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称"那曲",意为"黑水河"。它流经云南贡山县的齐那桶后称为怒江,怒族语称"怒米挂",也是黑水的意思。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后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从源头至入海口全长3240公里,中国部分2013公里,云南段长650公里。省内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面积8.7%。</h3> 怒江由北向南流经云南境内的贡山、福贡、泸水,由潞西进入缅甸,它最后的归宿是印度洋,而在怒江州境内的流程就为316公里。整条怒江都被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碧罗雪山和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夹峙着,大山的挤夹使这里形成了一条300多公里的峡谷。峡谷相对高差达2800-3800米,多呈"V"字形,江水就从这"V"字的尖底部流过,两边都是平均坡度在40度以上的大小山梁和峰脊。很多人把这峡谷称为"东方大峡谷"或"神秘大峡谷"。 <font color="#167efb">东方大峡谷</font>从北到南横亘近千里,通公路近300公里,也是世界之最。<div> 著名的<font color="#167efb">“三江并流”</font>景区也在这里。“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 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19公里。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它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br><div> 这个东方大峡谷中生息着傈僳、怒、独龙、白、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有着习俗各异的民族生活习惯,有着佛、道、基督三教共存的宗教信仰,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div><div> 由于怒江大峡谷的交通不便,一般旅行团基本去不了,只有户外人、摄影人和越野团队才能到达。我曾经在电脑上无数次的查看滇藏地图和怒江旅行攻略,一直心心念念的心向往之,期待有一天能去走一走。终于等来了一次合适的机会,2019年3月9日——16日,我跟着摄影朋友们一起参加了如影随行组织的怒江大峡谷摄影之旅,16人分乘3辆丰田越野车(7座),一路沿怒江向西、向北再向南,7天共行程1700公里,在经验丰富的年轻领队洪君老师和藏族司机小黑的带领下,穿越滇、藏两省,走过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藏林芝市察瓦龙乡、昌都市的东南部左贡县、芒康县、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穿过了怒江、金沙江、澜沧江,走了丙-察-左(察隅县因修路不让外面车辆进入而忍痛错过,只好走左贡)的翻浆泥路(风景极美路极烂!),经过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拉乌山、红拉山、梅里雪山、白马雪山,经过了白族、怒族、傈僳族、纳西族、藏族等村子,看到了怒江大拐弯和金沙江大拐弯,徒步感受了自唐朝时期就出现的茶马古道之艰险!沿途美景无数,大饱眼福,更难忘的是结识了有着共同爱好的姐妹朋友,收获满满!充满魅力的怒江大峡谷之旅,我的又一个圆梦之行!</div></div></div></div> <p><b> 第一天3月10日</b>,正式开启怒江行。洪君老师带队,我们3个司机,一个领队,12个队员,分乘三辆越野车从云南大理出发。我和上海的陈姐、哈尔滨的崔老师、北京的小李4个姐们儿一起上了同一辆车,缘分啊!巧的是年轻的洪君老师也上了这辆车,只是委屈他一路上只能盘腿坐在后加座上,跟我们的行李作伴儿,为他的敬业精神点赞!司机是藏族小伙儿名叫小黑(真名叫尼玛江层,尼玛:是太阳的意思,江层:是做事更上一层的意思),28岁,高高的个子,黑黑的皮肤,非常活泼开朗,善良能干。他家就在梅里雪山脚下的西当村,当年他做导游时在丽江邂逅了一位江西来的汉族姑娘并娶她为妻,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随他为藏族。更意外的惊喜是我们的车是头车!一路上,对未来几天秘境的憧憬,伴随着小黑时而婉转 、时而豪放的藏族歌声和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洪君老师的专业讲解(他上大学时就曾经单人徒步行走川藏线、青藏线、海南环岛等,经历过生死险境,有着丰富的野外经验,还经常到国外旅行拍摄,摄影作品多次获奖,也是很受影友欢迎的网课老师。),姐妹们的相互关心、欢声笑语,让我度过了一次愉快的摄影之旅。</p><p> 我们早上7点半从大理出发,由慢生活到原生态。经过杭瑞高速收费口、G215到北斗彝族乡,9点50分到云龙县,走诺邓公路进诺邓村、沿沘江到太极锁水、从澜沧江跨到怒江,晚上7点40分到泸水市六库镇住宿。全天行程360公里。</p> <div> 10点半到云龙县<font color="#167efb">诺邓村</font>。诺邓村是个白族村子,位于云南大理州云龙县城西北的诺邓镇,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自唐代南诏时期开始,1000多年以来"诺邓"这个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它被称为"<font color="#167efb">千年白族村</font>",在滔滔的历史洪流中保存了千年不变的面貌。 <div> 诺邓村旅游资源丰富,村中现存大量的明、清建筑和玉皇阁道教建筑群、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淳朴的民俗民风和秀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盐井文化构成了诺邓村独特的旅游资源。周围的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古迹也很集中,有天池自然风景区、天然太极图奇观、虎头山道教建筑群、顺荡梵文碑火葬墓群及被誉为记载着云龙县历史变迁的"桥梁博物馆"古桥梁等。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广旅游推广峰会,<font color="#167efb">诺邓村被推介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font>。 </div></div> <p> 山谷西侧山坡上层层叠叠建起的村子,就是白族聚居的诺邓村。</p> <p> 诺邓村的美不仅仅是它的人文和风景,更在于它的古朴和宁静。</p> 诺邓村建在陡峭的山坡上。全村找不到一块像样的平地,此家到彼家必上坡下坎,这家屋顶往往就接着那家的墙角,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堂屋地面也往往高出厢房一大截,从天井到堂屋去,得从侧面上好几级台阶。 诺邓村现存一百多座依山而建、形式多变、风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显得异常古老。其明清以来的民居保存完好者很多,称得上古董的文物古迹更是俯仰皆是。 汉代时,这里的盐业经济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因盐而设县。到唐代,云南新开了诺邓井,从而也就开始了这个盐井村落的历史。<div> 这就是诺邓村里古老的<font color="#167efb">盐井房</font>。诺邓的古盐井在狭窄的山谷里。里面有一口21米深的直井,古代用汲水的办法从盐井中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村民在井的上面盖了一间房子遮蔽着盐井,算是出“矿”(盐水)口吧。把盐井用这么讲究的房子保护起来,可见它在村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div> 诺邓出产的井盐极佳,它是采用传统的工艺加工精制的并用铁锅熬成大块状,酷似从前产于蜀地的"盐巴",当地人称为"锅底盐",用它腌制肉食格外馨香!这是村里的杂货店卖的盐巴。 