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烈士陵园∽贾云科烈士之墓

河南省贾姓文化研究院

<p class="ql-block">♦️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烈士陵园∽贾云科烈士之墓</p><p class="ql-block"> 贾云科之墓,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烈士陵园。墓碑中刻:贾云科烈士之墓。</p><p class="ql-block"> 右书:三五二0七部队七十二分队战士,陕西省扶凤县人,汉族,共青团员,一九六五年八月生,高中文化,一九八四年一月入伍,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在老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英勇牺牲。追记三等功,追认为共青团员。</p><p class="ql-block"> 左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二0七部队。麻栗坡县人民政府。二00九年十二月重建。</p><p class="ql-block"> •备注:此墓碑上的文字简介,时间两处有误。据他生前战友说生于1967年,不是1965年。另文载也不是1984年入伍,是1983年10月入伍。牺牲时18岁,是烈士园中最年轻的烈士。</p><p class="ql-block"> 衔接:《老山战场上,18岁的贾云科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天》</p><p class="ql-block"> 18岁对于许多人而言是美好的,也许在宁静的校园里漫步,也许情窦初开,想入非非。可18岁的贾云科已经走上了老山战场,留下了“不能发射火箭弹开路,我就拉着弹头冲进雷区”的遗言。 </p><p class="ql-block"> 贾云科,1966年8月生于陕西扶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姊妹4人,他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两个妹妹。他的父亲贾兴录曾经是一名军人,转业后在铁路上工作。母亲王秀兰与中国大多数家庭妇女一样,在家缝缝补补,操持家务。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家庭,养育了贾云科这样的英雄儿子。</p><p class="ql-block"> 贾云科家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是他是一个很乐观开朗的孩子。自小十分的聪明好学,很受大家喜爱。</p><p class="ql-block"> 1983年10月,17岁的贾云科离开家乡,参军入伍.他入伍的地方是云南蒙自县,那里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贾云科应该会知道入伍就是要上战场的。离家之前,他们一家人还在镜头前留了一张全家福,就是这张全家福后来成为贾云科母亲一辈子的依靠。</p><p class="ql-block"> 贾云科刚到部队就是一个出色的战士,连队里的领导都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他们说贾云科接受能力快、机灵、敏捷,军事技术和战术动作一学就会,所以排里常常让贾云科给其他战友做示范动作。</p><p class="ql-block"> 这个17岁的大男孩和现在许多人一样,算是真正的个文艺青年。他喜欢弹吉他,入伍的时候,他还带了一把吉他。部队休息的时候,他就会给大家弹一曲。</p><p class="ql-block"> 1984年3月底,参军不到半年的贾云科,表现十分突出,和战友们为来视察的昆明军区司令员张志秀,展示他们摸索的火箭筒开辟器的实战运用。表演结束之后,张志秀司令员和战士们一一握手,轮到贾云科时,也许是巧合,军队摄影师特意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贾云科一脸笑容,丝毫没有拘束感。</p><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不甘心失败的越军,多次骚扰我边境地区。据1984年新华社报道:“5年来,越军不断地向中国境内农场、村寨、学校开枪开炮,发射各种枪弹4万余发,打死打伤我边境军民235人。</p><p class="ql-block"> 1984年4月,我国终于忍无可忍,惨烈的老山战役终于打响。贾云科他们虽然是新兵,但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战前,贾云科他们排宣誓时提出了“血战老山顶,领土一日还”的战斗口号。贾云科作为118团8连4班的火箭筒射手,随部队从那米寨出发,从村子里沿着小路到达公路旁,转乘卡车继续挺进,达到分水岭之后部队开始步行,当时天还没有全黑下来,部队走过了一座无名小桥。很多年后,当年的战友们再次来到这座桥感慨万千,当年的任排长说:走过去了多少鲜活的生命,有许多人再也没有踏回来,贾云科就是其中之一。 </p><p class="ql-block"> 部队从小桥出发走了一夜。由于前一天下过雨,一路泥泞路滑,行军之艰难可想而知。天亮的时候部队到达了铜塔以北的山脊一线,长途跋涉的部队在这里稍作修整,战士们沿着山体挖猫耳洞,在这里部队休整了一天的时间。也就是在这一天的下午——1984年4月27号下午5点左右,贾云科跑到任排长跟前,主动请缨:“不能发射火箭弹开路,我就拉着弹头冲进雷区。” </p><p class="ql-block"> 战斗打响之后,贾云科作为火箭筒射手,在56号高地巡逻道上,用火箭筒打掉了两个敌人的火力点。就在他准备再次射击时,一颗罪恶的子弹,打中了他的头部,贾云科英勇牺牲,时年仅18岁。 </p><p class="ql-block">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总书记这句话在那个年代,在贾云科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p><p class="ql-block"> •录自百度,发布于2018年2月28日。 </p> <h3>  贾云科1966年8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有四兄妹,排行老二。爸爸贾兴录曾经也是一名铁道兵,退伍后在昆明铁路局开远分局芷村车站工作,母亲王秀兰是一个善良的家庭妇女。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家庭确培养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出来。</h3> <p class="ql-block">●老山战场上,18岁的贾云科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天●</p><p class="ql-block"> (百度:2018-02-28 )</p><p class="ql-block"> 18岁对于许多人而言是美好的,也许在宁静的校园里漫步,也许情窦初开,想入非非。可18岁的贾云科已经走上了老山战场,留下了“不能发射火箭弹开路,我就拉着弹头冲进雷区”的遗言。</p><p class="ql-block"> 贾云科,1966年8月生于陕西扶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姊妹4人,他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两个妹妹。他的父亲贾兴录曾经是一名军人,转业后在铁路上工作。母亲王秀兰与中国大多数家庭妇女一样,在家缝缝补补,操持家务。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家庭,养育了贾云科这样的英雄儿子。</p><p class="ql-block"> 贾云科家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是他是一个很乐观开朗的孩子。自小十分的聪明好学,很受大家喜爱。</p><p class="ql-block"> 1983年10月,17岁的贾云科离开家乡,参军入伍.他入伍的地方是云南蒙自县,那里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贾云科应该会知道入伍就是要上战场的。离家之前,他们一家人还在镜头前留了一张全家福,就是这张全家福后来成为贾云科母亲一辈子的依靠。</p><p class="ql-block"> 贾云科刚到部队就是一个出色的战士,连队里的领导都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他们说贾云科接受能力快、机灵、敏捷,军事技术和战术动作一学就会,所以排里常常让贾云科给其他战友做示范动作。</p><p class="ql-block"> 这个17岁的大男孩和现在许多人一样,算是真正的个文艺青年。他喜欢弹吉他,入伍的时候,他还带了一把吉他。部队休息的时候,他就会给大家弹一曲。</p><p class="ql-block"> 1984年3月底,参军不到半年的贾云科,表现十分突出,和战友们为来视察的(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张志秀,展示他们摸索的火箭筒开辟器的实战运用。表演结束之后,张志秀司令员和战士们一一握手,轮到贾云科时,也许是巧合,军队摄影师特意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贾云科一脸笑容,丝毫没有拘束感。</p><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不甘心失败的越军,多次骚扰我边境地区。据1984年新华社报道:“5年来,越军不断地向中国境内农场、村寨、学校开枪开炮,发射各种枪弹4万余发,打死打伤我边境军民235人。</p><p class="ql-block"> 1984年4月,我国终于忍无可忍,惨烈的老山战役终于打响。贾云科他们虽然是新兵,但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战前,贾云科他们排宣誓时提出了“血战老山顶,领土一日还”的战斗口号。贾云科作为118团8连4班的火箭筒射手,随部队从那米寨出发,从村子里沿着小路到达公路旁,转乘卡车继续挺进,达到分水岭之后部队开始步行,当时天还没有全黑下来,部队走过了一座无名小桥。很多年后,当年的战友们再次来到这座桥感慨万千,当年的任排长说:走过去了多少鲜活的生命,=有许多人再也没有踏回来。贾云科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部队从小桥出发走了一夜。由于前一天下过雨,一路泥泞路滑,行军之艰难可想而知。天亮的时候部队到达了铜塔以北的山脊一线,长途跋涉的部队在这里稍作修整,战士们沿着山体挖猫耳洞,在这里部队休整了一天的时间。也就是在这一天的下午——1984年4月27号下午5点左右,贾云科跑到任排长跟前,主动请缨:“不能发射火箭弹开路,我就拉着弹头冲进雷区。”</p><p class="ql-block"> 战斗打响之后,贾云科作为火箭筒射手,在56号高地巡逻道上,用火箭筒打掉了两个敌人的火力点。就在他准备再次射击时,一颗罪恶的子弹,打中了他的头部,贾云科英勇牺牲,时年仅18岁。</p><p class="ql-block">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总书记这句话在那个年代,在贾云科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山战役一般是指1984年4月28日至1993年4月1日,许世友、杨得志指挥的系列战役。