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一次夺命晚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相机:松下GH4/12—60 f2.8。 </p> <p class="ql-block"> 导演罗锦鳞,是35年前我们导演系84级的班主任,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导。</p><p class="ql-block"> 今晚拜见老师,观摩大作,对我这个老学生来说,是一次回课式的学习,期待……</p> <h3>1986年,在罗先生的指导和总导演下,我们导84班以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为毕业实习剧目,首开中国排演古希腊悲剧先河,首创****校教学剧目出国演出记录,赴希腊参加戏剧节,向世界展现了改革开放中国的戏剧教育进程、话剧艺术风貌。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演出,欧洲为之瞩目。 </h3> <h3>那时,我们风华正茂。(右侧是我)</h3> <h3>2019年3月20日,北京首都剧场,一个大风呼啸之夜。</h3> <h3>人艺小剧场内。观众安静而忐忑,不知将会看到什么场景。</h3> <h3>密集垂吊的铁索链,距离观众只有几米远。</h3> <h3>竖笛悠远。阿伽门农王、王的小妾、王妃、王妃的情人,四个亡灵在游荡。</h3> <h3></h3><h3> 演出,在死亡中结束。真正令人震颤的是,幽静的竖笛仍亘古不变的飘荡在空中,它消融着刚刚发生过的一切,仿佛一切都是注定,一切都没有发生过……</h3><h3> 这部戏的时空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四个人物是现实的人,另四个是已故亡灵,他们处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但分属不同的界别,平行存在。已故的亡灵们可以听见、看见现实人的语言行为,现实的人看不见也感知不到亡灵的存在,但两个世界的人都因同一事件而呼应,因同一规定情境产生强烈的舞台行动。罗先生清晰而准确的分解、组合了这种对应关系,为这部戏制订了独有的导演语汇和“游戏规则”。</h3><h3> 作为罗先生的学生,一个专业观众,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的眼前出现的是舞台调度语言、肢体语言、空间关系语言、节奏语言,视听觉元素的分立和对位,以及事件、冲突、规定情境、舞台行动、心理行动、语言行动……这些戏剧技术和戏剧元素。罗先生在《晚餐》这部剧中,将这些导演元素和技法运用的准确而鲜明,完美的将这个文学剧本演绎在我们面前。</h3><h3> 罗先生,以及林荫宇、杜海鸥二位老师,以严谨的治学,深厚的功力,给予了学生们用之不尽,屡战屡胜的戏剧方法、概念、观念,让我们在舞台导演中终生受益。</h3><h3></h3><h3> 罗先生数十年来对古希腊戏剧的引入和实践,使人性和命运这些人类共同主题在中国戏剧舞台树立起一个让人瞩目的制高点。</h3><h3><br></h3> <h3> 下面的照片是罗先生在为广州话剧院排练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我为之感慨,体味其中的启示。</h3><h3> 几十年来,中国戏剧理论处于纷杂之中,各种“理论”互不相让。面对这张罗先生的导演工作照,我要谨记:戏剧是“行动的艺术”,导演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基于事件分析的“舞台行动”。</h3><h3> 我永远记得毕业时导演系几位老教授给我们的赠言:“同学们要永远记住,组织不间断的舞台行动”、“规定情景下的有机行动”。</h3><h3> 舞台行动,是戏剧艺术的词组,我们当用它去组织舞台演出的视听觉剧本。</h3> <h3>演出结束后,被剧情震撼的观众仍不走,与罗先生交流……</h3> <h3>李文启也是罗先生的学生,导84班。</h3> <h3>人性、命运是人类的共同主题,艺术无国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