诺邓最闻名于世的是这里出产的火腿。正是有着千年历史的诺邓天然盐井,造就了诺邓火腿所独具的美味。在央视摄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段6分钟长的关于云南诺邓火腿的影像。就是这短短的6分钟,让诺邓火腿瞬间名声大噪。<div> 心灵手巧的白族妇女腌制的<font color="#167efb">诺邓火腿</font>,是与云南宣威火腿、鹤庆圆腿齐名的<font color="#167efb">三大名腿之一</font>,早在前清时代就经"南方丝绸之路"出口缅甸、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如今,云南大理一年一度盛况空前的三月街集市,"诸商云集,环货山积",各族人民都争相购买诺邓火腿。它是云南著名的地方特产、民族民间的风昧美食。<br> 诺邓火腿之所以美味,有三个充要条件。第一,所用的食盐必须用诺邓盛名千年的井盐,诺邓井盐不含碘,却含有丰富的钾。第二,所选山猪平时散养在山林间,主要喂以玉米大豆等纤维植物,不含任何添加剂。第三,除却原料,重中之重必是工艺。诺邓火腿的最佳的腌制时节在每年的冬至过后,春节前夕,在这段时间内进行腌制的火腿被成为"正冬腿",也是真正意义上传统的诺邓火腿(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赶上制作盛况)。加工好的火腿要放入一个大缸内,腌至十天半月,这期间要不断地观察盐巴情况,不断给火腿加盐巴,时间到后,就把它取出,挂在通风阴凉处,一般一只火腿可以存放少则一年,多则三五年,且放的时间越长,其色、香、味更好。 </div> 诺邓村里家家户户屋檐下、房梁上,甚至在专门的房间里,都是挂着的火腿、腌肉。 <p> 诺邓火腿的配料独特,制作精细,质优而味美,切口肉色嫩红,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白族同胞腌腊制品的风格。每年春节前夕隆冬腊月之际,当地白族同胞纷纷忙着宰杀肥猪,制作火腿。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那里的雨量适中,气候温和,霜期较为短,养猪多以玉米、大豆及绿叶植物为饲料,肉质细、油脂薄,瘦肉多,猪种十分理想,为腌制优良的猪膘肉创造了最佳条件。</p><p> 中午吃饭时,洪君老师专门点了火腿肉让我们品尝,确实好吃!</p> <p> 诺邓村的民居依山构建,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p> <p> 各家各户古香古色的大门,保留至今依然古朴中透出精致。 门前的老人悠闲的坐在那里,看小路上人来人往,看天上日出日落。</p> <p> 诺邓村历史上曾经相当兴盛,人口最多时达400户,有2600多人。随着盐井衰败后,这里的人口锐减,至今只剩不到300人了。村民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繁衍生息。</p> 这只小狗的主人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老大爷,背着沉重的背篓上台阶,走累了就坐在台阶上休息(他表示不愿意被拍,我就放下了相机)。我原本想从此台阶上去,但小狗就跑过来拦在我面前,不叫也不咬,我一抬脚,它就过来挡在我脚前;我停下来,它就跑回去坐在老人面前。我怕狗,就跟老人说:把狗拦一下让我过去。但老人耳背也听不懂我的话,没办法,面对这么可爱又护主的小狗,我只好让步,从左边上去了。 <p> 诺邓村的提举衙门指的是<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span>,后来提举司衙门外迁,这里就演变成了诺邓黄氏家族私宅区,族人将原提举大门改造成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图中的老人在看守着这个大院子。</p><p> (住: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全国设置了七个“盐课提举司”,云南就有五个,这里就是“五井盐课提举司”之一)</p> <p> 大门上的<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砖雕</span>非常精美,保存完好。</p> 诺邓可谓人才辈出。诺邓历史上曾先后出过秀才200多人,贡生40余人,举人进士也不算少,清代云龙县3名举人中,2人就出自诺邓。清代黄氏门中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因此,诺邓虽为山村,却堂而皇之地建有文庙,其“棂星门”及“腾蛟”、“起风”坊,气势巍峨,先师大殿亦具规模,为其他乡村所少见。 在古衙门前下马场的古榕,是当年黄氏家族种植的,距今已有三百年了。 古榕苍劲的虬枝历经三百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这是清乾隆年间的进士黄绍魁旧居,有精致的木雕图案。 诺邓村里的<font color="#167efb">民居特色古院落</font>“三坊一照壁”、“一颗印”、“四合院”等。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变化奇巧,风格丰富多样。门、窗、木梁、柱、檐上的雕刻图案,山墙、院墙的绘画图案,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一颗印”院门前,精美的砖雕,显示了这户人家当年的经济实力。 在村子里自由玩耍的白族孩子们,从服装上基本汉化了,只是发型还保留了一些民族特色。 <p> 在村子里转时,看见几个妇女正在忙活着,地上支了一口铁锅,里面放了猪油烧柴加热,一个大盆里和了一盆面糊,还有一满盆腌好的暗红色的猪肉块。过去一问,原来她们要<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炸酥肉</span>。我好奇的站在旁边看她们炸肉。一块块肉裹上面糊、下油锅,这得炸多长时间啊!必须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村民之间的交往也是建立在这些平常生活琐事往来中的。比起城市中钢筋水泥的阻隔,这里更多了一些人文和烟火气息。 </p><p> 图中的小女孩4岁,跟在妈妈身后转来转去,边玩边看大人忙活,耳濡目染就记住了家乡的味道和童年生活。这也是一种传承吧。</p> <p> 诺邓的魅力在于它是一座<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活着的古村</span>,村民依旧居住在古旧的历史建筑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断延续着新的生活。</p> <p> 在诺邓村吃完午饭,沿沘江绕山前行。下午2点跟着洪君老师拍著名的<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太极锁水景观</span>。站在沘江西面山上俯瞰太极图案非常逼真。</p><p> 这是在云南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的一个山坳里,山川、河流偶作天成地形成了一张天然太极图——诺邓河自东北蜿蜒而来,从“太极两仪”的正中间流出,犹如一根银链上挂着一把铜锁,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p><p> “太极”图案上的阴、阳两个鱼形坝子,北面的叫”庄坪”,后面的小山犹如狮头;南面的叫“连井坪”,后面的小山犹如象鼻。两山之后就是进入诺邓的大路,古人称之为“狮象把门”。</p><p> 这个天然“太极图”南面山头有石门镇的虎头山道教建筑群,东面山头有诺邓村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天人合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的统一在道教文化思想上。远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龙山区,竟然蕴涵着如此深厚的道家教义与信仰崇拜形式,不得不使人感到惊奇。</p> 太极图中北面的庄坪里,宁静、恬美、安逸。黄绿相间的田地色彩斑斓,充满生机。 这是太极图的另一半连井坪,绕村的小路清晰的勾勒出一条鱼的轮廓,非常神奇! 层层叠叠的远山包围着太极村,这是横断山地质发展中形成的特异地貌。 在群山环抱中,有一片红、白、灰相间的民居,沿着山沟伸向远方。 沿着澜沧江向保山方向行驶。在路边停车拍木棉花。<div> 木棉花又叫"英雄花",它开得红艳但又不媚俗,它粗壮的枝干犹如壮士的风骨,顶天立地;红色的花瓣就像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树梢。