障。营长和我顿时心急如焚,脸上露出焦急的神色。我与刚入伍的新战士副班丁壮生迅速行动起来,高架天线,用两瓦台接替工作联络。然而,两瓦台的信号并不好,工作起来十分困难。好在技工聂晶技术精湛,很快就将 10 瓦单边带电台的故障排除,恢复了工作。如果不是他的及时抢修,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敌我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夜幕缓缓降临,硝烟渐渐散去,激战的一天暂时恢复了平静。但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浓烈的弹药气味,那刺鼻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偶尔还能听见一两声枪响,仿佛在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并未远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阵地上的越军尸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阵地上的越军尸体</span></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天连续不断的高强度工作,我只觉口渴难忍,喉咙仿佛在燃烧一般,脖子也开始传来阵阵疼痛,声音更是嘶哑得几乎难以听清。整个人疲惫不堪,困倦之意如潮水般袭来。然而,随时都有可能有电文需要接收和上报,我只能强打精神,努力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 天黑了,敌我双方都不敢贸然行动。我们便趴在堑壕里,各自坚守着阵地。在敌人的心脏地带过夜,这还是第一次。周围的村子里、营房都可能藏着敌人,我们务必时刻提高警惕。夜晚的寒冷超乎想象,由于大家都仅仅穿了一件雨衣,根本无法抵御这刺骨的严寒,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一整晚,我都没有合过眼。寒冷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在白天激烈战斗中牺牲和负伤的战友。特别是看见营指挥所附近躺着的若干个烈士遗体和伤员,心情更是沉重得难以言表,十分难过。</p><p class="ql-block"> 2 月 18 日,天刚一亮,阵地上就枪声大作,激烈的战斗再次拉开帷幕。各连对兵力部署稍作调整后,战士们又勇敢地向敌阵地发起了进攻。但在进攻途中,却遭到了来自 1301、1307、1336 等高地各个不同方向敌火力的疯狂压制。进攻再次受挫,伤亡情况十分严重。营长急忙叫我向团指报告,请求炮火支援。当时,枪炮声震耳欲聋,指挥所四周浓烟滚滚,硝烟弥漫,尘土飞扬,仿佛置身于一片混沌之中。我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冒着生命危险,用那嘶哑得几乎听不清的声音,向团指挥所报告敌人的火力位置,呼唤我军炮火,并不断为我炮兵指示射击目标、修正偏差、报告情况。由于我将情况报得及时且准确,我军炮火打得又准又狠,连续摧毁了敌人二十多个火力点或目标。那强大的炮火炸得敌人尸横遍野,鬼哭狼嚎,一片惨状。</p><p class="ql-block"> 我步兵迅速夺取发隆后山各阵地的有利地形。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毙敌 90 余人,俘敌 14 人。下午,在耳机里面听到先后配属 8 连担任穿插,后又配属 4 连、7 连打主攻且跟随副政委李天保的报话员孙鲁贵报告,李副政委在进攻途中中弹壮烈牺牲的消息。那一刻,我的心如刀绞一般疼痛,难过之情涌上心头。78 年部队在贵州野营拉练和住训期间,我一直跟随在他身边。李副政委年轻有为,充满活力与朝气。他平易近人,毫无架子。有时团里进行政治学习,他还会来到两瓦班参加我们的讨论。他在营区走路时总是习惯背着双手,每次路过营门看到我站岗,都会亲切地与我打招呼。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我将永远怀念他。(李副政委是我军 79 年对越作战中牺牲的团以上干部中最年轻的一位,时年仅仅 33 岁)。与李副政委同时牺牲的还有二连排长李良优、四连副连长董保国、五连连长赵军生(师长、后任政委赵勤之子)等……他们的英勇牺牲,令人悲痛不已,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p> <h3><br></h3><h3>战地记者拍摄照</h3> <h3><br></h3><h3>战地记者拍摄照</h3>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战友孙鲁贵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感慨万千地说道:“李副政委虽然已经牺牲了,但是在发隆战斗中,他两次救了我们的命啊。一次是在那激烈无比的激战之中,我们指挥部的人员隐身在公路边的土坑里。那时,土坑上面不断有土石簌簌下落,情况十分危急。