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来到中世纪……

dier

<h1>  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再一次走进伊斯兰国家。似曾相识的摩洛哥,存在于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里;存在于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中。</h1><h3></h3><h1> 小时候,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在我脑海中形成的梦幻般的场景,城堡、沙漠、飞毯、骆驼、各种各样的坛坛罐罐、街头艺人、头部裹着头巾的阿拉伯人……这些异域风情在摩洛哥都能看到。</h1><h3></h3><h1> 摩洛哥有着悠久的历史,腓尼基人、柏柏尔人等陆续占领过这个地区,直到一千多年前阿拉伯人在此建国。现在的摩洛哥有许多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就发生在菲斯的麦地那。</h1><h3></h3> <h1>  我仿佛坐着飞毯来到了中世纪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看到了摩洛哥鲜活的色彩。这里黄色的沙,蓝色的海,斑斓的城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阿拉伯、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混和味道。</h1><h3></h3> <h3></h3><h1> 具有“欧洲后花园”美称的摩洛哥,是“天方夜谭”的故乡、“阿里巴巴”的流连之地。神秘的阿拉伯文化及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注入了我的脑海,勾起了我圆梦大漠的夙愿。</h1><h3></h3><h3></h3><h1> 好了,就让我们和着乐曲“阿拉丁神灯”的节拍,跟随我的镜头走入浩瀚的沙漠;走进遥远的中世纪……</h1><h3></h3> <h3></h3><h1>走进"沙漠之门"——瓦尔扎扎特🇹🇳</h1><h3></h3><h3><br></h3><h1> 瓦尔扎扎特城内这座漂亮的“陶里尔特古堡”,建于17世纪,是当时本地一个叫“巴夏”部落首领的私宅。从阿拉伯帝国统治北非开始,摩洛哥境内的所有部落便皈依了伊斯兰教。从城堡内各个房间的布局,就可看到当时贵族们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从女人们所住卧室低矮的窗棂,可以反映出她们地位的卑微。女人住的房间非常低矮,如果望向窗外,必须坐在地板上。据说,当年的女人们完全都是“打地铺”就寝的。因为穆斯林女人一旦出嫁,就不能面对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男人。即便到了今天,保守的穆斯林妇女依然戴着面纱。</h1><h3></h3> <h1>  瓦尔扎扎特这个老城是一个多栋建筑组合在一起的大城堡,我们可以进入到迷宫一般的城堡内参观。</h1><h3></h3> <h1>  老城外观非常的宏伟壮观。过去是私人府邸和控制西非贸易商队的要塞。当时,土楼也是当地人为抵御外敌而建。</h1><h3></h3> <h1>  老城内部也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原始魅力。让我觉得有些神奇的是,城堡内的上上下下绝对是“曲径通幽”。登到城堡顶层之后,就像进入了八卦阵似的,我居然找不到下楼的出处,寻找了半天,才终于找到走出城堡的通道。</h1><h3></h3> <h1>  在瓦尔扎扎特的KASBAH老城,随处所见的是柏柏尔人利用泥土与干草为材料建造的传统红色土楼。</h1><h3></h3> <h1>  我真不明白,这种泥坯的房子为什么能保持如此的长久。虽经历百年的日晒雨淋,但仍可屹立百年而不倒。</h1><h3></h3> <h1>  城堡式的瓦尔扎扎特酒店</h1><h3></h3> <h1>  这是我们居住的瓦尔扎扎特酒店大厅。</h1><h3></h3> <h1>  日落时分的晚霞,笼罩着整个老城。</h1><h3></h3> <h1>  汽车在漫长的山谷和峭壁之间盘旋,映入视野的是沿途美丽的自然风景。