</div> 木棉花开在路边,开在河岸,红的耀眼,红的灿烂。 抬头看见天边一簇光柱冲出云层,直指苍穹! <p> 晚上7点40分到达泸水县六库镇。</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六库镇</span>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是泸水市、怒江州的<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州政府所在地</span>。六库是进出贡山、福贡县的必经之地,地跨高黎贡山东麓至碧罗雪山西麓的两岸,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800米。镇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白族、藏族、汉族、彝族、纳西族、傣族、回族、景颇族<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2个民族</span>,以<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傈僳族为主体民族</span>,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形成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乡镇。在总人口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50.93%,白族占28.39%,汉族占7.95%,其他民族占12.7%。</p><p> (注:关于“六库”这个地名,白族人说,过去这里是珍禽异兽穴居的地方,土司官常在这里下扣打鹿所以叫"鹿扣"。"鹿扣"是"六库"的谐音。汉族人说,这里周围一共有六座山峰,峰峰都有宝藏,共有六个宝库,因此称为"六库"。)</p> <b>第二天3月11日</b>,从六库出发到老姆登。经过傈僳族澡塘会、怒江溜索、老虎蹬、过泸水洛木乡、进入福贡县、到匹河乡飞来石、到老姆登村、去记忆之城——知子罗、怒江博物馆、拍皇冠峰。晚上住宿老姆登村(云南基督教发源地),全天行程110公里。<div> 上午9点到澡堂会遗址。澡堂会是傈傈族流传久远的习俗,时间在每年春节前后,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因此又叫“春浴”。由于山民散居各处,各地春浴时间也略有不同,福贡县在元旦以后,泸水、贡山县则在春节期间。这个时节,我国北方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很多地方虽然林木葱茏,绿意盎然,但室外气温也不算高。而在以六库为核心的怒江峡谷,由于所处纬度较低,海拔低于昆明1000米,加上有高耸云天的大山为屏障,就形成了温暖的热谷,到处草绿林翠,花木扶疏,蜂飞蝶舞。</div> 澡堂会的温泉都是天然的,在怒江的西侧,用石头修成了一个个不规则的池子,汨汨的温泉从石缝和地下涌出,顺着岩石和山坡缓缓流入池中,最终汇入碧绿的怒江。峡谷苍莽间,人们边泡温泉边聆听江水奔流,野鸟啼鸣,真正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好不惬意! 当地傈僳族村民在这里泡澡,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p> 我们也忍不住坐下来泡泡脚,感受一下温泉的舒服和快乐。</p> 沿途盛开的三角梅,红的、黄的、粉的、紫的......缤纷斗艳。 <p> 离开澡塘会,10点来到怒江边体验溜索。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数百年里,两岸的人们为了方便往来,巧妙地利用高差靠溜索飞跃峡谷江河,一对对颤悠悠的溜索不仅过人,还运送物品甚至骡马,溜索承载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希望,也挂满了辛酸和危险。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关心下,一座座桥梁取代了溜索,人们跨江过谷如履平地。随着“溜索改桥”项目的完工,如今,溜索在怒江已基本“告退”,仅保留着几对发挥其作为旅游体验之用途。这些最后的溜索,成为见证大峡谷交通变迁的“活化石”。因此,到了怒江不尝试溜索过河,等于没到怒江,就无法真正感受怒江的惊险。</p><p><br></p> 其实真正站在江边看着溜索和滚滚的怒江,心里还是有些打鼓,当地的怒族年轻人做了2次示范后,我们才敢尝试。在当地小伙儿的带领下,我也勇敢的溜了一次。<div> 这是一个钢丝溜索,一种极简单又实用的装置,全靠钢索上带凹槽的滑动的铁挂钩挂住套在身上的绳索来承受全身的重量。双脚离地的瞬间,身体完全悬空,借着两岸的高差快速冲向对岸,怒江的风从脸上呼呼吹过,脚下是滚滚的怒江水的轰鸣声,耳边是溜索钢圈与钢索的嘶嘶摩擦声,惊险又刺激的体验!</div> 壮着胆子做了一回怒江上的空中飞人。刺激! <p> 这是同行朋友下到江边帮我拍的视频,非常珍贵!</p> <p> 11点40分来到老虎蹬拍照。当地傈僳族称为“腊马蹬”。这里是怒江峡谷最狭窄的地方,最窄处只有10米,江中怪石林立,水流湍急。水声轰鸣,像老虎在咆哮,这里还是传说中傈僳族虎式族的发源地。美好的爱情故事,使得虎氏后人逢虎年虎日就在此进行祭拜活动,祭奠祖先。</p> <p> 尽管有铁链拦着,但仍然能感觉到脚下江水的震颤。面对怒江激流,真有点儿“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感觉!</p> <p> 传说中的高黎贡山王子被魔法咒语变成老虎,就是从这里踩着石磴跳上对岸,与碧罗雪山上的美丽女孩相会的。</p> <p> 1点10分经过泸水市洛水乡,来到福贡县匹河乡“飞来石”拍照。这块石碑记载了飞来石的来历:1983年3月19日凌晨2点30分,因连续下大雨,有一个长达七米,直径五米,重几千吨重的圆锥形落石,重重地砸在公路上,接着借助惯性又从公路弹到六米高的石头房三合院中央,傲然屹立在院坝扁形磐石之上。巨石飞落,它象有眼睛一样,既不伤一个教职工,也不损害房屋,就象人为的置放在那里。教师在睡梦中被巨响惊醒。来到院中看见飞来石,在惊骇之余庆幸自己安然无恙。从此来观赏这块巨石的旅客连绵不断,无不称奇。</p> <p> 飞来石座落在福贡县城南下46公里的福贡县民族中学宿舍石头房院坝中央。石头房就是在高七、八米,直径有十多米的一个巨大扁平石头上,建造了三幢平房形成三合院,里面住着七个教师,院子中间还留有七、八平方米石头高出部分当做院坝。</p> <p> 感叹大自然的神奇!</p> <p> 下午2点半来到老姆登村。"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这是坐落于悬崖边上红白相间的老姆登基督教堂。在怒江峡谷沿岸,只要有村落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找到以前法国传教士建造的教堂,并且至今仍在被村民们使用来做礼拜。虽然在峡谷里,居住着怒族、傈僳族、白族、汉族、藏族等,但是他们绝大多数对基督教的信仰却是一致的,只有极少数的人保持着原始的信仰,如傈僳族的东巴教和藏族的藏传佛教。</p><p> 其实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在这么偏远的大山里会有人信西方的教呢?为什么佛教、道教没有那么普及呢?回来后上网查了才知道,早在1902年,法国传教士在茨中安定下来之后,决心要跨过碧罗雪山,向深山里的贫苦百姓传递上帝的福音。传教士们在成功翻越碧罗雪山之后,便在怒江沿岸一带开始传教,他们每到一个村庄,便留下一到两个神甫,以便传教和建立教堂,绝大部分留下来的神甫从他们留下来的那一刻起,便决定了他们与这个村庄的缘分,直到升天的那一刻前,从没离开过。升天后,村民们依照神甫的意思,把尸体埋葬在教堂的园子里。因此,现在每到一个历史悠久的教堂,它的园子里都有一座当初建立起该教堂的神甫的坟墓,供后人悼念,而没有的一般都是新近建起的教堂。</p> <p> 老姆登这个教堂据说是法国传教士在云南建的第一座教堂。门前的铁钟,用来召集信徒。</p> 教堂三面环水,夜幕下,皇冠峰和教堂倒映在水中,显得神秘而宁静。 走到教堂前,看着远山近树,那种乡村教堂的朴素和自然会让人心静如水。 在教堂后院有一些民俗介绍和传说雕塑。 <p> 吃完午餐后,下午4点我们来到<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记忆之城——知子罗</span>。傈僳语“<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好地方</span>”的意思,坐落在海拔2023米的碧罗雪山山梁。