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技艺一枝花【漳绣】

翁平

<h3>星期日走起,到漳州文化非遗展示馆逛了逛,接受在地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漳州民俗的演化,更新。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一项一一漳州刺绣。</h3> <h3>漳州地处亚热带,上古以蕉、葛纤维织成的布来做衣服穿。汉代以后,中原移民逐渐入闽,麻、丝、棉花等的织物也传入闽南。唐代漳州“岁五蚕,吳越皆不能及”。宋初,漳州岁贡葛布二万匹,纺织业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居民服饰逐渐与中原一致。北宋时,印度传入的“吉贝”(棉花、木棉、亚洲棉)在漳州广泛种植,该地居民的穿着已经和最发达地区无异。</h3> <h3>漳州的纺织品曾闻名海内外,图为北京博物馆收藏的漳州宋代的绸缎。</h3> <h3>漳州刺绣又名“漳绣”。早期多是民间女红。宋、明时期,出现家庭作坊,品种遂增。色彩纹样渐趋复杂,有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人物等。漳绣题材有龙凤、人物、动物、花卉、博古等,龙凤是其主要题材。</h3> <h3>作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绣这门技艺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唐朝陈元光父子开漳时期。当时,陈氏父子将包括刺绣技艺在内的中原先进文化带到漳州,再经过数代漳州本土艺人的努力,才有了漳绣。</h3> <h3>漳绣是漳州织造史上三大著名工艺之一,在明清时代已驰名海内外。漳绣采用民间剪纸为绣稿,绣稿大都出自于名画师之手。刺绣的工具和原料也很讲究,刺绣针法有:缠针、扣针、抢针、叠针等20多种,各种针法都有不同用途,有些针法也可混用,目的是求得色彩层次分明,镶色合理,接色顺和,使作品达到光亮鲜艳、似雕非雕的艺术效果。据史料记载,漳绣是漳州织造史上三大著名工艺之一,在明清时代已驰名海内外。</h3> <h3>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导致漳州人的服饰“跨越定制”,“人无贵贱,多衣绮绣”,甚至“曳绣蹑珠”,比官员还气派。明代开始就有专营的绣品铺,家庭妇女则以刺绣为副业或代绣铺加工。如今漳州的新华西路,在当时可是绣庄聚集地,繁华依旧。</h3> <h3>漳绣到了清朝时期,处于鼎盛时期,有“开芳号”、“文彩号”绣铺,后有“漳彩”、“潮记”、“玉漳”、“义兴龙”等家。据悉,在明清两代,漳绣一直是朝廷贡品,又是著名的出口商品。</h3> <h3>清代,漳州服饰奢侈依旧,“俗有夸多斗靡者,于舅姑饷妇亡日,终席之间换衣数袭”。一些人将财力都花在服饰上,以致漳州俗话有“只怕跌下屎礐,不怕火烧厝” 之讥。</h3> <h3>民国时期又有“丰华”、“原通”、“锦云”、“原远”、“达记”“锦祥”、“锦兴”等20多家。 漳绣因此得到进一步繁荣发展。</h3> <h3>几百年来,漳绣针法已形成自己风格,有日用、欣赏、戏剧、喜庆、寺庙的等等。漳绣底料用真丝织品,绣线用真丝线和银金线,针法有70余种,其中空心打只绣和凸金绣是漳绣特技。空心打只绣是以色线按图案扣成小圆圈如珠子状施绣,边缘加以金线。漳绣技法繁多精巧,构图严谨,形象优美,神态生动,色彩瑰丽,装饰味浓。</h3> <h3> “漳绣”在历史上曾有过很大的生产规模,清代至民国初期,漳州经营织绣行业的作坊多达几十家,大的作坊有千名绣工。之后由于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破坏,漳绣生产逐渐消亡,几近失传。</h3> <h3>文革时期,漳绣被当成‘封、资、修’,工厂停产,艺人改行,这门手艺在漳州逐渐没落。</h3> <h3>改革开放后,经过地方政府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对漳绣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才使得这一传统民间技艺不致于濒临失传,湮灭。</h3> <h3>漳绣作品的一针一线中,凝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早期中国人的美德、信仰、历史故事,都能通过漳绣作品来表现。如今漳绣也与时俱进,图案多变,绣些现代作品,以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刺绣艺人在继承传统和发展中寻求最佳融合,让漳绣在与时代同行的道路上发扬光大。</h3> <h3>虽然与中国四大名绣比起来,漳州刺绣不值得一提。但它也是当地传统技艺一枝花,反映了在地的历史人文,民俗民情,具有闽南地区的特色和风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