蓝天白云下,青翠的树林、裸露的岩石,还有峡谷中柏柏尔人独特的民居。</h1><h3></h3> <h1>  山上寸草不生,山谷绿色葱茏,这样迥然不同的景色展示在同一画面中感觉非常的奇特。</h1><h3></h3> <h1>  从瓦尔扎扎特前往梅祖卡的途中,途径托德拉峡谷。 托德拉在当地是生命之意,因为这里一年四季都不会断流,所以把它译成生命之谷。</h1><h3></h3><h1> 托德拉峡谷矗立于阿特拉斯山脉东部3200米高的地质溪谷上,是防止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双峰夹峙如利剑劈开。峡谷最窄处仅10米,两旁却有着3百米之高的垂直悬崖,被誉为“世界十大美丽峡谷”之一。从峡谷的底部走过,四壁岩石林立,仅有一缕阳光可以照射到谷底,抬头仰望两边高耸的山壁,只见一线蓝天。</h1> <h1>  托德拉大峽谷雄伟险峻的容貌犹如走进了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淌。当地传说这是一条孕育生命的河流,不孕妇女喝此圣水可以怀孕。</h1><h3></h3> <h1>  身处沙漠地域的伯伯尔儿童</h1><h3></h3> <h1>  由于斜贯摩洛哥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摩洛哥常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花木繁茂,赢得了“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h1><h3></h3> <h3></h3><h1> 在撒哈拉,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目睹了沙尘暴。撒哈拉经常会狂风大作,黄沙乱飞。瞧,远处的沙尘暴将要倾泻而来。</h1><h3></h3> <h3></h3><h1> 路边长着稀稀落落的棕榈树,尽显出土地的贫瘠与沙化。此时,整个天空笼罩在沙尘乱舞当中,遮天蔽日的黄沙满天飞舞,昏天黑地。</h1><h3></h3> <h1>走进撒哈拉沙漠边缘小镇——梅祖卡🇹🇳</h1><h3></h3><h3><br></h3><h3></h3><h1> 梅祖卡在摩洛哥南部,瓦尔扎扎特以东,靠近阿尔及利亚。梅祖卡是撒哈拉沙漠的入口,也是撒哈拉沙漠最美的地方。这里的沙漠独一无二,以形态各异的沙丘闻名,成为无数人梦中的撒哈拉。</h1><h3></h3><h1> 梅祖卡是柏柏尔人游牧居住区,它最吸引游客的是金色的沙丘。其实,在广袤无际的撒哈拉金色沙丘并不是很多,据说在摩洛哥境内只有两处,梅祖卡就是其中之一。</h1><h3></h3><h1> 能亲临探寻那一抹久违的壮丽与苍凉;亲身感受三毛和荷西的浪漫之地,是我的一大期待!</h1><h3></h3> <h1>  我们所住的酒店像个古堡,到此下榻犹如穿越到远古时代。说实话,在荒凉的撒哈拉沙漠能住上带有泳池的酒店,还有软软的床,洁白的床单和热水洗澡,这绝对可以用“奢侈”形容了。</h1><h3></h3> <h1>  柏柏尔人较为开放,非常淳朴、亲切、友好。</h1><h3></h3> <h1>  形象帅气的撒哈拉小伙子,着伊斯兰教的长袍,头上裹着长布包巾。</h1><h3></h3> <h1>  准备出发去沙漠,这装扮有没有人肉炸弹的感觉。因为沙漠的原因,每个人都不得不被包裹得像阿拉伯人一样。到了沙漠我才发现它真正的用处,在沙漠里可防风、防沙、防晒。</h1><h3></h3> <h3></h3><h1> 我怀着既惊又喜的心情,骑着骆驼一步步走进沙丘起伏、 大漠孤烟的撒哈拉。这是我一生难得的、美妙的生命体验。</h1><h3></h3> <h1>  以前的撒哈拉,是世界地图上的一个图标,很大很远;后来的撒哈拉成了三毛的代名词,很美也很浪漫;这一刻撒哈拉有了我们的故事,从而变得清晰而真实。</h1><h3></h3> <h1>  这里是一辈子至少要去体验一次的地方。站在这片大漠之上,一切的辛苦劳累都值了!</h1><h3></h3> <h1>  北非独有的单峰骆驼载着我们一行,慢慢地踏入西撒哈拉沙漠,去探寻这片神奇的土地;去感受三毛的"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h1><h3></h3> <h3></h3><h3></h3><h1> 撒哈拉,并非象三毛描述的那样柔情浪慢。看似平静的沙漠,当你走进它时,才发现暗藏玄机。我们在习习的微风中骑着骆驼,来到沙漠,太阳很快就下山了。