</p><p> 知子罗坐落于碧罗雪山西麓,是一个怒族聚居地,地处怒江大峡谷要冲,北通福贡、贡山,南接泸水,东越碧罗雪山可达兰坪,是座名副其实的山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一度很是繁华,是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历史上,知子罗一直是怒江通往内地的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经是怒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人马云集,繁盛之状一时无二。但怒江江边公路开通后,知子罗的命运急转直下。1974年,怒江州府下迁到六库。80年代初,地质专家认为知子罗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对滑坡担忧等原因,知子罗人去城空,一夜之间繁华散尽。1986年,碧江被撤销县制,知子罗从怒江州府变为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9个行政村之一,也成了中国最著名的废城。不过当地人不愿意以废城称呼它,而给知子罗起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记忆之城”。因为它尘封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记忆。</p> 如今的知子罗村委会,长住居民不到1000人。这么宽的街道,在普通的村镇里很少见,这也说明当年作为怒江州府所在地时的兴旺程度。 这座小镇似乎被时间遗忘了,走在街上, 废弃的墙壁静静地立在那里,有一种时间穿越的感觉。上面的壁画像和标语已经斑斑驳驳了,它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繁盛。 村里四周都是斑驳老旧、青砖灰瓦式的老建筑, 许多房屋已经破败,门窗皆无,只剩残垣断壁。曾经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县城老街道已经物是人非。 桃花红,梨花白,无人欣赏,依旧盛开。 因为是山区,这里运输大的物品还是用马驮,因此骡马是主要交通工具。 村里人以中老年和小孩为主,年轻人不多,人们依旧过着普通又平静的生活。 村里基本上是老人在家照看着孩子。 这家是奶奶带着两个孙子孙女,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 这两个孩子堪称表演天才,面对镜头没有丝毫的害羞,纯真的笑脸,丰富的表情,放松的情绪,快乐的笑声,简直令我惊奇!太可爱了! 这个妈妈是怒族,在家门口带着她的儿子玩,我们过去跟她聊了一会儿。小孩刚刚会走,摇摇晃晃像只小企鹅。我也忍不住抱着他照了一张。 猜猜这个男子在干嘛?哈哈,是在哄孩子睡觉!身后背的是怒族孩子的摇篮,黄色盖布下面是他的女儿才4个月大。他把熟睡的孩子放在摇篮里,背着摇篮站在门口,边晒太阳边哄孩子边玩手机,一举三得啊! 知子罗也有一座基督教堂。 一进村就能看到一个八角形的典雅建筑,它是知子罗标志性建筑,人称八角亭,原是图书馆,但建成后从未使用过。它还是当年的模样,现在改成了怒族博物馆。<div> 我们去时博物馆锁着门进不去,就跟着洪君老师顺外面楼梯绕到三层上去拍皇冠峰。在上面拍照时听见有几个人从里面出来了,一打听是省里派人来参观考察。我也很想进去看看,了解一下怒族的历史人文,管事儿的小伙子怕被领导批评,就让我一会儿再来。等他送走领导,我就去村委会找他,楼道里黑黑的,没什么人,上到二楼,看见他正在做饭,我问:我们也想进去看看行吗?答:我做不了主啊。又问:我们从北京来的,这么远不容易,帮帮忙吧。又给他看了我的证件,他说他也当过武警。战友是一家嘛,他就给我们开门了。哈哈,缘分啊!</div><div> (注:看过展览才知道怒族对漆树很喜爱,漆树油居然是很好的营养补品,妇女坐月子、生病的人、老人和孩子都吃漆树油养身。因小伙子提醒不许拍照,所以没有展品照片。为何?替他们宣传不好吗?)</div> 落日斜阳透过厚厚的云层像美女甩下的水袖,给高黎贡山蒙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把皇冠峰勾勒得更将清晰。 随着云层的缓缓飘动,眼前突然闪现一道光柱,像一把巨大的雌雄双剑(亦或是巨大的探照灯)穿透云层从天而降,直指(照亮)大山!太神奇了! 远处的雪山若隐若现,近处的民居平静祥和。 站在六角楼上看云层翻卷,变化万千。 晚上回到老姆登村,住达比亚客栈,开始不知道“达比亚”是什么意思,看了说明才知道,达比亚是一种怒族传统的民间乐器。 丰富的晚餐。当地土菜荤素搭配,笋干炒肉我喜欢! <b>第三天3月12日</b>,从老姆登沿怒江北上到贡山县丙中洛镇。经过福贡县城、匹河乡石月亮、进入马吉乡,贡山县普拉底乡公安检查站、到达丙中洛。全天行程210公里,全程用时13小时!<div> 吃完早饭司机去加油,刚刚第三天,“豪车”就已经饱经泥泞。今天的路最难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路很烂,道路坑洼泥泞,汽车通过时溅起一片泥浆,一段艰难的路段。</div> 山间云雾缭绕,怒江上横跨着许多这样的斜拉索桥,替代了过去的溜索。这种吊桥看着很简易,但极大的方便了两岸群众的往来,不过只能走人和骡马,不能过车。 在停车途中,偶遇结婚车队通过,抬头见喜,好兆头! <p> 车在一个弯道上被堵住了,原来是沟对面路上有两辆相对而行的车谁也不让谁,结果互相卡住都动不了了,好多人在观望也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小黑拿了一根棒子奋勇上前,指挥众人帮忙撬开了刮住的车,使得道路畅通了。聪明善良的司机!</p> 10点40分到匹河怒族乡石月亮拍照。在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米的峰巅,有一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沿着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石月亮。它仿佛是开天辟地就耸立在那里,在傈僳族古老的大洪水神话中,它就已经存在了。傈僳语称它为"亚哈巴",石月亮的意思。<br> 山中峡谷间雾气弥漫,石月亮若隐若现,好似仙境一样。 据说“石月亮”还是当年驼峰航线的经典地标。 路边有个妇女卖炸油饼,看见小黑和洪君老师都吃的挺香,我们也凑热闹尝尝,刚出锅热乎的,味道还不错。凉粉和泡菜都是原生态的。 怒江岸边居住的少数民族村子。 <p> 大峡谷中散落的村子。</p> 离开石月亮继续前进,公路正在修建,使得道路变窄,施工车辆在作业,往来车辆只好停车等待。 抢修塌方路段,施工车辆占道,还有雨后路面翻浆,在这样的路上堵车是什么心情? 这是到丙中洛的路上,我第一次走这样的烂泥路! <p> 又堵车,停车等待的时候,趋小黑没看见,赶紧跟被翻浆泥巴糊住车牌的“豪车”美美的照一张!</p> 2点55分进入福贡县最北部的马吉乡。2015年6月,怒江州第二批十八座“溜索改桥”建设项目动工,改建混凝土桥梁15座、悬索桥3座;耗资12.33亿元,历时一年完成。其中有交通项目9个,扶贫项目9个。这座桥是福贡县扶贫项目之一的悬索桥——“怒减洛桥”。 “溜索该桥”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两岸群众“过江难、出行难”的问题。这种悬索桥可以过小车,但只能单车通过,会车时,在桥头要看好对面车辆,如果桥上已有车辆通行,就主动等对方过去后再上桥。 <div> 在这种桥上开车也是要有点胆量的!车队在这里堵住了,小黑上前一问,原来是有一个司机看到此桥心发虚不敢开了,车停在桥头又退不回去,挡住了其他车辆通行。小黑自告奋勇帮他把车开过桥,解决了难题。这是他从桥那头跑回来继续开我们的车过桥。非常热心的藏族小伙儿!</div> 4点50分经过贡山县普拉底乡公安检查站,晚上7点半到达贡山县丙中洛镇。这里是号称“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 安排好住宿后,日落前简单拍拍田园风光。 晚餐吃了丽江特色菜腊排骨。 <b>第四天3月13日</b>,从丙中洛镇到察瓦龙乡。这就是著名的滇藏线新通道“丙察察”路线中的前一段。丙中洛境内有3个国家级4A景点:怒江第一湾、千里怒江第一关石门关和丙中洛田园风光。<div> 早上8点出发,经过怒江第一湾、桃花岛扎拉桶、石门关、雾里村(茶马古道)、秋那桶、过滇藏界、花瓣湾、怒江V字湾、空行姆寺、大流沙、晚上7点10分到达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住宿。全天行程90公里。