1984年4月28日老山收复战,经过近9年的血战,解放军收复老山、者阴山。 1984年6月中旬越军两次反攻。</p> <h3> 麻栗坡烈士陵园</h3><h3> 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城北郊4公里处,1979年始建,1988年竣工,占地50余亩,背靠青山,面向绿水。陵园大门建门亭,上书“麻栗坡烈士陵园”7个大字。麻栗坡烈士陵园建成后已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革命烈士重点保护和重点参观的圣景之一。每年清明节,均有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解放军战士、工人、农民、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学生、国际友人前来参观悼念烈士英灵。现已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h3>麻栗坡烈士陵园</h3><h3>云南省麻栗坡县</h3><h3>竣工时间:1988年</h3><h3>开工时间:1979年</h3><h3>陵园简介</h3><h3> 入门亭沿石阶梯拾级而上即到达陵园中心,就看到用大理石竖立起高约15.32米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的正面是毛泽东生前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背面是朱德生前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20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纪念塔的两侧竖立着用大理石镶成高3.63米、宽8.58米的纪念碑各一块,碑上简介着烈士的们的英雄事迹。纪念碑下侧建牌坊1座,流檐飞角,雕龙画凤,立着石狮1对。陵园上端建六角亭1座,供瞻仰人员休息。陵园四周筑石墙保护。每冢墓碑用大理石精雕烈士生平。陵园中央有共青团中央慰问团从北京中南海带来的水和土栽培的北京雪松,有济南部队带来的龙柏、撒金柏,有昆明军区司令员张致秀亲手栽种的2颗树苗,有全国各地带来的奇花异草。整个陵园已绿树成阴,花木丛生。从山脚至山顶共安放着21排937名烈士遗体,其中英雄台安葬着被中央军委和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15位英雄。在937名烈士中,1984年4月收复老山、八里河东山战斗牺牲632名,其他战场牺牲77名,牺牲的烈士中,党员308人,共青团员386人,党团员占烈士人数的74%。</h3><h3> 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挺身而出,毫不犹豫,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在这里安息的有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有在守卫边疆执行其他任务中牺牲的民兵、民工。他们的辉煌业绩,永载光荣史册,他们的英名与日同辉,与江河同存,流芳百世,功垂千古。</h3><h3> 缅怀先烈</h3><h3> 每逢清明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解放军、工人、农民、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学生等前来悼念烈士英灵,并留下了许多发自肺腑、催人泪下的祭文、誓词和诗抄,“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在这无声的地方,任何有声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每座墓碑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牵动着千千万万颗赤诚之心。</h3><h3> 烈士名单</h3><h3>麻栗坡烈士公墓957名烈士名单</h3><h3>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永远活在我们人民心中!</h3><h3>●战争背景</h3><h3> 在老山、八里河东山、扣林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和民兵,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作战命令,发扬了中央军委主席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密切协作,机智灵活,前仆后继,英勇作战,严惩了越南侵略者,为国争了光,为民争了气,为军争了辉。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把对党对人民的热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挺身而出,毫不犹豫,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在这里安息的有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有在守卫边疆执行其他任务中牺牲的民兵、民工。他们的辉煌业绩,永载光荣史册,他们的英名与日同辉,与江河同存,流芳百世,功垂千古。</h3> <h3>陵园内烈士名单:</h3> <h3>四川南充:贾汉召 烈士</h3> <h3>陕西: 贾云科 烈士</h3> <h3>贵州黔东南:贾应勇 烈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