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话 立碑
高春萍
碑,Bei,部首:石,笔画13,释义,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做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
一块石头刻上文字竖起来就成纪念物了,立在坟墓前就是墓碑了。碑文,是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这个意思不难理解,但我却理解了十几年,也将立碑的事搁置了十几年,因为我生生的不愿承认刻碑就是刻骨铭心的追忆一个人。
这个碑文是女儿为纪念亡故的父亲而立的,我做为女儿的母亲是帮助女儿完成这个凤愿的。时间是选择了女儿上大学的时候,但女儿上大学那年由于对择录大学的放弃和对未来大学的录取等待,人和心都在恍恍惚惚中就没有了却这个十几年该了却下的事情。今年深秋,偶遇山东生产的中国白,(石材的一种)材质好,硬度强,字迹不脱落,就选定了长60,宽40厘米一块白色大理石做了碑,等待女儿放了寒假帮助女儿运送并立在女儿的父亲坟前。其目的在于我和女儿上坟时便于找见,还有就是能慰籍我和女儿的情感心灵。
碑文的体裁有文,有铭,有序。穆斯林碑文遵循了几千年的一个中阿结合的方式,现今大部分的碑文已有固定的格式,只有文,没有铭和序。一个碑子的文分为四大块,最顶端是用阿语写的太斯米,意是凭着至仁至慈真主的尊名开始。右侧是生卒年月日,一生的寿命定义,一般人的寿命都在六十岁以上,所以为享年。左侧就是立碑时间了,中间是为谁而立,一般父亲为先父、母亲为慈母。严父在碑文中不宜出现,最下端就是立为何人,一个家庭成员按辈分排名,有几辈排几辈,从子女到婿、媳,从孙到孙婿、媳,到重孙婿、媳。穆斯林的碑文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已亡故的子女的名字也得写在碑文上,刻字时将其名字用方框框起来,意就是有这个子女但已亡故了。<br></h3> <h3> 前几年,我偶见一个碑文,是在上杨乡的一个村落坟园里,那是慈禧太后为在西安大皮院清真寺任教长的兰秀斋阿訇赐的碑,兰秀斋阿訇是平凉籍上杨人,西安大皮院清真寺搬到此寺,兰老阿訇讲和顺,顾大局,为民族团结谏言献策,得到了慈禧的认可。他归真后慈禧为他刻碑并用马车拉至上杨沟里,碑文上方是一对龙凤,碑铭用文言文撰写,我找了一个既通汉语又懂回知的先生翻译并写书。这是一个特例,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结晶。
妻子为丈夫作墓志铭,从古至今只有一例。我看到这么一则故事,大约在北宋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现民间有一妇人给逝去的丈夫撰写的墓志铭。我与夫君共同生活八年,生有一子,孩子尚幼,与夫君的恩义无法忘记,所以作此墓志铭。铭文说:“生也由天,死也由天,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哀伤的!生就像在水中漂浮,死就像累了休息,最终我该做什么?慰藕老母亲,让她无忧无虑地生活。”,一个古代女子能如此知书达理真是罕有。我做为一个有信仰的人也得认知、认命。<br></h3> <h3> 我帮女儿为她父亲立碑,没有“严父”或“先父”的称谓,因为在女儿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了对父亲的记忆,更谈不上父亲是“严”还是慈。为此就是“父亲”两个字。再者也没有惯用传统习俗中的中阿结合文化,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就是一个“实”字,我将实到底。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碑文上写上了“年仅三十五岁”的字迹,是让我和我的女儿深深的怀念英年早逝的一个对家庭负责,对女儿爱抚,对父母孝敬,对兄友弟恭,对生活无比热爱,对生命无限眷恋的年纪轻的他离开人世。<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