<div> 丙中洛位于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2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壤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全乡国土总面积82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div><div> </div></div> 怒江全长1540公里,自青藏高原穿山越谷而来,在滇藏交界处的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日丹村附近受到大山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大湾,被称为怒江第一湾。这里的江面海拔约1700多米,气势磅礴,风光旖旎,水势缓慢,两岸风景独好。<div> 美丽壮观的怒江第一湾。在阳光反射下,这里的怒江水呈现出翡翠般的颜色,岛上的村子仿佛仙境般的存在。</div><div> 在怒江大峡谷中, 我们还会遇到太多的大拐弯,但能够弯的如此成型而且还方便取景照相的却不多见。怒江第一湾恰恰同时满足了这两点要求,第一是弯的好看弯的圆,给人以美感;第二是弯的紧凑弯的急,好能装在镜头里;而且在弯心还能有些风景,这简直就是锦上添花了。碧蓝的江水回转环绕,拥抱着月牙形的白沙和半岛,岛上绿树黄花,与碧水绝配成天下最美妙的自然奇观。千回百转的怒江,在这里舞动起柔美的长袖,奏响今春大自然最动人的旋律。看你一眼,长途跋涉辛苦尽消;再看一眼,整个怒江之行足亦。 <div> </div><div> </div></div> <br> 丙中洛呈不规则四边形,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嘎娃嘎普雪山5128米,终年积雪。最低海拔为与捧当乡交界处江面1430米。乡政府驻地丙中洛坝子海拔1750米,是怒江峡谷深处难得一见的开阔台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整个坝子被念瓦洛河和格马洛河分割成三大块,怒江从北部的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div> </div> 这里因被怒江环绕,成半岛状,又称"怒江第二湾"。当桃花盛开之时这里会有隆重的“桃花节”,故此得名桃花岛(也叫扎拉桶)。这座吊桥就是通往小村子的唯一通道。我们从这里徒步进村。 丙中洛是一个典型的人神共居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在周围的群山中有十座有名有姓的神山,并且每座神山都有自己的神主。除此之外,每个奇峰怪石,每棵大树,每个菁沟都有自己的神灵。<br> 丙中洛是一个多宗教并存且和谐相处的地方,宗教有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宗教等。 丙中洛的田园风光,宁静而纯朴。 我们全体队员在丙中洛合影。 10点半来到桃花岛——扎拉桶村。扎那桶村隶属于丙中洛乡丙中洛村委会,村里都是怒族,有农户29户,有乡村人口114人。 这个桥是进出村的唯一通道。这也是一座人马吊桥,各种生活、生产物资运输全靠骡马完成。 在桥头正好有一队马帮走过。马蹄声声从身边走过,更加激起了我们要进村的好奇心。 走在小小的吊桥上,看着碧绿的怒江水从脚下缓缓流过。 从踏上人马吊桥起,沿江行走就是“怒江第一湾茶马古道”步道,全长2.87公里。<div> 历史久远、古风浓郁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在云南已基本为现代交通所取代,唯有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今天仍在古道上穿行。这条活着的茶马古道,始于丙中洛,沿峡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那,全长70公里。这条路既是滇藏古驿道,也是今天察瓦龙沟通外界唯一常年通行无阻的道路,该乡物资进出主要依赖此路。沿途途经石门关、那恰洛峡谷等景点,蹄印斑驳,马蹄声声,空谷传响,古意盎然。</div> 村里有人家在盖房子,骡马队往村里面驮水泥。 古老的茶马古道,石板上留下深深的骡马蹄印。勤劳能干的怒族妇女用原始的方式背东西。 桃花岛上当然要有桃花啦!这个季节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村里房前屋后、田边地头、路旁坡下都能看见一棵棵桃树、一片片桃林。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还有黄色的油菜花......整个小山村是一个花的世界。 桃花掩映下的木板房被黄色的油菜花包围着,那么宁静、和谐。 怒族小朋友在自家院子里玩耍。 祖孙俩在自家屋前,一只皮球让孩子玩儿的很开心。 11点50分告别怒族扎那桶村,回头看看吊桥和马蹄印, 清清的怒江水依然川流不息滚滚流淌。祝福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桃花岛。 中午12点来到千里怒江第一关——石门关。怒江石门关其实是一个峡口,两座绝壁直插入江中,如刀劈斧削的坚实大门,窄处仅二十余米,怒江到了这里,江水好像被什么东西给卡住了似的,所以称为石门关。 石门关周边。 中午12点半来到雾里村。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位于丙中洛镇北面、去秋那桶村的途中的怒江对面。村里约有60户人家,有藏、怒和傈僳族,他们非常纯朴,好客。 村里现仍保留着传统的山地农耕文化,种植着无污染、纯天然的青稞、玉米、豌豆等农作物。 村寨临江而居,一端入口保存着一段茶马古道。2019年12月31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桃花点点红,给小山村增加了勃勃生机。 一个美丽的小山谷中坐落了一个美丽脱俗的小山村,这种美丽让所有的人惊叹! 又一个世外桃源! 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赋予了雾里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山水环抱中,绿野阡陌间,人神共居,人畜共生。 村里的房子都是木板房,顺地势用石板架高,大多是平房,有的有二层,房顶铺石板,真正的原生态。 房前屋后桃花点点。 这几座房子是藏族人的家,有藏传佛教的经幡和白塔。 满目皆翠中的恬静美景隐于雾里,美如童话的田园牧歌。 我们穿行在山村小路上。 怒族老人和小女孩。一个满脸皱纹历经沧桑,一个童真笑脸充满希望! 在这家门口看见小姐弟俩。姐姐上学了,可以和我们交流,父母都出去干活了,留下她和弟弟看家。看见我们过来,拿来小凳子,热情地请我们坐坐。问她:可以到家里看看吗?小姐姐点点头说:可以。转身就开门让我们进去了,意外之喜!非常天真可爱、纯朴善良的怒族小朋友。临走前我和崔老师把带的糖给了小弟弟,又拿了一些零钱给了小姐姐,让她买文具好好学习吧。祝福姐弟俩平安快乐成长! 进村的路上放着许多石板,问了过路的人,说是铺路用的,政府出钱请来了施工队,要把原来的土路铺成石板路。雾里村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会越来越好! 村中的小桥——雾里桥。 村里小路上,骡马蹄印伸向前方,耳边似乎能听见马帮铃声悠扬。 出村时步行3公里沿悬崖走上茶马古道。这条路很窄,只能一匹骡马通过。一边是犬牙交错的悬崖,就像张着大嘴的老虎口;一边是滚滚的怒江,川流不息! 走在茶马古道上,才能真正感受到一旦马失蹄、人失足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为保护村子的特色和生态,至今,雾里村仍没有没有公路进出,人和物资的进出通道,还保留了那凿在悬崖峭壁上、现今仍为数不多还在使用的茶马古道。 同伴站在村外公路边,远拍走在悬崖茶马古道中的我们(非常难得和珍贵)。当我看到这张片子时,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茶马古道就像一条窄窄的细缝在悬崖中间穿行,人在其中显得那么渺小!可以想象当年打通这条马帮小道是多么不容易啊! 茶马古道伴着怒江走向远方,在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它寄托了多少人的生活梦想和希望! 沿着怒江渐渐走出雾里村。这两公里多的古道已经让我们走的气喘嘘嘘了。 曾经的老吊桥承载了雾里人的过去,已经破败不堪被废弃了,腐朽了的木板靠着残余绳索的连接在空中随风摇摇欲坠。站在旁边看着都觉得脚下发颤。 穿过这个新吊桥我们就告别雾里村了,这里新吊桥和废弃的老吊桥并存,展示着雾里村的过去和现在。