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正好,学习成长正当时 ——初中语文刘胜洁名师工作室长沙培训纪实(一)

郭桂霞

<h3>  春风春雨润人心,桃言杏语齐欢颜。</h3><h3> 3月25日上午8点30分,第一天的研修培训在大家的期待中拉开帷幕。今天的培训分为两大部分,上午是艾建玲教授的专家讲座《名师、名校育名人——湖南一师早期民主主义教育及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下午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王卫华教授的专家讲座《教师科研:摆脱职业倦怠之路》。</h3> <h3>  艾建玲教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物管理处处长,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艾教授为社会团体、青少年学生开展《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追求》、《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与第一师范早期民本主义教育》、《青年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等专题讲座近百场。艾教授从“名校、名师、名人”三方面讲述了湖南一师对青年毛泽东的重大影响。艾教授的讲座婉约清新,举手投足透露出的是知性优雅,她的讲座如一幅缓缓展开的优美画轴,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少年和青年时代,讲座中穿插的毛泽东的奇闻轶事让我们认识了充满锐气的青年毛泽东。<br></h3> <h3>  “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h3><h3> ——1936年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h3><h3> “我没有正式讲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h3><h3> ——1950年毛泽东与周世钊的谈话</h3> <h3>  湖南一师历史渊源极其悠久,文化极其深厚。</h3><h3> 公元1161年,南宋名相张浚携子张栻创办长沙城南书院。</h3><h3> 公元1167年,朱熹专程从福建来长沙,与张栻或在城南书院或在岳麓书院讲学论道两个月。为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h3><h3> 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为全国最早的五所师范院校之一。</h3><h3> 1912年和1914年相继更名:</h3><h3> 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h3><h3>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h3> <h3>乾隆皇帝赐匾“道南正脉”</h3> <h3>  湖南一师中西合璧的教育体现在:</h3><h3> “三育并重,身心并完”育人理念</h3><h3> 校训:知耻,公、诚、勤、俭</h3><h3> 民本主义教育: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h3> <h3> 正是湖南一师良好的教育设施,宽松的成长环境,务实的课程设置,为毛泽东的伟人之路奠定基础。</h3> <h3>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才之路离不开师长的殷切教导,湖南一师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h3><h3> 自闭桃园称太古,欲载大木柱长天。</h3><h3> ——杨昌济</h3><h3> 湖南第一师范在中路师范学堂时期,其师资就可圈可点,历任监督王先谦、郭立山、陈树藩、谭延闿、刘人熙、瞿宗锋、王达、王凤昌等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物,其中5人为进士出身;教职员都是当时的名教授,如皮锡瑞、马邻翼、陈嘉会、李元植、颜昌峣、石蕴山、胡景伊、言少舫、仇毅、吴继果、许奎元,并且有外籍教师美国的盖保耐、日本的掘井等。中路师范学堂在湖南教育界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h3> <h3>毛泽东在一师的收获</h3><h3>一、政治素质和文化思想上质的飞跃;</h3><h3>二、深厚的知识文化积淀与开阔的视野;</h3><h3>三、非凡的胆识,以及组织与军事才能;</h3><h3>四、躬身实践、百折不饶的精神;</h3><h3>五、师长的崇高评价。</h3> <h3> 青年毛泽东霸气外露,英气逼人,其词作《沁园春 长沙》更是耳熟能详,艾建玲教授和学员们即兴吟诵了这首意气风发的英雄之作。</h3> <h3>艾教授领唱湖南民歌《浏阳河》</h3> <h3>  艾建玲教授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她的讲座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如春风化雨,她的歌喉更如一道灿烂的彩虹,惊艳了四座,照亮了厅堂。</h3> <h3>  3月25日下午2:30,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王卫华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带来一场接地气的讲座:《教师科研:摆脱职业倦怠之路》。</h3> <h3>  王卫华,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GSU)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及教师教育。</h3> <h3>  王教授亲切和蔼,他就像一位内力深厚的中医,为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切脉诊断,句句说到老师们的心坎上。他的博学,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不时赢得老师们的阵阵掌声。</h3> <h3>  1.教师科研是不是就是开教研会、做课题、写论文? 2.作为教师,你喜欢做教育科研吗? 王卫华教授用两个问题开始了今天的讲座内容。王教授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大家频频点头笑声不断。<br></h3> <h3>王教授从三个方面讲了“摆脱职业倦怠之路”</h3> <h3>  教师要有发展之心:</h3><h3> 成人➡️成才➡️成名➡️成家</h3><h3> 1.人只有在发展中,才可能解决间题。</h3><h3> 2.否则,他只会制造问题。</h3><h3> 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使自己在专业上得到发展,消除职业倦怠感。</h3> <h3>(一)拒绝时期——轻视</h3><h3>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h3><h3> (二)参与时期——民主</h3><h3>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60年代)</h3><h3> (三)肯定时期——质量</h3><h3>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h3><h3> (四)深化时期——师专业化</h3><h3> (20世纪80年代至今)</h3> <h3>(一)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是教师获得职业解放的必由之路;</h3><h3> 1.教师整体的解放: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整体上获得专业自主;</h3><h3> 2.教师个体的解放:教师个体不再把这种职业作为一种负担,他把它视为自己生命的实现过程;</h3><h3> 3.科研让教师拥有自由之心。</h3><h3> ①自由之心方可培养自由之人,行创造之事;</h3><h3> ②给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h3><h3>(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强调的是一种</h3><h3>态度,一种生活方式</h3><h3> 在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绝大部分教师的主要研究还是应该放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研究是他们的一种态度,他们要过一种创造性的研究生活。</h3> <h3>  讲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但学员们意犹未尽,争相提问,王卫华教授热情的为我们答疑解惑。</h3> <h3>梁晓丽老师在提问</h3> <h3>赵慧君老师在谈心得</h3> <h3>  我们可敬的张朝遂局长也亲自向王卫华教授提问请教,王教授欣然解答。</h3> <h3>满满的收获!</h3> <h3> 一天的培训结束了,无论是艾建玲教授的“伟人之旅”,还是王卫华教授的“自我专业成长”,都让我们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毛泽东的伟人之路除了外在的客观条件,更离不开他自己“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少年志气和自我奋发拼博的勇气胆识。教师的成长需要学习,需要思考研究,唯有学习才能成就优秀的自己,而思考研究会成就卓越的自己。王教授用生动的事实为我们的专业化成长指明了方向,我们怎能虚度时日,迷茫倦怠? </h3><h3> 在此赋诗一首:</h3><h3> 橘子洲头春意䀚,</h3><h3> 伟人故地逢艾王。</h3><h3> 今日聆听不绝耳,</h3><h3> 名师之路留芬芳。</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