此时,迎接我们的不是充满柔情的大漠,而是肆虐的风沙。黄沙漫天飞舞、张牙舞爪的炫耀着自己。</h1><h3></h3> <h1>  风之肆虐,满天黄沙,天昏地暗。像要把人吹到天上去。大风刮起时,我们的头上、耳朵里、嘴里全是沙子,就连牙齿咬合时,都是吱吱的沙子声。</h1><h3></h3> <h1>  风越刮越大、卷起的沙子形成了沙尘暴,尽管我们全副武装,但仍被风沙打到偶尔露出的皮肤上沙沙作痛,导游急呼呼的让我们一行人骑上骆驼,在柏柏尔人的引领下返回营地。</h1><h3></h3> <h1>  与撒哈拉人虽然语言不通,但真诚的笑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h1><h3></h3> <h1>  追逐着三毛的足迹来到撒哈拉沙漠,凄美的爱情故事让我流连忘返。</h1><h3></h3> <h1>  摩洛哥的"国菜"塔吉锅,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使用尖帽型的盖子,一种无水烹饪出来的菜品。也就是把牛肉、羊肉、鸡肉等(就是不能有猪肉)与蔬菜一锅乱炖。这是在水资源极度珍贵的摩洛哥才有的创意。至于口味实在是不敢恭维,缺油少盐,煮得烂熟。除了有一种“烂炖”的味道之外,卖相也极其难看。</h1><h3></h3><h1> 其次常见的菜品是库斯库斯,用小麦粉做成米粒,再配以肉类或者蔬菜,一般采用蒸熟的方法。库斯库斯在整个北非地区(包括突尼斯)都很普遍,也属于家常菜,但味道确实有点让人不敢苟同!</h1><h3></h3><h1> 摩洛哥餐几乎每天离不开这三样:塔吉锅,库斯库斯,馕。</h1><h3></h3> <h1>  这是在摩洛哥感觉最好的一顿塔吉锅。</h1><h3></h3> <h1>  开餐馆的中国人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也满足了我们的中国胃。</h1><h3></h3> <h1>  在路上我看到了阿特拉斯横垣摩洛哥的雪山,在蓝天白云下白雪皑皑的雪山雄伟壮观。</h1><h1> 阿特拉斯山脉,位于非洲西北部,长2400公里,横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三国 ,把地中海西南岸与撒哈拉沙漠分开。最高峰海拔4167米,位于摩洛哥西南部 。</h1><h3></h3> <h1>  在炽热的非洲大地上居然看到了皑皑白雪,多么的神奇!多么的让人猝不及防!</h1><h3></h3> <h1>  此时,光着脚穿着七分大裤腿的我,真成了小镇一景。</h1><h3></h3> <h3></h3><h3></h3><h1>穿越千年,走进《一千零一夜》故事发生地——菲斯🇹🇳</h1><h3></h3><h3></h3><h3><br></h3><h1> 菲斯古城,这座从天方夜谭里走出来的中世纪的古城,是北非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被视为伊斯兰教圣地之一。公元八世纪末,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伊德里斯一世所建。其子伊德里斯二世又加扩建,并于808年定都于此。它是摩洛哥第一个回教王朝的开国之都,故有“千年古城菲斯”的誉称。</h1><h1> 菲斯是阿拉伯宗教文化在摩洛哥的发祥地,被视为“西部的麦加”,为此它又有摩洛哥“精神首都”的光环,有着“非洲的雅典”的美誉。菲斯是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是四大皇城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时间长达700年之久。</h1><h3></h3> <h1>  菲斯在阿拉伯语意为"金色斧子",传说在古城奠基时,掘出了一把金斧子。斧子在阿拉伯语的发音中就是"菲斯" ,因此而得名。</h1><h1> 古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17公里长的城墙基本完好,见证着菲斯千年的历史变迁。城中居民至今还保持着浓郁的中世纪生活风俗和生产方式,这里是阿拉伯民族精神的所在地。菲斯古城于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h1><h1> 这里林立的商铺、叫卖的阿拉伯人、驼着货物的小毛驴、清真寺传来的祷告声、与你插肩而过的长袍,店铺里的阿拉伯音乐、清真寺的传召声、中东特有的香料味及各种铺天盖地五光十色的商品,整座城市就是一个活着的天方夜谭。