相信雾里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div> (注:雾里爱心小插曲——北京小李的手机进村后不慎丢了,正着急郁闷不知到哪儿找呢,幸好被天津的高老师在进村吊桥边的草地上拍照时发现捡到了,失而复得,小李大喜!)</div> 下午3点来到秋那桶。秋那桶村位于怒江大峡谷的北部,是怒江大峡谷最北端一个村子,也是沿怒江云南界内到西藏的最后一个寨子,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这里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转换地貌地带,地形独特,风光优美,是怒江峡谷中最大最美的峡谷。<div> 在怒江地名中,有“桶”的地方,一般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桶”在怒族语中是“和平、平安”的意思。这里海拔1750米,全村占地面积427.61平方公里。村里有307户,1237人,以怒族,傈僳族为主,还有少部分的藏族和独龙族。几百年来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神,人勤,水秀。这里是整个怒江大峡谷精华中的精华部分,截止2010年底,该村到乡(镇)道路已通路,车辆沿着地势坡道可以直接开进村里。村内环境优美,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众多瀑布,具有明显的怒族民居特色。<div><br></div></div> 这是村里挂的一幅宣传画,怒江州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村里大部分住房是土木结构,少部分是砖木结构。在大片大片浓密的绿色中,一座座高脚木楼轻盈地错落着,木楼屋顶,一层层石板折射着淡灰色的光。 村里有好几家在修建房子。 宁静的田园风光。 秋那桶村以怒族,傈僳族为主,还有少部分的藏族和独龙族。村里劳作的老人,普通话说不好,交流起来有点困难。 左上:怒族老人在洗菜;右下:藏族老人。 与怒江州的许多小村子一样,秋那桶也有一座天主教堂。除了房顶上明显的十字架,其他建筑结构都是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 这个架在村中的线杆说明了秋那桶越来越重要了。 在秋那桶吃完午饭继续向察瓦龙前进。4点40分过滇藏界,由此我们就由云南地界进入了西藏地界,下车打卡拍照。 停车位置有一个山泉瀑布。 为防止猪瘟蔓延,所有过往车辆都要接受喷雾消毒。一路走来多次被消毒,没想到这么偏远的地方都如此严格防疫。 5点20分来到花瓣湾,这是路边的一处景观,怒江在此湾处有白沙淤积,天然形成了像花瓣似的样子,当地人给它起了这个好听的名字——花瓣湾。 江边的风吹乱了头发,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 从花瓣湾前行20分钟来到了怒江V字湾。滚滚怒江在此湾形成了“v”字型的拐弯。 准备过大流沙。6点10分来到一个叫空行姆寺的小寺庙前。小黑和另外两位司机停车说要进去拜一拜,让我们在寺庙周围自由活动。开始我以为是藏族人信仰的习惯行为,后来上车后我问小黑:你们是不是见寺庙就要拜?回答:这个庙他们每次过大流沙之前都要进去烧香拜一拜,再绕着寺庙走三圈,求菩萨保佑他们顺利通过大流沙。原来如此!看来大流沙的威力确实惊人啊。 这个庙游客不让进,我们尊重当地习俗,就在外面拍了几张。 6点半来到大流沙前。在车上,健谈的小黑讲了关于大流沙的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怒江有个巨蟒,经常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卡瓦博格撒下了沙子压住巨蟒,保佑了子民。这沙子就是现在的大流沙。 远远就看到了一片巨大的灰白色砂石瀑布,沙体与周围山体颜色差别很大。这就是传说中美丽却又危险致命的“大流沙”,丙察察线上最为著名的死亡路段。 <div> 大流沙是一段200多米长的飞石区,又称飞沙坡、滚石坡、石瀑。山体岩壁裸露,一堵巨大的滚石流,犹如瀑布一泻而下,直插江底,惊险路段不过200米长,却是让无数人“谈之色变”,一旦有风,飞石不断从70度斜坡滚落怒江,一阵风过,大小飞石从天而降。每天下午的5点至晚上的7点,是这里风沙最大的时候。据说曾有不少车在这里被砸烂,还有的被滚石流推进了怒江,人车全无踪影。</div> 车辆依次快速通过大流沙路段,车轮卷起的白色灰土让我们的心一直提着,全队安全通过后才放下心来。不做任何停留继续行驶,前方小镇便是察瓦龙。<div> 通过大流沙,便进入干热河谷地带,距察瓦龙还有20公里。</div> <b>第五天3月14日</b>,从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出发,经过碧土乡到左贡县,走G214到芒康县的如美镇。全天290公里。<div> 这是藏区风格的房子,小学校建设的非常好。</div> 今天从怒江走到了澜沧江。经过东达山、觉巴山。中午1点半到碧土村吃午饭。<div> (因察隅县修路,外面的车辆禁止进入,所以这趟丙察察没走成,只能走丙察左。非常遗憾!)</div> 翻越海拔3882米的碧罗雪山孔雀山垭口, 在孔雀山垭口停车拍照。 远眺碧罗雪山。 峡谷中的村子。 在峡谷,在草原,在高山,只要有藏族村子,就一定有大小不一的寺庙。 峡谷中建村子,怒江边开田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生不息! 三个司机在路边休息,蹲在悬崖边聊天,我在旁边看得两腿发颤,而他们却若无其事,果然是老江湖了! 简易的盘山道弯弯曲曲,由土路到硬化路面,现在汽车可以进出,让山里的村民走出大山看见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坐在公路边远望莽莽大山。 <p> 沿江而建的片片梯田上,生长着绿油油的作物。</p> <p> 山中一块块绿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希望。</p> <p> 进入藏区,地上还有积雪。</p> 进藏的道路还是崎岖不平。 司机去加油,我们在此等候。 晚上7点经过东达山。东达山是川藏南线上海拔第二高度的垭口,位于西藏左贡县境内,垭口海拔标高5008米,夏季草坪青绿,牦牛成群,风光极为美丽。 "生命禁区"——东达山,山的一边是奔腾的澜沧江,山的另一边是左贡。 晚上8点10分经过觉巴山路标。8点40分到达芒康县如美镇住宿,这里海拔2600米。 <p><b> 第六天3月15日</b>,早上7点50分从芒康县如美镇出发,经过G318国道3420公里碑、查巴村、拉乌山口、江拉村、进入G214芒康段、经过毛尼村、红拉山观景台、拉久西村、路边桃花藏寨、觉龙村(西藏唯一的信天主教的村子)、加加面馆、千年古盐田及博物馆、经过芒康界进滇、过甲卡村、楚巴村、德钦县佛山乡检查站、梅里观景台、飞来寺。住宿梅里,全天行程260公里。</p><p> 9点到拉乌山口。拉乌山是川藏公路318国道西藏芒康境内的一个平缓的山口,在这个山顶有一个比较壮观的经幡阵,这是目前看到以来较大的,整整占了一个山头。拉乌山口海拔4338米,站在垭口上如果有天眼的话就可俯看金沙江和澜沧江了。</p> 站在山口遥看盘旋的公路上,来往车辆像玩具车一样。 <p> 过江拉村。</p> 9点半过芒康县政府。 <p> 一路上小黑用手台与后面两个司机沟通,当然我们像听天书一样,完全不知所云!</p> <p> 这里是滇金丝猴保护区。</p> 10点40分经过毛尼村。 11点半到达红拉山。红拉山海拔4448米,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名贵的云南珍稀野生动物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也是国家的重要植被资源的宝库,其最著名的当属红豆杉。 <p> 站在这里基本感觉不到高反,可能跟心情有关吧,只顾着兴奋了。</p> 站在观景台上山风很大,很冷。看远处茫茫雪山连绵不断,很美! <p> 在观景台上看见了一个藏族妇女,听不懂普通话无法交流,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微笑着看着我。</p> 远处的公路在雪山之间盘旋向前。 过盐井隧道。 12点经过拉久西村。 12点17分路过桃花藏寨。3月中旬正是藏区桃花盛开的季节,远远看去,层层梯田中间点缀着棵棵桃树,粉红色的桃花和绿色的梯田相映成趣,真正的田园风光! <p> 桃花藏寨给苍凉的大山峡谷间增添了妩媚和生机。</p> 12点半来到盐井加加面吃午餐,这是我第二次吃加加面了。这个店上因为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点名气。