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亲人,怀念父母养育恩。

胡晓华

<h3>  又是一年清明时,千里回乡祭祖宗,鲜花美酒表孝心,难忘父母养育恩。</h3><h3> 清明节将至!节日本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字眼,然而清明节是个例外,我不想过这个节日,我不想只能通过这样的节日,祭拜天堂的父母。我想回到从前,清明与我无关!我想还能亲眼看到爸妈的身影,还能亲手抚摸爸妈的脸庞,还能亲耳听到爸妈的声音,还能亲手搀扶着爸妈的手臂!</h3> <h3>  爸爸妈妈的这张合照是我用拼图编辑制作的,因为妈妈是一九八九年阴历七月初七去世,享年六十岁。爸爸是二零零六年阴历七月二十五去世,享年八十一岁。母亲离开我们三十一年了,父亲离开我们十四年。(上图是二老离世前拍的照片)</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爸爸妈妈您俩"过的还好吗"? 时间过得真快,又一年的清明节将要来临,每当清明临近,我都会想起远在天国的您二老,想起您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姐妹弟6人抚养成人,对我来说,你们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人,是把爱全部给予我们的人。想起您们起早贪黑的为我们整日操劳……,想起您们曾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h3><h3> 女儿早有个想法,是把爸爸妈妈一生的经历以及您们离开后女儿对二老的怀念以文字的方式书写出来,一直以来都没有一篇单独抒写二老的文字。虽然在日记和其它文章里零星地提到过父母,字里行间充满着感恩、充满着爱和思念,可是和我心中日益挚烈的感情相比,总觉得难以如愿。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深情回顾父母那平凡、伟大而无私的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会在心中为您们祈祷,祝愿您们在天堂一起好好的幸福生活着,女儿会想念您们的,永远爱您们!<br></h3><h3>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父亲—— &nbsp;</h3><h3> 我的父亲生于一九二六年,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如果父亲还健在,今年是94岁了。我的爷爷是一名教书先生(现在的说法是一名老师),爸爸兄弟姐妹共8个,他排行老四,我小时候听奶奶讲爸爸很聪明,特别爱学习,而且写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对爷爷没有记忆,只记得奶奶是个很能干非常爱干净的老太太,还有点文化。父亲生于乱世,战火不断、山河破碎,家国不宁,生计艰难,为了生存,爷爷奶奶只好让大姑带着年少的父亲外出谋生。姐弟几经波折来到北平,开始了他的人生征程。由于父亲努力勤奋,赢的了东家的好评和重用,不知不觉在北平打拼了十年整,事业稍成,幸逢知遇,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母亲,结为夫妻,不久我的大姐在京城诞生,当时北京刚刚和平解放,奶奶天天催父回晋,那时我的二姐也出生,父亲只好带着妈妈和大姐、二姐回乡待亲。苍桑突变,父的一生坎坷,回晋后陆续生下了我和妹妹及两个弟弟,总共六个儿女。 &nbsp;</h3><h3> 父亲在我心中是刻骨铭心的,形象是无比高大的,父亲是个干练果断、办事认真、诚信为本,对事业和家庭非常负责的人,心肠特别好,对孩子管教特别严格,有文化、素养高,对母亲和孩子们特别的好。</h3><h3> 姑夫对父亲评价:</h3><h3> 建国之初,投身革命。干练果断,屡负重任。功绩显赫,同事称颂。光阴荏苒,世道险难。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荆棘挡道,坎坷丛生。沉沦漂泊,亊不遂心。岁月蹉跎,渐近黄昏,忘怀得失,澹泊人生。君之为人,仁厚诚信。古道热肠,乐于助人。扶弱济困,竭尽所能。往馨行懿,传承后人。良节高风,令人赞诵。 对子女教育严格—— 家里的六个孩子对父亲的感情都是带着敬仰的惧怕,家里的规矩特别多,例如:客人来了要有老有少的打招呼;有客人吃饭时小孩子不准上饭桌;大人说话时小孩不准插话、不准顶嘴,父亲教训两个弟弟的时候也真是动用武力的。大姐十四岁就到内蒙生产建设兵团插队了,二姐比较听话,我和妹妹比较调皮,有时也免不了父亲的小教训,犯了错误我们就求妈妈不要向爸爸告状。父亲也有他柔软的地方,每到过节过年的时候,会给我们做好多好吃的,孩子们都企盼节日到来,能吃好饭。老人家心肠特别好,记得一九七零年干部插队下放到农村,我家也下放到农村,村里有的老乡家温饱问题也很难解决,父亲就会把我家粮食分给老乡。我想也是基于父亲严厉的教育,我们六个孩子至今都是规规矩矩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从来没做过出格的事情。现今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沿用了父亲的教育思想,好家风、好家规的老传统都传给了我们的孩子,目前下一代也依然规规矩矩的长大成人。 有文化素养高—— 父亲小时读了几年书,因为父亲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庭,我爷爷对他要求高,学习背书写字必须做好,有时毛笔字写不好,也会被先生用尺子打手的,当时那个战争年代有时读书也不能稳定,父亲就在家自学成才,在那个年代里还算是有文化的人了,至今家里还有一个父亲专用的书柜。