痌瘝在抱话先驱

一轮明月

<h3>老专家风采之五</h3><h3> ———乐文照在公济</h3><h3> 前言:谨以此文纪念已故西医界泰斗乐文照逝世四十周年</h3><h3> 乐文照(1896-1979),成名很早,声名远扬,若上苍多给他十年,院士桂冠非他莫属。今年是乐文照逝世四十周年。回想乐文照在的时候,就是一座丰碑、一座喜马拉雅,被人望其项背,尤其他和任廷桂,一内一外,一文一武,两座高峰、天造地设,堪称医界双子星。</h3><h3><br></h3> <h3>  风华正茂时的乐文照。</h3><h3> 他是我国西医界泰斗、著名的内科专家,1921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中国第一所国立医科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创建人之一,历任上海医学院院长、红十字会医院院长,1958-1983年上海市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1956年的上海市劳动模范。</h3><h3> 我手头有一份乐文照的自传,那泛黄的纸张,是历史的沉淀,但字迹铿锵,力透纸背,叙事层层深入,娓娓道来,我读着读着,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一百年。</h3><h3> 乐文照191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法医学,获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受聘于北京协和医院。</h3><h3> 1923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任生化学、组织细胞学副教授。</h3><h3> 1937年,任上海医学院代理院长兼内科主任。</h3><h3> 1945年,任上海中美医院内科主任。</h3><h3> 精通内科学,在心血管、消化、内分泌代谢、肾脏病学方面造诣较深。</h3><h3> </h3> <h3>在老上海,医师是中产阶级身份的象征,乐文照年纪轻轻已进入汽车阶层。</h3> <h3>照片中,中间一张处方是乐文照开业时,所用个人名字抬头的处方,能保存至今确实不容易。</h3> <h3>乐文照于1944年购买的丙康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1000股,计国币壹万圆整。</h3> <h3>乐文照夫妇与长女嘉铭在进贤路210号寓所花园内。 &nbsp;</h3><h3> 1949年9月初的一个下午,一辆疾驰的小汽车在南京西路乐宅门前停了下来,这是海上名医乐文照的寓所,车上下来的是一位市军管会卫生处的一位处长张曦明,前来造访乐文照。</h3><h3> 张处长此行前来聘请乐文照担任公济医院副院长和内科主任。</h3><h3> 乐文照推辞了副院长的聘请,接受了内科主任的聘邀。</h3><h3> 接受的原因有二:一、乐文照历来勤于治学,重视教育培养工作,他从事医学教育工作有20余年,抗战胜利后被迫停止,此后四年中,心里总觉缺憾;二、单纯开业于个人技术没有进步,非得到大医院多接触些病例,增长经验,如此与技术上方不至于落后。于是国内一流专家乐文照花落我院。</h3><h3> </h3> <h3>这是位于陕西南路口的进贤路210号乐文照寓所的大门。名医从这里走出。</h3><h3> 乐文照的到来,给公济医院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h3><h3> 是年,乐文照已53岁了,从医大半生,若按退休年龄算他已经进入倒计时了。但恰恰是这个年龄段,可以形容是一年中的深秋季节,是红枫满天,秋意醉美之时。他业务上炉火纯青,是医院提升的有力保证,于是乐文照在公济(六十年代后称市一医院)工作了整整三十年,超过他以往工作过的任何一个单位年限。</h3><h3> 在解放后不久的公济医院,乐文照甫到任,发现院内科务工作,多半没有一套完善和正规的制度,以至要开展工作相当困难。</h3><h3> 于是,他逐渐着手建立了一些工作制度,同时又订出了内科一般疾病的常规处理办法。</h3><h3> 他从最基本也最容易忽略的细节抓起:比如常规化验、查房交接班、每周进行一次疑难病会诊,病史的写录要求,对病史分析重点突出,击中要害、死亡病例的讨论会等,从而建立起一整套严谨的规章制度。</h3><h3> 市一医院的读书会是他创建的。</h3><h3> 他的体会是,知识一旦印成书本,已成过去式。