一进门就被欢快的藏族音乐和姑娘们伴着音乐有节奏的招呼声所吸引。 加加面是滇藏地区的特色小吃。煮好的面分装在小碗里,每个小碗也就一口,由服务员端过来分次加给客人,吃完一口加一点,一口一碗,和着肉末烧的汤,配上几种小菜,极鲜美,热情的服务员一会儿就端上一大盘子小碗面过来,看到谁的碗空了就主动加面,直到吃饱为止。桌上的小石头是用来计数的,每吃一碗就在自己面前放一个小石头,吃饱了数一数小石头的数量就知道自己吃了几碗面。这家店最高纪录是142碗,如果谁能打破纪录就可以免单白吃。 澜沧江在滇藏交界处的深谷有个拐弯,这里有我国唯一完整保持原始手工制盐技艺的晒盐场——加达千年红盐田。历史上,这里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也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在茶马古道上,盐田是唯一现存的原始晒盐人文景观。芒康的古老制盐术,堪称盐业史上的活化石,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div> 一条澜沧江,相同的水,出的盐却不一样,西岸藏族加达村生产红盐;东岸纳西族上下盐井村生产白盐。 </div> 这就是加达村——澜沧江西岸的藏族村子。 盐田周边的房子还比较结实、漂亮。 澜沧江两岸的盐井层层叠叠,非常壮观。东岸是纳西族上下盐井村,西岸是藏族加达村,盐井的盐来源于澜沧江的水。用的相同的水,出的盐却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两岸的土质不同,西岸地势较为低缓,铺盐田用的是当地的红黏土垫底,而东岸用白沙土垫底,不同的土质就造就出了不同的盐。 或方或圆的盐田里,卤水映衬着天际,仿佛一块块清亮的镜子;雪白的盐花被巧手的藏族盐民们铺成好看的图案,在红土的映衬下美丽如画。 一年中,晒盐的黄金季节只有3月至5月,不但阳光充足,掠过河谷的风也给力,不仅出盐快,品质也是最好的。在这个桃花盛开的季节晒好的盐呈粉红色,又叫“桃花盐”,在藏区很受欢迎。我们到时正赶上村民在收盐。他们把上面一层比较白的盐小心收起,可以做饭吃;最下面贴着盐池底的盐,颜色偏红且杂质多一些,可以用来泡脚。 盐田是当地藏民自己搭建的,他们就地取材,在陡峭的江岸峭壁上,将粗大的原木搭建成支撑的骨架,横铺一层木板为盐台,再垫上一层红黏土和细沙,夯实压平就可以晒盐了。这种崖壁、木制盐台和支撑木三位一体的结构非常结实。 <p> 盐田支架底下又是一个新奇的世界。盐井错落有致排列着,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卤水向上可以蒸发成盐,向下可以渗到下面,日久天长形成了像钟乳石一样的“盐挂”,当地人用矿泉水瓶子把它收集起来。盐挂质地纯净杂质少,是盐井村上好的产品。</p><p> 支撑盐架的木桩看似老朽的快要倒塌似的,其实不用担心,它们长期受到盐卤的浸润,内部木制非常坚硬且不易生虫腐烂。</p> 漂亮能干的藏族妇女在收盐。把晒好的盐小心地装在背篓里,这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p> 加达村子里生产的各种形状的盐巴,游人来参观就顺便推销一下。</p> <p> 在江东岸是纳西族的上下盐井村,盐台搭建方法差不多,只是那里用白沙铺底,所以产白盐,但看起来不如藏族村子兴旺,好多晒盐的架子都废弃了。</p> <p> 拍完盐田,趁时间还早就到村里转转,在一家低矮的门前,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跟她打招呼,她只是笑笑,摆手表示听不懂普通话,正要离开时赶巧它孙子出来了,问他:村里面还有没有古老的东西可以看看?回答:我家就有一个小的盐帮博物馆。再问:我们可以去看看吗?回答:当然可以!哇塞,得来全不费工夫!赶紧谢过后跟着他进到家里。 </p><p> </p> <p> 小伙子叫格松江错,这栋老房子是他家的祖宅,从最初修建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古宅已有六代人居住过,目前是第五代(他的父亲)旦增成来及其子女们。旦增成来继承了许多民俗传统手艺,是远近闻名的传统手艺文化继承者。特别是卤水桶制作技艺。该技艺流传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父亲旦增是他家第五代传人,从小就在家中耳濡目染祖父和父亲制作卤水桶。在加达村每当要晒盐时,人就要下到几米甚至十几米深的洞底,用卤水桶将卤水背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分逐渐蒸发,剩下的就是盐粒,晒干后就可以进行交易。所以卤水桶对盐民和制盐业都非常重要。</p> <p> 这栋房子为盐井民居,一层石木结构,除屋墙外均为木制结构,占地约20平方米。当我进到古老的木板房里,感觉房屋低矮、黑暗,点着油灯照亮,站了几秒钟眼睛才适应,慢慢能大致看清了屋里的东西。屋内摆放了一些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的用具,都是盐民世代相传的生活和制盐用品,均完全还原了当年的位置。这仅有的20平方米的房屋就是当年盐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站在这里就像与历史对话。</p> <p> 我们一行人穿梭在盐田中。</p> <p> 离开古盐田继续向南。路边上看见峡谷中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从谷底通向台地上的村子。</p> 下午4点过芒康界向南进滇。 由西藏经G214进入云南 ,就会经过西藏东南部的芒康县。芒康——藏语为“妙善地域”。这里离德钦县不远了,司机小黑的心情开始青松愉悦起来,因为梅里雪山脚下的藏族西当村就是小黑的家。他开车带我们走了一段藏族人大转山走的所谓大路,在我们看来跟本不是车走的路,基本是山里林间小路,忽高忽低,蜿蜒曲折。他说这是小时候每年跟着奶奶转山走过的,虽然绕的圈子大,但比小路好走很多。我们担心能走通吗?小黑信心满满地说:回家的路都在心里,闭着眼睛都走不错的。这种路只有当地人才敢走,才知道怎么走。晚上6点半到梅里之眼酒店安顿好我们后,小黑就回家看看妈妈去了。 <b>第七天3月16日</b>,今天是行程的最后一天,早上小黑从家里回来接上我们,从梅里出发沿金沙江前行,经过白马雪山、金沙江大拐弯,中午在达瓦藏家吃午饭,下午走虎跳峡、纳帕海。6点半到丽江,团队解散,大家互相道别各自返家。全天行程350公里。 早晨8点半路边拍梅里雪山,大雾,什么也看不见。这也正是梅里雪山的魅力所在。好在2018年走川藏线时我拍到过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所以也不遗憾了。像珠穆朗玛、南迦巴瓦、贡嘎雪山、长白天池......一样的,要想看到真容都是要看运气(要么耐心等待,要么无功而返。我的运气不错,都看到过了)。<div> 梅里雪山地处滇、川、藏三省结合部,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是国家AAAA级景区。梅里雪山是雍仲苯教圣地,雍仲苯教有四大神山之说,主要有阿里的岗底斯山、林芝的本日神山,昌都的孜珠山、德钦的梅里雪山(我去过三个了,争取有机会去一趟阿里)。梅里雪山是一座神山,和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div> 这是我2018年10月走G317、G318川藏环线时拍到的梅里日出——“日照金山”,在酒店楼顶冻了2个小时,终于等到了云开雾散,卡瓦格博露出来了,金顶耀眼,非常幸运!<div> “梅里”一词为徳钦藏语mainri”汉译,意思是“药山”,因盛产各种名贵药材而得名。梅里雪山在藏区称“卡瓦格博雪山”,当地的藏族人民为它命名,赋予它神性,又与它世世代代保持着血肉联系。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西边约20公里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澜沧江和怒江分东西两侧从雪山脚下流过。顺河谷而上的暖湿空气与冷空气相遇,常使这里气候变幻莫测。它又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庞大雪山群体,北段称梅里雪山,中段称太子雪山,南段称碧罗雪山,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3座,被称为“太子十三峰”。