李副政委敏锐地察觉到危险,他大声命令我们快速转移。当我们转移到大约 30 米左右的地方时,一颗炮弹竟然准确无误地打到了刚才的土坑里面。那炮弹的威力之大,简直令人震惊,瞬间就使土坑扩大了好几倍。要是没有他果断地命令我们转移,指挥部的全部人员极有可能都会遭遇伤亡。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后来,我们打进了发隆主战场。我在他后面,处于一个高埂下面,而上面就是敌人。当第一颗手榴弹炸响的时候,其他人员都迅速卧倒。可我们通信兵没有作战经验,正惊慌失措之际,是李副政委一脚把我踢倒。我刚倒下,敌人的手榴弹就成串成串地往下落,炸得我们个个背上都是很多的沙土。要是没有他这关键的一脚,可能再有几个我孙鲁贵也是不够炸的。在土坑转移之后,我好奇地问他怎么知道有炮弹会来。他耐心地解释说,是步兵的曳光弹给炮兵指示了目标,还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今后要多学习战场经验,并且叫我把天线的辐射叶取掉,因为可能是敌人看到天线才暴露了指挥所的目标。多好的领导啊!李副政委牺牲得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他还活着,说不定我们的命运都会被改写。所以,我一直十分怀念他。”</p><p class="ql-block"> 2 月 19 日,激烈的战斗已然持续到了第三天。发隆守敌已被我军围困得水泄不通,如同困兽一般。敌人妄图作垂死挣扎,战斗打得愈发激烈。营长急忙叫我向团指挥所报告:“我一营先后拿下了 1410 高地和 1301、1307 高地……现在正向 1410 高地北侧无名高地发展进攻,却遭到了羊角山方向敌炮火,以及 1336 高地敌火力点的猛烈压制,请求炮火支援!”1336 高地东侧无名高地有着法国军队在 1911 年修筑、又经越军加修的碉堡群。那里山高坡陡,地势极其险要,易守难攻,是发隆南侧的主要支撑点。如果 1336 高地攻克不下,那么夺取发隆战斗的胜利就毫无希望。</p><p class="ql-block"> 电台兵既是指挥员的耳目,也是部队的神经。在战场上,电台兵虽然不像步兵一样直接扛枪参加战斗,但是指挥员运筹帷幄的决心和意图都必须通过电台兵上传下达才能得以实现。所以,电台兵的工作不仅技术要求极高,而且工作量巨大。他们常常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在战斗间隙,那些冲锋陷阵的步兵可以就地休息睡觉,但这个时候的电台兵却正是最忙的时候。他们必须正确接收上级电文和向下级发送指令,而且还不能出任何差错。</p><p class="ql-block"> 由于连续几天几夜的高强度工作,体力消耗过大,身体十分困倦。人在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站在身旁的副班丁壮生看见我困倦的样子,十分心疼。他便轻轻地把我头上的耳机取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想让我休息一会儿。可是,才几分钟,他就听到耳机里传来了呼叫:“616、616、我是 606,有话请抄收!”丁壮生是才入伍的新战士,战前只进行了很短的训练,业务还很生疏,密语也不熟悉,根本无法上机工作。他只好把我推醒说:“快,团里来报要抄收。”我一听说有报,就迅速接过耳机,开始抄收。电文内容是:“命令所有部队暂时后撤四百米,用炮火摧毁敌人工事!”根据团指命令,部队迅速撤出阵地。营长叫我向团指报告“一营攻击部队已撤出,可以开始炮击”。不一会儿,炮击开始。顿时,炮声隆隆,那强大的火力炸得发隆变成了一片火海。战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占发隆,消灭了残敌。</p><p class="ql-block"> 2 连在打扫战场时,看见一个负了重伤的越军女中尉军官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一颗定向地雷,叽哩咕噜地朝大家大喊大叫。大家也不知道她在说什么,于是赶紧叫来了翻译。翻译说:“她说只要我们再往前走,她就要拉响定向雷,和我们同归于尽。”有人请示连长怎么处理,连长果断地说:“毙了她!”随后,几个战士端起冲锋枪就是一梭子,结束了这个拒不投降的越南女军官的性命。发隆战斗结束后,连队党支部通过主台通知我已报请团里为我火线记三等功,(团党委批了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隆战斗,我团共歼敌 470 人,其中毙敌青年冲锋队大队长以下 329 人、伤敌 91 人、俘敌 50 人,缴获 82 迫击炮 1 门、60 炮 10 门、火箭筒 7 具、轻重机枪 16 挺、步枪和冲锋枪 454 支、电台 4 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有兴趣想了解此战的朋友,可以百度《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发隆攻坚战》,即可了解战斗详情。</p> <h3><br></h3><h3>越军被俘人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