父亲爱看书报,参考消息、红旗杂志、电视新闻及国家大事都不能误。父亲写的一手好字,毛笔字更是了得,那些年每到过年的时候,单位的、邻居家的春联、福字大多出自父亲之手,我的任务是帮父亲按住对联的顶端,看着父亲潇洒地挥臂写字,周围通常是围着一群大人和小孩看父亲写字,那时的我心里无比的自豪。记得我刚结婚,我家的洗衣机、电视机套子上的字,都是爸爸写好字我绣上去的,别人都夸写的字非常漂亮。父亲素养特别高,要求我们干什么都一丝不苟,常和我们說做个好人,踏实做事,不能放松学习,要好好工作,对的起党和国家,所以我们一直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前行的。 &nbsp;</h3><h3> 对爱情的真诚一一 &nbsp;</h3><h3> 父亲虽然对孩子很严厉但对母亲很好,父亲年长母亲四岁,在父亲六十四岁时天降灾难,母亲永远离开了他,为爱情的真诚,父亲在母亲离开他十七年守情不移。在他去世后,姑夫写了他对母亲情深的评价:向晩丧偶,孑然伤痛。缅忙亡妻,伉丽情深。守情不移,历时二八。索然鳏居,孤独余生。</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母亲一一 &nbsp;</h3><h3> 我的母亲出生于一九三零年,北京市一个普通的旗人之家,如现在健在的话应是90岁了。妈妈是满族人,而且是八大旗里的正黄旗,姥姥和姥爷我没见过,小时候听妈妈讲过,她们姐妹兄弟五人,妈妈排行老二,抗日战争暴发,家国不宁,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姥爷当时是我党地下工作者,因工作需要组织上安排他转移到上海工作,当时日本人控制了交通,到上海是要通行证,没有通行证不能走,因条件所限姥爷姥姥只好带着大姨小姨和小舅到了上海,把妈妈和大舅留在北京,当时母亲九岁,大舅七岁。从此母亲跟着二姥爷(妈妈的叔叔)一起生活。没想到妈妈和姥姥、姥爷的这一别,时间跨越40多年后才重逢相见……。 </h3><h3> 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毕业于北京女子中学,非常喜欢读书学习。在二姥爷家生活她一边读书,一边帮助二姥姥做家务和针线活,还要帮助看管孩子。满族人礼节规矩很多,每天起早贪黑,马不停蹄的劳作,练就了妈妈的坚强意志,什么困难都能战胜。不知不觉母亲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人介绍认识我的父亲,结婚生子,后随父亲回到山西。</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高贵品质一一 我的母亲一生平凡而伟大。从北京随父回到山西进入胡家,从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需要适应,可妈妈进入角色非常快,母亲特殊的身世、坚韧的意志,贵重的人品、勤劳的品质,善良的心里、知书又达理,聪明又贤惠。受到胡家老少的爱戴。奶奶视她为亲闺女,叔姑们称她为亲姐妹,晚辈们称她为好妈妈,邻里街坊夸她贤妻良母,赞赏有嘉、有口皆碑。妈妈您是我心中最美的妈妈!您是我前行路上指明的灯塔和最敬佩人,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h3><h3> 贤惠善良、勤俭持家一一    &nbsp;</h3><h3> 母亲一生勤劳,善良,从我懂事就知道母亲对奶奶和爸爸及亲戚们很好,常记得当时国家粮食还是限量供应,细粮按比例分配,妈妈总是把白面留给奶奶和爸爸及来访的客人吃。自己总是最后一个吃剩菜剩饭的人。困难时期,大家都在集体食堂吃饭,她常把分给她的一份饭,留给我和妹妹吃,说我们正在长身体需要,自己却吃树叶,她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全家的老少,把最好的都留给别人,自己却默默无闻的奉献。但生活路途艰辛坎坷,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她特别刚强,她通情达理,从不与人计较小事,母亲一生俭朴,没有什么物质财富,但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还经常把省吃俭用节省的钱物救济别人~是我的楷模!妈妈是我最敬尊的人,也是我最爱的人,她不但给予我生命,还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她把她所有的爱给予了她最爱的孩子和家庭。默默无闻,无私地奉献,不求索取。~这就是我平凡的母亲! &nbsp;</h3><h3> 知书达理一一 </h3><h3>&nbsp; 妈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文化的人,每天为了我们的家忙前跑后,到了夜晚才见她拿着一本书在灯下读书或者写作,我们家有好多医学书籍,我知道她特别喜欢医学,而且还懂许多医学知识,记得邻居家孩子胳膊脱臼,妈妈不收分文帮助孩子把病看好,有时还会给邻居们看病打针,一家、二家……就这样。人家过意不去会给送些礼物,她总会挽言拒绝。无偿奉献着爱心。本来妈妈有一份较好的工作,在大弟出生不久,奶奶有病需要照顾,她无私的把自己喜爱的工作辞了,回家照顾全家老小,相夫教子,孝敬老人,知书达理。对子女严格要求,言传身教,给我们姐妹弟六人做了很好表率。我们一直都是按妈妈的言传身教,走过了人生的每个路口。知道如何经营自己的家,与人和善,孝顺老人。时时处处向母亲学习。现在我们各个家庭都很幸福,我们都已儿孙满堂,孩子们都很好。 &nbsp;</h3><h3> 思念妈妈一一 &nbsp;</h3><h3> 母亲的一生,是最平凡女子的一生。