</div><div> 太子雪山主峰卡瓦格博,藏语“白色雪山”之意,俗称“雪山之神”,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至今仍是人类未能征服的“处女峰”,也是唯一一座因宗教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传说卡瓦格博原是九头十八臂的凶恶煞神,后被莲花生大师教化,受居士戒,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领乃制敌宝珠雄师大王格萨尔麾下一员神将,从此统领边地,福荫雪域。卡瓦格博神像常常被供奉在神坛之上,他身骑白马,手持长剑,威风凛凛,俨然一位保护神。1902年至今,人类十多次攀登卡瓦格博峰,都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在卡瓦格博登山时遇到山难,长眠于此,令人震惊!也更让人领会到藏族同胞对人与自然关系更为真诚和深刻的理解:人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方能与自然和谐相处。</div><div> 卡格博峰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每年的秋末冬初,成百上千藏民牵羊扶拐,口念佛经,绕山焚香,朝拜(转经)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藏族人在不同的属相年都要朝拜一座特定的神山,梅里雪山属羊,若逢藏历羊年,就特地要转山朝拜梅里雪山。2003年时值“羊年”,更是藏历年中60年一轮回的“水羊年”,“梅里雪山转山朝拜”自然就是这一年中整个藏族地区最重要的事情,转经者更是增至百十倍。2003年前来梅里雪山朝圣者的人数达到了十万余人。藏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在羊年转一圈梅里雪山等于在平时转13圈,水羊年的一圈则抵得上平时的60圈。很多人都转2到3圈,一圈为自己,其它几圈为家人或朋友,也有人花钱请当地藏民代替不能来的亲人转山。<br></div> 沿G214行走, 经过了3号隧道、白马雪山、巴拉格宗、追达1号大桥,10点50分来到著名的金沙江大拐弯,这是我第二次来了。 <p> 金沙江大拐湾也叫做月亮湾,位于云南德钦县奔子栏镇和四川得荣县子庚乡交界处。由北向南纵贯全境的定曲河,在先后接纳了玛伊河和硕曲河之后,携三江之水投入了金沙江的怀抱,在江水汇合处,形成“三壁夹两江”的奇景。</p><p> 穿山越谷而来的金沙江,由此水势更加浩荡,峡谷逐渐开阔,在即将冲出这川滇要塞之时,它似乎想先舒缓一下长途奔波的疲劳,于是放慢脚步,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峰潇洒地画了一个“Ω”字形的大拐弯。孰料这不经意的即兴之作,竟成就了一处奇观。</p> 又一次面对那么壮观的、那么优美的金沙江大拐弯,内心仍然抑制不住的激动。碧绿的金沙江水带着上游过来的雄风在此稍作休息,积蓄力量,继续向南、向东,向长江、向东海奔腾而去。 离开大拐弯,沿金沙江到奔子栏。中午在达瓦藏家吃午餐。 <p> 午餐后经过肯古隧道、肯古1——4号桥,中午1点15分来到纳帕海景区。</p><p> 纳帕海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城城西北部,建立于1984年。这里是中甸县最大的草原,也是最富于高原特色的风景区之一。总面积31.25平方公里,海拔3266米,湖泊积水面积660平方公里。属湿地生态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季节性湖泊、沼泽草甸。这里由于藏民的悉心爱护,每当秋季来临,许多飞禽便光顾这里,是黑颈鹤等多种候鸟越冬栖息地。</p> <p> 纳帕海是季节性天然湖泊。由一系列淡水池塘、沼泽组成,由周围山里的8条小河供水。湖水从西北隅溶洞汇入地下河,再经溶洞流往尼西乡汤姆堆排出,注入金沙江。</p> <p> 纳帕海依拉草原自然保护区位于该县城西北部,距建塘城区8公里,属于亚热山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地势平坦,三面环山。</p> <p> 那曲河、奶子河等十余条河弯弯曲曲,流经草源注入纳帕海。夏末秋初大量积水,形成大面积湖面,到冬春季节,湖面缩小,荡漾的湖水就变成大片的沼泽草甸,那便是美丽的依拉草原,成为云南最大的春季牧场。 </p> 下午2点到香格里拉。因为要送团友赶火车,所以没有进去,只在外面拍了外景。 <p> 远处雪山若隐若现,民居错落有致。</p> 沿金沙江继续行进,下午3点半来到虎跳峡。虎跳峡位于云南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距香格里拉市96公里,距丽江市80公里。虎跳峡以"险"名扬天下,是中国最深的峡谷之一。虎跳峡有香格里拉段和丽江段之分,香格里拉虎跳峡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div><br></div> 虎跳峡峡口海拔1800米,南岸的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临峡一侧山体陡峭,几乎是绝壁,无路可寻;北岸的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临峡一侧山坡稍缓,这一侧有一条简易的碎石公路,贯通全峡,公路上方还有一条步行小路。 虎跳峡是万里长江第一大峡谷,横穿与哈巴和玉龙雪山之间。这条峡谷在金沙江上游,全长17公里,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迥道路25公里,东面为玉龙雪山,西面为香格里拉市的哈巴雪山,峡谷垂直高差3900多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div> 上虎跳是峡谷中最窄的一段,靠近迪庆州的桥头镇,离公路边的虎跳峡镇9公里。其江心雄踞一块巨石,横卧中流,如一道跌瀑高坎陡立眼前,把激流一分为二,惊涛震天。传说曾有一猛虎借江心这块巨石,从玉龙雪山一侧,一跃而跳到哈巴雪山,故此石取名虎跳石。下虎跳靠近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大具乡,有纵深1公里的巨大深壑,这里接近虎跳峡的出口处,是欣赏虎跳峡最好的地方。</div> 发源自青海格拉丹东雪山的金沙江,迢迢千里奔波到此,突遇玉龙、哈巴两座雪山的阻挡,原本平静祥和的江水顿时变得怒不可遏,江流最窄处,仅约30余米,相传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抬脚,便可腾空越过,故称虎跳峡。峡内礁石林立,有险滩18处,高达10来米的跌坎7处,瀑布10条。<div> (注: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长江三峡、怒江大峡谷、澜沧江梅里大峡谷、太鲁阁大峡谷、黄河晋陕大峡谷、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太行山大峡谷、天山库车大峡谷。我去过6个,还有4个期待未来有机会能去看看。)<br></div> 下午5点来到金沙江畔的三股水景区拍照。 <p> 三股水其实是位于金沙江畔的一个村庄,在这里可以欣赏优美的山水、峡谷和田园风光。长江第一湾也在这里(因为要送队友赶火车,没有去成)。这里曾经是滇西北进藏茶马古道上的必经之地。</p><p> 离开三股水,6点半赶到丽江车站散团,跟洪君老师打车到机场,连夜返京,至此旅行圆满结束。</p> <p> 后记: 怒江,记忆中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也是我心中向往已久的地方。怒江大峡谷,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一部分;有着山势高耸、陡峻险要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短暂的7天时间,1700公里行程,我们经过了大江大河、雪山村庄,看到了民族风情、田园风光,感受到了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茶马古道,行程内容之丰富让我开了眼界,令我印象深刻!祖国的山河有太多需要并值得我们去了解的地方,又满足了我的一个旅行心愿!当然,也还留有很多遗憾,比如:丙察察没有走完整,神秘的独龙江大峡谷和独龙族最后的纹面女、丙中洛村里、德钦茨中教堂、香格里拉景区、独克宗和蓝月谷、白水台、拉市海、长江第一湾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走到、看到。这些也是我下次再来云南的动力吧。再见,美丽的怒江大峡谷!</p><p> (注:由于照片量大,篇幅所限,本篇以拼图形式展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