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家乡乳山市,对面所面临黄海的大山就是大乳山。看上去,这座山并不高耸,也不险峻,似乎平平淡淡,但乳山市就是以这座美丽山而得名的。</p> <h3> 这是我的家乡崖子镇南地口村,地处乳山市的中心山区。60年代初期,崖子镇兴修水利工程建水库,我们整个村才搬迁于此,由政府给统一兴建了这些老式民居村落,几十年没有变化。虽然许多房屋已经破旧,但是还是那样的古朴和平静。直到三峡工程全面建成以后,我们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才与全国一样,统一享受到库区移民的优惠政策。</h3><h3> 就是在我们村北面的崖子镇边上,却隐藏着一些感天动地的故事。</h3> <h3> 这是我2005年回故乡时,在本家弟弟山上的苹果园里拍得亲近家乡的照片。</h3> 一则简单的新闻 <p class="ql-block"> 昨天,刚刚参加完高中同学聚会,余兴未了,晚上看电视《山东新闻》,我省排演的大型红色舞剧《乳娘》,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成功。虽然这是一则简单的新闻,但是着实让我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舞剧《乳娘》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育儿所养育保护八路军烈士遗孤的故事。当时的育儿所就设在我的家乡乳山市崖子镇。</p> <p class="ql-block"> 1940年,毛主席根据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提出了:“派兵去山东”的进军号召。</p><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毛主席“派兵去山东”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 为了发展抗日根据地,党中央派罗荣桓为政委和陈光为代师长率八路军一支部队挺进山东,这就是当时的八路军著名的一一五师,后来发展成为声震中外的第四野战军。</p><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罗荣桓政委和陈光代师长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他们开辟建立了许多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开展了许多艰苦卓绝的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p><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胶东人民一部分抗日武装力量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毛主席发出这个号召的第二年,我父亲背着家人,悄悄的离开了家,在临近的海阳县的八路军驻地,参加了八路军,从此走上了抗日的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家乡的周边地处胶东山区腹地,地下党组织建立比较早(我母亲早在1942年就是在村里秘密加入共产党组织),群众基础较好。从自然环境上讲,地处山区,隐蔽性强,易守难攻,有利于开展游击战。所以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军工厂就设在我们镇上。那时,虽然战争残酷,日寇的多次疯狂的拉锯式扫荡都没有被攻破,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p> <h3> 当时,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府就在这里办了一所育儿所,收养了大量的八路军烈士遗孤,征集了大量的当地老百姓作为“乳娘”,负责养育这些孩子们。<br></h3><h3> 就是我们家乡的这些乳娘们,用她年轻母亲的心精心呵护着这些孩子。在那饥寒交迫的动荡日子里,她们时时都在用鲜血、生命去养育这些孩子。无论是日寇扫荡或飞机轰炸,就是拼上性命,也要保护好他们。其中有一位养育着四个孩子的乳娘,当遇上敌人飞机轰炸时,她刚刚把烈士遗孤掩藏好后,自己的孩子却被敌机的炸弹炸死在身旁……。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先后多年养育了上千名烈士的遗孤。</h3><h3> 而这些被乳娘养育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乡-乳山市崖子镇育儿所。</h3> <h3> 虽然,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乳娘大多数都已经不在了,偶有幸存者也是接近百岁老人了。虽然我们今人不知道她们的名字,不知道她们的模样,但是她们那无私奉献的大爱,在我们心中却是一座永远屹立的丰碑!</h3><h3> (让我借用这张照片,来表现我们对家乡乳娘的敬爱之情吧!)</h3> <h3> 山东的文艺工作者就根据这一历史事实,编演了这部大型红色舞剧《乳娘》。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后引起了轰动。据悉以后,将在全省各地陆续巡演,我们深情地期盼着这一天,让我们亲身感受这一历史的震撼!</h3> 后 记 随 想 <p class="ql-block"> 记得老一辈曾告诉我们,在我们崖子镇上建厂的八路军军工厂,后来在建制上发展成为胶东军分区兵工部,简称胶东兵工部。这个响亮的名字,在当时,是补充武器装备、兵源,安置伤病员及善后的重要基地,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成为日寇、汉奸心惊胆寒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随着抗战胜利和面临全国解放,胶东兵工部在淮海战役胜利以后,一部分随大部队南下,承担了解放全中国的任务,一部分向我省有资源的地方西迁,成为新中国建立以后山东省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像我们淄博市的军工、制酸、电机、制药、化工、服装、医院等都是胶东根据地向西迁的结果,为山东省的地方工业建设、铺点、输出骨干力量,为而后的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家就有几个粗瓷大碗,上面用景泰蓝色赫然喷写着“胶东兵工部**局”,后来裂了口子,也不舍得丢,还请了焗锅师傅给焗上几个铁巴子,继续使用,直至无法再使用。)</p><p class="ql-block"> 同时,胶东兵工部也是许多热血青年向往理想、投身抗战的圣地,他(她)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这里参加革命。我记得在我们高中同学中,就有很多的父母亲就是从这里参军入伍的,像范志红、宋爱莉、高岩等同学的父母亲都是从这里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发小范志红同学父母亲年轻时着军装的照片。父亲范云亭叔叔和母亲娇英阿姨,原都在第一医院工作,后来双双调入新组建的卫生学校。</p> <h3> 这是宋爱莉同学全家去年与宋妈妈春节团聚的照片。</h3> <h3> 宋妈妈胸前佩戴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h3><h3> 记得我妈曾喃喃的说过:只有我们活着的人才有啊!</h3> <p class="ql-block"> 这是高岩同学的母亲董文珍阿姨在1949年6月胶东兵工部二局卫生所(后来淄博市第一医院的前身)工作时与战友在崖子集西河树林里的合影(右边第一人)。</p> <h3> 这是近期董阿姨幸福的晚年照片。</h3> <h3> 这是高岩同学姐俩(高震)陪伴董阿姨快乐的旅游。</h3> <h3> 这是我们全家去年与老妈妈共度97岁生辰的合影。</h3> <h3> 在这里,让我们祝福天下的父母亲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h3> <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以这座雕塑《红嫂》作为本短文的纪念碑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让红色的乳娘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让革命的老母亲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