</h1><h3></h3> <h1>  古城占地250公顷,是一个拥有12万多间房屋,35万人口,780多座清真寺,3500多个作坊,9600多条巷道的迷宫。菲斯的半径,据说只有2公里,可如果将巷子连成一条直线,就会长达300公里。</h1><h3></h3><h1> 古城房屋层峦叠嶂,窄巷纵横交错。在这里,时间仿佛被凝固了一般,城中居民依然维持着中世纪非洲的原生态生活。</h1><h1> 有人说:如果你只能选择一座摩洛哥城市去看看,那就去菲斯吧。非斯古城是摩洛哥的心脏,是摩洛哥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摩洛哥的过去与现在,是摩洛哥人的骄傲。行走在菲斯古城,会给人一种恍如回到中世纪,穿越千年的感受,可以说菲斯古城就是《一千零一夜》的现实版本。</h1> <h1>  紧闭的穆罕默德六世国王皇宫镀金大门,是摩洛哥的标志。七扇圆拱形大门都是用黄铜为原料,通过手工精雕细刻出来的。高大城门的四周满是马赛克瓷砖的拼图,展现着伊斯兰花纹的繁华精美和色彩斑斓。金属铸就的金色大门彰显了皇家独有的气派。</h1><h3></h3> <h1>  这里是摩洛哥皇室的行宫,虽然皇宫不对外开放,但游客可在广场前欣赏到皇宫最具代表性的金色青铜大门。</h1><h3></h3> <h1>  现任国王、王后常来小住。王妃是菲斯人,本是一介平民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王妃深得国王宠幸,为此国王还修改了宪法,废除了伊斯兰世界普遍存在的一夫四妻制。</h1><h3></h3> <h1>  菲斯是摩洛哥手工艺的发源地,皮具、铜器、马赛克是菲斯三大手工制作业,旅游业和手工艺品是菲斯的主要经济来源。</h1><h3></h3> <h3></h3><h1> 在伊斯兰世界,好像对彩色瓷器有着格外的偏爱,巨大的盘子随处可见。艳丽的颜色搭配精致的花纹,玲琅满目、五光十色的各种陶瓷制品让人爱不释手。</h1><h3></h3> <h1>  在这里手工作坊一家连接一家,处处充满千年古城的古韵。</h1><h3></h3> <h1>  工匠们设计的陶盘,色彩斑斓、图案粗犷夺目,很吸引眼球。</h1><h3></h3> <h1>  菲斯工匠,几乎涵盖并延续了中世纪以来所有的原生态工种。</h1> <h1>  菲斯是摩洛哥的马赛克之乡!菲斯古城至今还保留着大量以传统手工艺制作马赛克的作坊。据说,世界上最漂亮、工艺最好的马赛克瓷砖产于菲斯。 </h1><h3></h3> <h1>  精美的石刻设计彰显着阿拉伯世界的手工之美。在菲斯古城,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浓郁的阿拉伯草根生活的市井风情图画,菲斯老百姓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坚持和执着深深地感动了我。</h1><h3></h3> <h1>  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瞬息万变。但是菲斯古城的百姓还是那样的自如和淡定,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几千年来祖先留下来的谋生方式,真的难能可贵。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和执着,才使我们有机会看到活的历史,有机会体验菲斯的古老与神秘,从而记住了“菲斯”这个名字!</h1><h3></h3> <h1>  菲斯著名的布日卢蓝门。这是一座用马赛克瓷砖镶嵌、极富阿拉伯风格的大门,拱门上的蓝色是著名的“菲斯蓝” 。</h1><h3></h3><h1> 菲斯蓝门是连接老城和新城的主要入口,也是菲斯城的标志之一。这座大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重点保护文物。 </h1><h3></h3><h1> 这扇门,如时光隧道,穿过它,你会开启一段天方夜谭的旅程,时光仿佛穿越到中世纪的伊斯兰。那些斑驳的墙面和狭窄的巷道述说着亘古不变的情怀。行走其中,随处都能听到清真寺里阿訇的唤礼声,高亢悠扬。</h1><h3></h3> <h1>  菲斯古城中的古兰经学院建于1325年,占地不大,但非常精美。它与大马士革、巴格达、突尼斯、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被誉为穆斯林世界的精神文化中心。