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万树江边杏, 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2019年3月22日,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和我乡的四位数学老师一起到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参加为期两天的"全国小学数学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转型观摩课"活动。本次活动共有五节课,六场讲座,为了给全乡老师分享这次听会的收获,我要求每位老师就某一节课来谈谈课的教学设计,并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要谈的课题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孙敬彬老师执教的《小蜗牛上学记》这节课。</h3> <h3> 本节课,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的混合运算,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数学问题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当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连续减去这两个数。利用这一发现的规律,使计算更加的简便。课堂教学设计如下:</h3> <h3> <b>一.师生谈话中悄然引入新课</b><br /></h3><h3> 在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老师通过了解学生是二年级几班的学生?学校二年级一共有几个班?让学生说说这次听课之所以选我们班的一些故事,当学生觉得这次选我们班来听课就这几个故事了,再无其它故事的时候,老师就说"我们来创造故事"。老师于是就出示蜗牛的图片,让学生讲讲蜗牛的故事,有一个学生说:蜗牛与黄鹂鸟;有说:蜗牛开会;有一个学生说:蜗牛走的慢,另一个学生补充说:蜗牛有一个壳,走的慢。老师说;"我也来讲一个故事,蜗牛掉井里了,往上爬,又掉井里了,又爬,又掉下去了。蜗牛干嘛呢?蜗牛去上学。"说完,老师在屏幕上出示:"蜗牛上学记",从而引入新课。</h3> <h3> <b>二.巧用故事,创设情境</b></h3><h3> 引入新课后,老师问,小蜗牛要去上学,小伙伴都劝他,小伙伴怎么劝他呢?学生就开始劝小蜗牛。一个学生说:"小蜗牛,别上学了,等你爬到学校就迟到了";另一个学生说:"你爬的那么慢,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学校去啊!"老师说:"蜗牛要去上学,因为小蜗牛觉得,没文化太可怕了。接下来,老师开始出示线段图:小蜗牛的家里学校有80米,它第一天爬了25米。如下图;</h3> <h3><b>三.故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h3><h3> 出示这两个条件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落实课标中所说的培养学生的"四能"这一目标,下面师生的对话:</h3> <h3> 师:看到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h3><h3> 生1:几天能到?2.还有多少米?</h3><h3>老师又出示:蜗牛第二天走了25米,如下图;</h3> <h3> 生1:几天能走到?一共走了多少米?</h3><h3>师:一共走了多少米是哪一部分?,找一个懂你的人,指一指。</h3><h3> (老师这样做是让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问题。)</h3><h3> 生2:还要走多少米?</h3><h3>师:还要走多少米也就是还剩多少米?</h3><h3> 生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走多少米?</h3><h3> 生4:离房子多少米?</h3><h3>师:离学校的还是家的?如果是离家的就和谁的问题一样?如果是离学校的就和谁的问题一样?</h3><h3> 教师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把数学问题归类。</h3> <h3><b>四.列式计算还剩多少米</b></h3><h3> 1.列式计算、解决问题</h3><h3> 在是本节课的重点,老师先布置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对照图同桌内指一指、说一说每一步求什么,然后让学生集体讨论算法。</h3><h3> 生1:18+25=43(米)</h3><h3> 80-43=37(米)</h3><h3> 师:请你找一个懂你的人来说一说</h3><h3> 生2:先求第一天和第二一天走了多少米?</h3><h3> 师:谁和他想的一样?</h3><h3> 生3:80-(18+25)=37(米)</h3><h3> 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h3><h3> 生4:80-18=62(米) 72-25=37(米)</h3><h3> 师:谁和他想的一样?</h3><h3> 生5:80-18-25=37(米)</h3><h3>2.对比两种算法</h3><h3>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个算式:80-(18+25)=37(米)和80-18-25=37(米)这两个算式,算式长的一样吗?结果为什么一样?</h3><h3> 学生用纸条演示两种算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的看到两种解法虽然算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在操作中明白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一性质。</h3><h3> </h3><h3><br /></h3><h3> </h3> <h3><b>五.算式中的故事</b></h3><h3> 1.给算式编故事</h3><h3> 师:谁能给80-18-25编一个故事?</h3><h3> 生1:小毛虫上学,小虫家离学校有80米,第一天走了18米,第二天走了25米,还剩多少米?</h3><h3> 师:不上学了,换其它的故事</h3><h3> 生2:小刺猬卖苹果,有80个苹果,第一天卖了18个,第二天卖了25个,还剩多少个?</h3><h3> 生3:老熊卖萝卜.....</h3><h3> 师:不卖东西了,换个情景</h3><h3> 生4:兔子做椅凳,要做80个,第一天做了18个,第二天做了25个,还有多少个没做?</h3><h3> 生5:刺猬找枣子.....</h3><h3> 生6:小兔子卖书....</h3><h3> 师:妈妈给你80元钱,妈妈给你80个馒头....故事多么?给你的同学说一说故事</h3><h3> 同桌互相说算式</h3><h3>2.说算式</h3><h3> 师:谁能说一个算式?</h3><h3> 生1:80-30-50</h3><h3> 师:另一个算式长什么样子?</h3><h3> 生2:80-(30+50)</h3><h3> 生3:90-10-15</h3><h3> 生4:90-(10+15)</h3><h3>3.看下面的这组算式,你会选择哪一个进行计算?</h3><h3> 63-27-23。 63-(27+23)</h3><h3> 82-19-21。 82-(19+21)</h3><h3> 79-59-17。 79-(59+17)</h3><h3>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选那一个算式的想法,以此渗透简便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h3> <h3><b>六.拓展延伸</b></h3><h3> 师:蜗牛还没走到学校呢,第三天走了20米,还剩多少米?</h3><h3> 生1:89-18-25-20=17(米)</h3><h3> 生2:80-(18+25+20)=17(米)</h3><h3> 生3:18+25=43(米)</h3><h3> 80-(43+20)=17(米)</h3><h3>七.</h3><h3> 师:经过四天的努力,蜗牛终于到学校了,屏幕出示:</h3><h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h3><h3> 师: 你想对蜗牛说什么呢?</h3><h3> 生1:小蜗牛,你热爱学习,我为你感到骄傲!</h3><h3> 师:小蜗牛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终于爬到了学校,他写了10个字,电脑依次出示: </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我的思考:<br /></b></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 《小蜗牛上学记》这节课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混合运算,赋予计算教学以趣味感,也使学生在听故事、编故事的故事中将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想结合,理解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性质,使计算更加简便,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渗透了"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终会取得成功"这一思想教育。在学生根据算式"80-18-25"编故事环节,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不同的事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他这种教学方法和北京的专家柏继名相似,她在教学计算的过程中,也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算式编故事。</b><br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很多学生的认为学数学很枯燥,利用编故事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恰到好处,在编故事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数学学科的性质,不能为编故事而编故事 ,要注意编故事是为学习数学知识服务的,不能去数学化,为故事而故事。</b></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