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红楼梦》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具有经典性,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在古代文学史上无与伦比,而学术界公认《红楼梦》又超过另外三部。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有利条件时说,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之外,”还有半部《红楼梦》”。毛泽东是以曹雪芹生前没有写完的《红楼梦》来代表灿烂辉煌的五千年中国古代文化。 《红楼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全国已经印了几千万部,一位资深红学家曾说,他听某著名出版社社长说,他们出版社要发奖金有困难了,就印《红楼梦》。 </h1><h1> “红学”本是清末两个文人开玩笑时的一个说法,结果二百多年来竟然真的成了中国学术界公认的一门显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为三大显学。甲骨学和敦煌学非受过高等教育并在这个领域下了功夫者不能入其堂奥。而《红楼梦》大俗大雅,说其大俗,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说其大雅,拿了博士学位,有了教授头衔,也未必真正弄明白了其中的不少问题,说不定好些年了,依旧一直在死胡同里没有出来。中国国家文化部下有一个中国艺术研究院,里面有一个红楼梦研究所,是个副局级单位,为一部小说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所,这在全世界闻所未闻。 </h1><h1> 《红楼梦》确实如清代一些评点家所说,是一部天下奇书! </h1><h1> 因为《红楼梦》是一部高浓度的艺术巨著,它成功塑造的艺术形象之多、之复杂、之深刻,作品文化含量之高,意蕴层次之丰富,都是空前的,无与伦比的。它如好茶好酒中的极品,一沏之后,或是酒瓶方开,顿时香溢满堂;略饮少许,沁人心脾,余香满口,回味无穷。《红楼梦》的艺术水平绝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位伟大作家的主要代表作。中国大美学家王朝闻为王熙凤一个人写了一部专著《论凤姐》,40万字,世界上还有没有第二个人物经得起大美学家这么过细地分析。 </h1><h1> 古今中外的艺术形象,读者尽管对它的理解可能不一,但在人物的道德评价上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分歧。《红楼梦》却不然,不仅有不少艺术形象的丰富内涵很难说清楚,甚至连这个人物的基本品质是好是坏都难以断定,比如薛宝钗、袭人就属于这种情况。清代两个文人是好朋友,一个拥林,一个拥薛,结果争论不下,差一点老拳相向。 《红楼梦》只读一遍可不行,也不是几篇论文就能够说完的。曹雪芹塑造了一大批古代小说中从未出现过的艺术典型。他的手法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用说光是读了一遍的读者,就是对《红楼梦》有相当研究者,有好多内容也还是拿不准。脂批者多次提醒读者要反着看,方是会看。 </h1><h1> 《红楼梦》还个有多层次的深厚意蕴和许多超前意识。诞生于18世纪中期的《红楼梦》不少进步的观念,直到21世纪的今天也不落后。20世纪60—70年代,除了顾准和孙冶方等几位在牛棚中的明白人之外,中国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在苦苦思索如何将中国经济带出困境,曹雪芹已经通过探春指出了出路。宝钗、探春、凤姐等人,都有补天之才,却无补天之命,她们只能在大观园、宁国府小试牛刀。 </h1><h1> 《红楼梦》让中国人如此着迷,还因为它有无数细节和局部都经得起反复地品味式精读和解剖式研究。贾雨村在一个破庙门前看见一副“旧破”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且不说对联内容,曹雪芹在这“门巷倾颓,墙垣朽败”的庙宇的对联前面加上“旧破”的定语,而且写出门额上的“智通寺”之名,还让贾雨村发了一番似乎“智通”之论,曹雪芹用心之良苦,实在令人赞叹不已。</h1><h1>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红楼梦》许多对联中的最重要的一副,出现过几次?在什么地方?琢磨起来真是意味深长。 </h1><h1> 小厨房风波实际上是一场未遂的政变,因何而起?其中司棋领导的一场全武行,始终围绕着什么进行?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值得细细品味。 </h1><h1> 《红楼梦》和其它几部经典之作的一大区别是有极高的文化含量。里面的诗词曲赋从数量来说,并不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更多,但是那些小说中的诗词曲赋都可以跳过不读,不影响下面的阅读效果。《红楼梦》可不行,这些诗词曲赋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与智慧价值,而且暗示后面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若是跳过不读,后面有些情节就会不大明白,失去许多审美情趣。 </h1><h1> ——摘录于《周思源看红楼》</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