</h1><h3></h3> <h1>  当地的穆斯林到4岁,都要来这里学习古兰经,7岁再到学校学习阿拉伯语和法语。这里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它的建立促使菲斯进入黄金时代。</h1><h3></h3> <h1>  柏柏尔人,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传统和信仰,但同时也接受一定程度的伊斯兰教。</h1><h3></h3> <h1>  </h1><h3></h3> <h3></h3><h1> 始建于859年的卡拉韦因清真寺,是摩洛哥乃至北非最古老、最重要的清真寺。据说菲斯在伊斯兰世界的突出地位,实际上很大程度与这座清真寺有关。 </h1><h3></h3><h1> 九世纪初,从突尼斯海螺湾到菲斯的移民商人穆罕默德·菲赫利的女儿“法蒂玛·菲赫利” 出资建造该寺。</h1><h3></h3><h1> 摩洛哥的清真寺一般是不允许非穆斯林入内参观,所以只能在门口拍几张照片,感受一下她的神圣魅力。</h1><h3></h3> <h1>  卡鲁因清真寺,它同时还是一所世界最古老的卡鲁因大学,据说其历史比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还要早两百多年,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学位颁授大学。也就是说在七世纪阿拉伯人进入摩洛哥不久,在菲斯建立王朝时就有了这个伊斯兰学校与清真寺,可见阿拉伯文化渗透北非地区的历史之悠久。</h1><h3></h3> <h1>  精制的马赛克砖墙和镂空雕花建筑,让每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惊叹伊斯兰建筑的大气与精制的结合。</h1><h3></h3> <h1>  纯手工制造铜器是菲斯古城的一项传统手工工艺,在摩洛哥甚至全世界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瞧,这位正在“精雕细琢”的师傅。</h1><h3></h3> <h1>  阿拉伯风格的灯饰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还透着一种神秘感。</h1><h3></h3> <h3></h3><h1> 游走在老城的街巷,偶然一闪而过的伯伯尔人,会提醒着你,这里是摩洛哥。</h1><h3></h3> <h1>  Nejjarine泉,据说可以消灾祛病,其泉眼并不大,随时可看到当地人到此接水饮用。每当孩子降生或者有人生病甚至是去世,这里的泉水都会被当成圣水,供人使用。</h1><h3></h3> <h1>  令我无限迷恋的是色彩鲜艳又无处不在的马赛克!</h1><h3></h3> <h1>  这是菲斯古城内伊德里斯二世陵寝。伊德里斯于788年创建伊德里斯王朝,伊德里斯陵墓建于1717年到1824年间,是菲斯老城最神圣的圣地。 </h1><h1> 与我们的观念不同,阿拉伯人很愿意与先人的陵寝为邻。</h1><h3></h3> <h3></h3><h1> 千年菲斯,小巷曲径通幽,似蛛网一般铺设,最宽的街道不超过5米,最窄处只能一人通过。墙体多显破旧,斑驳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也许在我国,这样的建筑早就拆除了。</h1><h3></h3><h1> 这里的小贩热情地推销着各种商品,并不时对我们说:你好,中国人,我爱你!行走在古城的小巷,仿佛跌入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场景。</h1> <h3></h3><h1> 菲斯古城错综复杂的街巷让导航定位在这里完全失灵,游客在这里非常容易迷路,即便是古城里的年轻人,也常常"找不着北"。据说:只有居住在这50年以上的人才可以出入自如!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人能为菲斯古城的街道绘制地图。</h1><h3></h3> <h1>  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穿梭在有着浓郁阿拉伯风情、如迷宫一般狭窄的街巷疾步走着,转得晕头转向。最要命的是一点也不敢大意,更不敢分神去多看一眼街景,生怕稍不留神就掉队。据说,如果在这里迷路,三天三夜也不一定找的到你。