故而,知识的进修是终生的。</h3><h3> 每周的读书会预先指定题目,他均亲临指导。很快,第一人民医院的读书会声名在外,早已超出本院范围,约有二十五个兄弟医院单位参加,每次人数达一百六十人左右,在上海颇有影响。</h3><h3> 他把自己的学识和30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级医师。</h3><h3> 各科在业务发展的基础上,专业人才也不断成长,经过乐文照的倾心教育指导,年轻医师的自我努力学习,医院涌现出如张振球、颜和昌、李宝华、黄硕麟、王文英、沈时霖等一批有钻研创新精神、践行实干的人才。他们脱颖而出成为继老专家后的第二梯队、为医院发展打下了基础。</h3><h3> 读书会直到六六年“文革”才被迫停止,前后持续有十余年。</h3> <h3>  古人云名师出高徒,1961年从二医毕业分配来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胡维勤,师从乐文照教授。</h3><h3> 当时乐文照年事已高,领导就考虑从年轻人中挑选一人担任乐的助理,负责照顾先生,同时向先生学习,使先生的一身绝学不致失传。胡维勤是刚分到医院的年轻人,是党员,出身也好,于是被选中。</h3><h3> 起先,乐文照对这个学生,,只是淡淡的保持礼貌而已。</h3><h3> 直到一次给乐文照抽血,由于乐人较胖,很难找到手臂上的血管,每次抽血都很困难,一次连号称抽血技术最好的一位护士长几次都没成功,胡曾在卫校期间练就了“一针准”,他自告奋勇后一次成功。自那后,受到乐的青睐,时常告诉胡一些他的经验和诊断诀窍。</h3><h3> 后来,在一次医院内部的疑难病症会诊讨论会上,胡从病人的x光片中,心脏呈水滴状时,提出病人得的是阿迪森氏病,因此,一次对疑难病例的诊断,乐文照对胡的看法发生了彻底改变,从此对他倾囊相授。</h3><h3> 1971年胡维勤上调北京中南海担任中央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医师,成为红墙名医。他在乐文照教授身边学习了5年诊断治疗,并记了35本笔记,为自己日后准确诊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日后将中西医诊断、治疗相结合,制定有效的个性化的养生保健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3><h3> </h3> <h3>  乐文照一生好学不倦,晚年时期的乐文照仍在著书立说。</h3><h3> “文革”始,读书会被迫停止,但乐文照个人读书仍不停止。“文革”中他被迫身居斗室,家中连书桌都没有了,他伏在一张骨牌凳上仍勤奋著书立说。即使病重在家病休期间,他仍每天泛舟书海,查阅资料,每天都要工作十个小时。</h3><h3> </h3> <h3>  或许他已估计自己时日不多,仍执意要将多年行医经验写出来,奋笔疾书写他的《水、电介质平衡与临床》。</h3><h3>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风华正茂时,已在专注这个课题了。到了六七十年代,他从医大半辈子,集二十余年医学院教学经验和数十年实践行医经验,对此已有相当成熟和权威的见解:通过好多实例,他发现不少病人并非死于原发性疾病,而是水、电解质紊乱。值得欣慰的是,1985年《水、电解质平衡与临床》终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h3><h3> 此书是我国最早的一本涉及此基本理论的专业书,这是乐文照教授的天鹅之歌,对中国医学事业最后的贡献。</h3><h3> 乐文照的一生,是学者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西医的一部创业史。</h3><h3> 历史随风而去,往事如烟。</h3><h3> 现在医院里的年轻医生,不知还有多少人知道乐文照?还有多少人是沿着乐文照走过的路在砥砺前行?乐文照教授是我院丰碑式的大家,即便现在,乐文照三个字仍是无形资产,他虽离开我们四十年,但他的精神、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仍需要传承,往事并不如烟,我们永远将他纪念。</h3><h3>痌瘝(同音字:潼关)第一张照片是乐文照进贤路210号的房子花园内景,现在已经商业化开了饭店,春节后我们院志办全员造访,屋在人不在,未免唏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