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南侨机工,在抗战时期由陈嘉庚先生号召,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组成,根据档案记载共3192人,前后分别从马来亚经越南和马来亚经仰光二条路线共15批次回国支援抗战,他们主要从事滇缅公路的军用物资运输和汽车维修等工作。在这约3200人中,海南籍南侨机工800多人,占南侨机工总人数的1/4多。</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从38年开始至45年抗战结束,南侨机工因翻车事故、日机轰炸阵亡、途中病故、日谍暗杀等原因牺牲和失踪共计1452人,其中海南籍南侨机工400多人。战后复原因侨居地936人,留居国内812人,张修隆老先生是目前海南省唯一健在的南侨机工,也是全球健在的三位南侨机工之一。</h3> <h3>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张老先生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70周年纪念章"金质奖章,这是党和国家对南侨机工默默奉献精神的认可,张老先生并获邀出席2015年9月3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阅兵仪式,张老先生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出席阅兵式。</h3> <h3>(注:此二张照片由省侨联提供)</h3> <h3> 张修隆老先生,出生于1918年,海南文昌人,在16岁时跟随舅舅在新加坡打工,全国抗战爆发后瞒着舅舅参加了第九批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h3> <h3> 抗战胜利后,张老先生返回新加坡,因为是独子,1949年他遵照父母之命回海南结婚,在海南文昌一个偏僻的农村里生活,他一直在村里种田和做木工,从未向人们讲述他的故事,也没有离开家乡,因此连同村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南侨机工,仅极少数近亲略知一、二,这也让张老先生在文革时期没有受到批斗。</h3><h3> 直到10年前张老先生的堂侄在报纸上看到有位名叫吴开进的南侨机工领到了政府补贴,将此事告知张老,这才让我们后人知道了张老回国抗战的传奇故事。</h3> <h3> 张老先生今年101岁,他夫人今年也90多岁高龄。世上健在高龄夫妇也是为数不多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相儒以沫。</h3> <h3>云南档案馆馆藏档案</h3> <h3> 偶尔张老先生会拿出当年自己的护照看看,这是一份记忆,时过境迁,这本护照记载着他们那个年代的无数故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张老先生向自己战友南侨机工符昭勋的第四代后人符义阳讲"赤子功勋"的南侨机工爱国精神。</h3> <h3>我们祝福二老身体健康长寿。</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张老夫妇共育有两男两女,以下是张老与部分子孙的合影。</h3> <h3>海口市三角梅公园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雕塑</h3> <h3> 现在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到了这群曾经被遗忘的英雄,央视频道拍摄了大型纪实片《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云南影视界也专门拍摄了43集电视连续剧《南侨机工英雄传》。更多的南侨机工英雄事迹有待我们继续发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