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安古都 探究语文奥秘

ting(梁慧婷)

走进西安的历史 <h3>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从秦始皇陵到秦兵马俑,从骊山到华清宫,从大明宫到古城墙,无不诉说着它厚重的历史底蕴,但当早春的暖阳照耀大地的时候,垂柳抽出新芽,美丽的樱花和杏花盛开在枝头,古老的土地又焕发出勃勃的生机。</h3> 探索语文课堂的转型 <h3>  语文也是一门具有“悠久的历史”的学科,一直以来,许许多多的语文老师都以自己的方式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一次次的转变和尝试,都是希望能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创意和活力。这几天我们来到西安参加第十八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一起探求语文课堂如何转型。</h3> <h3> 宋导师在此次观摩研讨会中展示了一节课堂转型的示范课——《维生素C的故事》,这节课融入了很多“言语运用”的元素。</h3> <h3> 比如宋导师让学生积累文中词语,然后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语重新组织语言讲述课文大意。又让学生“为维生素C辩护”,训练学生有理有据地说话。在以讲述为话题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想象医生跟哥伦布的对话,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宋导师的课风趣幽默,引人思考,课末学生们都不愿意下课。</h3> <h3> 接着宋导师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新样态》的讲座中强调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吸收与表达的平衡。语文课堂应该教给学生带得走的语文能力,即能说会道,顺意写作。</h3> <h3>  第二节《王蓝田性急》是罗才军老师的上的课堂转型示范课。罗老师从通过让学生找“鸡子”,读“鸡子”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简单明了。又通过写小练笔,想象王蓝田的神态动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h3> <h3>  语文课堂的转型到底怎么转、转向何处呢?在随后的张华老师主持,宋导师和罗老师共同参与的圆桌论坛中,几位老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语文的性质和使命从来没有改变,要改变和要转型的是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阅读教学应该从理解文意转向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要过分地解读教材,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h3> <h3> 所以宋导师的课为语文课堂转型指明了方向,即注重“言语运用”。</h3> 聆听名师的课堂 <h3>  雪野老师执教《春天的滋味》,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发现美,写小诗。</h3> <h3>  周其星老师执教《一位诗人的诞生》,让学生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写诗。</h3> <h3>  王湘玲老师执教《匆匆》,带领学生感悟时光的匆匆。</h3> <h3>  赵志祥老师执教《童谣童趣》,和学生一起快乐地畅游在古老的童谣中。</h3> <h3>  跟岗学员与罗老师合影</h3> <h3>  跟岗学员跟宋导师合影</h3> 记录自己的学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