</h1> <h3></h3><h1> 菲斯的老房子年代久了,这里宁愿用木头撑起,也要保留原来样子。 </h1><h3></h3> <h3></h3><h3></h3><h1> 时间在菲斯古城仿佛已经停滞徘徊在中世纪,古城里保存着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当属皮革加工工艺了。这里的皮革制品是菲斯最著名的手工制品。</h1><h3></h3><h1> 从中世纪到现在,古城里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皮革染坊,因沿用上千年来最古老的方法染制皮革,而"臭"名昭著。皮革染坊也成为当地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来摩洛哥不到皮革染坊相当于去北京没到长城。 </h1><h3></h3> <h1>  走进古城里的皮革染坊,门口就会有当地人递上一枝薄荷叶示意放在鼻子下面,用来抵御酸臭腐烂的味道。当我还在一脸茫然中,随之而来的一股不可描述的臭味扑鼻而来,那酸臭味只有你闻过才能知道。即便是把薄荷叶填鼻,也难掩刺鼻的臭味。尽管这样,游客还是络绎不绝,万里迢迢就为看其一眼,闻其一臭。</h1><h3></h3><h1> 这些臭味来自形成于18世纪如马蜂窝一般的染缸,从高处往下看上百个大石臼染缸排列有序,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色板,五颜六色,甚为壮观。里面的各色颜料提炼自天然植物,用石灰对皮革进行浸泡,用鸽子粪和牛尿清洗,再放入植物染料中进行染色,据说200多年从未更换过。</h1><h3></h3> <h1>  染坊沿用古老的染色工艺,保留了传统的手揉皮革及自然风干的古法处理。染出来的皮革质地更柔软,颜色更持久。法国和意大利著名的品牌,也都从这里进口皮革面料,来制作服装、包袋等。</h1><h3></h3><h1> 这个染坊从12世纪起使用至今,据说是全世界第二大的鞣革工场,第一古老的在印度,不过那个已经停用了。</h1><h3></h3> <h3></h3><h1> 菲斯的皮革业从中世纪一直传承至今,时至今日还在使用传统的制皮工艺。太震撼了!</h1><h3></h3> <h1>  老城里的皮革作坊至今还沿用着“前店后厂”的传统经营方式。身披价格不菲的骆驼皮披风,望着陈列室内五彩缤纷,精美异常的皮革制品,我怎么也无法将臭鸽粪缸与其联系在一起。</h1><h3></h3> <h1>  俯瞰这座曾被美国著名杂志《Traveler》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的菲斯老城。我细细的品味,怎么也找不到浪漫的感觉。</h1><h3></h3> <h1>  由于街道狭小,城中不通汽车,旧城里的交通基本靠走,搬运物品只能靠马与驴子运输。这里男人大多穿着杰拉巴大氅、女人依旧包着头巾,只讲阿拉伯语。 如此原汁原味的中世纪生活方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纷至沓来。</h1><h3></h3> <h1>  很钦佩摩洛哥政府的“深谋远虑”,他们对本国文化的重视与传承,对菲斯古城不遗余力地维护,彰显了统治者的“远见卓识”。</h1><h3></h3> <h1>  一天穿越千年。菲斯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在这里你会被童年听说的故事而唤起对菲斯的好奇与兴趣!随着对菲斯的进一步了解,它千年传统的传承与保留更使我震撼!</h1><h3></h3> <h1>  在摩洛哥吃到了“仙人掌果”,这在摩洛哥是一种独特又常见的水果,味甜、清香、水分很多,非常好吃。</h1><h3></h3> <h1>  成熟的仙人掌果</h1><h3></h3> <h1>  这仙人掌果尤如人的脚趾头</h1><h3></h3> <h3></h3><h1> 在我的认知里,非洲是一个脏乱差的地方,到处都透露着荒凉和贫穷。可眼前的蓝天白云、绿色牧场让我为之诧异,太美了!</h1><h3></h3> <h1>  这是一个好奇外界的国家,路上的人们总会对你善意的微笑,好奇的打招呼,热情的合照。他们好奇,是因为这里的亚洲面孔真的太少了。</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见,我心中永远的古城。</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