生命之消逝,但对她的儿女们来说,却是一生的记忆,不会忘记,母亲过世时,生前好友街房邻居,好多人都出来送母亲最后一程。都为母亲的过世痛心和惋惜。母亲仅60岁就离开了我们,她的一生短暂。但她活的磊落,她饱经风霜,历尽艰辛。她为她的六个儿女付出了做母亲的全部的爱。却带着对丈夫的牵挂,对儿女的不舍,就这样无奈的离去……她的儿女们,还没有来得急感恩,孝敬,母亲点滴,这让我们抱憾终身。亲爱的母亲我愿来世还做您的女儿,再续母女情缘。没有需求,愿孝敬您一生!</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上图)是北京刚解放时,妈妈爸爸在北京拍的结婚照,郎才女貌啊!</h3> <h3>  (上图)是一九六二年,我们家在太原丁章照像馆拍的第一张全家福,父母和大姐、二姐、我、妹妹还有大弟,当时小弟还没出生。</h3> <h3>  (上图)是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我们姐弟五人,二姐、我和妹妹、还有两个弟弟在太原东升照像馆拍的合影,当时大姐已到内蒙生产建设兵团插队了。</h3> <h3>  (上图)是父母和小姨、小姨夫及两个妹妹在上海的合影。在七十年代中期,父母去上海探望姥姥和姥爷,这也是妈妈一九三八年在北京和父母分别后四十年来的第一次相见,当时姥爷姥姥不方便出门拍照。因此没有二位。</h3> <h3>  (上图)一九七一年七月,干部下放农村插队落户,我家也是下放插队对象,临走之前,居委会和妈妈一起工作的阿姨在太原红旗照像馆欢送母亲走时合影留念。前排右数第一位是妈妈。</h3> <h3>  (上图)是一九八零年十一月三十日,两个弟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光荣应征入伍,临走之前,我们在吕梁照像馆拍的全家福。</h3> <h3>  (上图)是一九八零年,两个弟弟光荣应征入伍临走时,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在吕梁照相馆拍的合影留念。</h3> <h3>  (上图)是父亲出生时的小院,街道也是他儿时常走的路。老人家为党和国家工作奋斗了一生。为儿女们幸福安康,付出了多少辛劳的心血和汗水,在外漂泊了整整一辈子,最后落叶归根,父亲在他人生终点时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爸爸您累了,也该好好休息啦……。</h3> <h3>  (上图)是二零零六年,父亲去世时,五姑夫为爸爸写的"祭文",对父亲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h3> <h3>  爸爸、妈妈!我想念您们!曾经的岁月因为有您二老,是那般的美好!而今,您俩驾鹤远去,妈妈离我们已三十一个年头,爸爸离我们已十四个年头,所有的一切怅然化作了梦中温馨的回忆。镌刻在我心中的是您二老慈爱的音容和亲切的叮咛,还有那挥之不去、驱之不散的思念!<br></h3> <h3>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几次落泪,失去父母是每个人心里最大的伤痛,父母亲离开我们这么多年,经常幻想着如果二老还在,我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为他们做,后悔父母活着的时候我做的不够好,如果有来生,我一定会更好的做父母的女儿!<br></h3> <h3>  如今自己也到了花甲之年,慢慢滋生了被人照顾的欲望,每每这个念头出现时,脑海里就闪现出父母年老时的情景……。<br></h3> <h3>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母的确很辛苦。父亲承载着如山般的责任,母亲滿载着海洋的博爱,把世界上所有的爱都全部给了儿女,他们像一根根蜡烛一样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儿女。<br></h3> <h3>  每年这个节日都会更加想念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是我人生旅途的航标。他们的为人处事,他们的思想、理念,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每当生活遇到困难父母都会浮现,想起他们怎样度过的艰难,我就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br></h3> <h3>  感恩父母,因为有父母才有我,才使我有机会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会人生的冷暖,才能享受美好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我爸妈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我得好好感恩我亲爱的爸爸妈妈!<br></h3> <h3></h3><h3>  灵魂无界,父母永生。 <br></h3><h3></h3> <h3>  上帝啊!请保佑我的爸爸妈妈在天堂的日子里快乐每一天!!!<br></h3> <h3>  最美好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最悲伤的泪水也无法减轻对父母的怀念。深藏在心中的永远是那么一句话:爸爸妈妈您们是我这一生最亲的人。</h3><h3> 美篇背景音乐我选用了一首《最亲的人》,我想二老一定能听到。祈祷爸爸妈妈在天堂一切安好!这是女儿的心愿。<br></h3><h3> 女儿:胡晓华</h3><h3> 二零一九年三月三十一日清明节前書于北京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