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行——个园篇

波儿

<h3> 前 言</h3><h3>2019年3月20——22日,去扬州采风。</h3><h3>以前去过多次,不是开会就是出差什么的,顺带游景观花,包括全国各地,但没有几个景色能说出一二的,最多记住些皮毛信息。</h3><h3>退休后,打算在有生之年,认认真真复习一下以前的“功课”。</h3><h3>并通过网络和朋友们分享:我拍的照片和温习的“功课”。</h3> <h3>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全园分为中部花园、南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h3><h3>主人偏爱竹子,遍植青竹。个园花了近20年时间修建。</h3> <h3>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h3> <h3>曾荣获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重点公园”称号。</h3><h3>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h3> <h3>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h3><h3>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h3><h3>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h3><h3>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h3> <h3>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h3> <h3></h3><h3>园门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秋景在园林东北方向,冬景则在春景东边。</h3> <h3>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更是扬州的地标建筑。</h3><h3><br></h3> <h3>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h3> <h3>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创建个园。</h3> <h3></h3><h3>在园林的前部便是个园的住宅区,住宅区十分规整,如同九宫格状,中线为会客区,左侧为主人家的生活区,右侧则是帮工生活区及厨房。</h3><h3><br></h3>这是厨房,是个五灶口的大厨房! <h3>书房</h3> <h3></h3><h3>  过了这道天井胡同,就到了个园的南部住宅区。宅第分为三路,每路三进,结构相似而功能各异。</h3><h3>船巷又叫“棺材巷”,升官发财的意思。一头宽一头窄,旧日外客来访,皆由此巷入园,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使人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h3> <h3>主人的生活区,院落套着院落,每一个院子都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而院落之间又是一条纵深的长廊,红红的灯笼高高的挂在长廊里,或许在百年前,这条路上还是忙碌的身影。</h3> <h3>丛书楼</h3><h3>个园对面,东关街南,是扬州另一大盐商马日绾、马日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旧址,小玲珑山馆之丛书楼,藏书有“甲大江南北”之称。</h3><h3>后来,马氏家族伴随着扬州盐运的衰颓日趋萧条,小玲珑山馆几经转手,最后被黄至筠买了下来,作为别院,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火。</h3> <h3><h3>觅句廊</h3><h3>觅句廊有曲廊和小阁数间,是主人寻觅诗句的地方,悬一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h3><h3> 觅句廊与西路建筑相连,向西北可通夏山,向北可通“四季假山”的主建筑宜雨轩,向东可通春山、冬山。</h3></h3> <h3>宜雨轩</h3><h3>个园的四季园正中间为“宜雨轩”,东阔三楹,四面虚窗,可一览园中全景。</h3> <h3>宜雨轩是园主接待宾客的场所,轩前有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h3><h3>我当一次宾客吧。</h3><h3>有“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的说法,是赏夏景的佳处。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h3> <h3>轩的屋顶用扬州常见的黛瓦,四角微微上扬,东西两面墙上保留有几块建园时法国进口的花玻璃。</h3><h3>“宜雨轩”四周的玻璃文革时被破坏掉了。两边墙上仅存的两块玻璃原物,是当时从法国进口的蓝玻,因价格昂贵,有“一寸玻璃一两黄金”的说法,不得不暗叹主人的富足与豪奢。</h3><h3><br></h3> <h3>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宜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h3> <h3>园中最著名的便是"四季假山",园主在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后花园里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其中十二生肖石象征着春天,太湖石象征着盛夏的江南,黄石烘托秋天群山的挺拔,颜色洁白的雪石突出冬日里积雪未化的寒冷。</h3> <h3>抱山楼</h3><h3>抱山楼是座七楹长楼,艮跨一夏秋两山之间,两山东西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上连接两山,楼前长廊环绕两山于胸前,这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h3><h3>在抱山楼长廊上可共赏夏秋两景,因此被今人戏称为“时空隧道”。楼下走廊的南墙上,镶嵌清人刘凤浩撰写的《竹石记》刻石。</h3><h3>“壶天自春”侧景。取自《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其意是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h3><h3></h3><h3><br></h3> <h3>清漪亭</h3><h3>清漪亭是一个六角小亭,挺拔端庄,可揽全园风光。清漪亭的周围,布置了许多太湖石,而太湖石的外面又被一弯绿水所环抱,清漪亭便在重重拱卫之下凸显娇美。 </h3><h3><br></h3> <h3>住秋阁</h3><h3>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的住秋阁,坐东朝西,依墙而建,三面为窗,是全园假山上最大的建筑,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h3><h3>阁前“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的楹联为郑燮(郑板桥)所题。</h3> <h3></h3><h3>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是个园最令人称绝的地方,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放眼望去,蓝色的天幕下,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形态各异,妙趣横生。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h3> 张说、秦系句题扬州个园清漪亭:天气涵竹气;山光满湖光。 <h3>个园镇园之宝——鱼骨石。画面右侧立于池中的便是。它就像是剔干净了鱼肉的鱼骨一样,故称“鱼骨石”。上面三个打洞分别代表了:天时、地利、人和。从上往下看,像月亮的“月”字,把下面的洞遮起来,又像是一个“丑”字,是不是很神奇?由于拍摄距离有限,大家可以自行想象,脑补。</h3> <h3>首先走进了竹苑,竹园里都是小小的盆栽竹子,竹子品种繁多,形状各异。个园以“竹子”而闻名全世界,这里的竹子品种占了世界竹子品种的一半。</h3> <h3>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h3> <h3>走过这道门就到了个园的后花园,也就是园林区,那里是个园的精华。</h3> <h3>首先进入的是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园内现有竹种60余种。其中,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既象征益寿延年又象征着刚强与坚毅</h3> <h3>龟甲竹的竹竿像龟甲</h3> <h3>紫竹</h3> <h3>竹是个园的灵魂所在,因此游个园,不可不观竹。</h3><h3>行走在悠长纤瘦的</h3><h3>竹林小径,</h3><h3>曲径通幽,</h3><h3>竹影横斜,</h3><h3>竹香清幽,</h3><h3>筛光漏月,</h3><h3>伴着遍植两旁的桂花香,顿觉气定神闲,清爽至极。</h3> <h3>石笋</h3> <h3>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如“雨后春笋”般,也寓意着“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便是“四季假山”的春景</h3> <h3>个园主人十分喜欢竹子,他根据大诗人苏东坡说过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曾想取名为"竹园",后感到太俗,于是取用"竹"字的一半,取名为"个园"。</h3> <h3>据介绍有斑纹点点的斑竹,有母子围绕的慈孝竹,还有枝叶碧绿、枝干枯黄的黄杆乌哺竹。</h3> <h3>个园不愧为是个名园,独一无二的设计,别具一格的建筑,优美的环境,都充分体现了个园的个性化元素,真是名副其实的个园……</h3> <h3>这个过道非常特殊,一面墙上有二十四个洞,是通风用的。据说风大时会有嗡嗡的声响。</h3> <h3>走过春、夏、秋,眼前呈现的就是冬景了。冬山惨淡而如睡,用的是安徽的宜石堆叠而成。</h3><h3>宜石因所含的成分石英在阳光照射下会闪闪发光,背着太阳时皑皑露白,有如冬天残雪未消的样子。映衬着周边的梅花,榆树,便是一幅“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写意图了。</h3> <h3>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是历史文明的缩影。</h3> <h3>到了园后门,圆木顶着。</h3><h3>我的图文也该结束了。</h3><h3>希望本篇对去过和没有去过“个园”的朋友,有所帮助。</h3><h3>退休了,可以玩得“深”点了。</h3><h3>谢谢您耐心地看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