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华历史博物馆

可伯

<h3>墨尔本的唐人街有座介绍在澳华人历史的博物馆,开馆已经34年。门口接待的长者在我购买门票后,热心地用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介绍:这座建筑加地下共五层,四楼正在筹办“百万华人故事展”,暂时关闭,可以乘电梯到三楼,依次往下参观。</h3> <h3>三楼正在举行特展——名垂千古大汉朝</h3><h3>当罗马帝国于西方兴起,中国通过汉朝的崛起,建立了东方文明的基础。</h3> <h3>很喜欢这种横向对比的叙事方式,相隔千山万水,却都是世界历史进程里的节点。</h3> <h3>汉朝,一个创新的时代。</h3> <h3>始于汉代的发明,不仅惊人,也在漫长的岁月里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h3> <h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h3> <h3>法律与秩序</h3> <h3>战与和</h3> <h3>很喜欢这种对历史中立的叙事方式,中央集权在特定历史时期,确实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正向力。从展板得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始于公元2年,注册人口5800万,是当今澳洲人口的2.5倍!</h3> <h3>骑兵俑</h3> <h3>一带一路主旋律</h3> <h3>政通人和,经济必定上行。</h3> <h3>丝绸之路上的陶器,也做成蚕茧的外形,用昂贵的丝绸换取香料、珍珠、珊瑚和中亚腹地的宝马。</h3> <h3>凿通西域,一心归汉。</h3> <h3>图片里有湘博马王堆汉墓展中辛追老夫人的丝棉鞋。</h3> <h3>往生的世界与人世一样精彩。记得南京博物院的“法老·王”特展,世界的异同也表达在墓葬里。</h3> <h3>生命的意义与信仰,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母题。</h3><h3>不过,展板说明对导引图的出处用了“某汉墓”,看来是不知其属于辛追夫人的身后财产。除此也发觉,展览中对展品说明有几处不准确,其展品研究的专业性有提升的空间。</h3> <h3>屏上舞婆娑,佳人难再得。</h3><h3>展厅中又遇学生参观,有馆方英文讲解,但名字、重大事件、器皿都是中文发音。</h3><h3>这里我用了“又遇”二字,因为在墨尔本和悉尼参观了大大小小的不下二十余处博物馆、美术馆,每次不出意料地都会遇到博物馆里的学生们,每组人数均在15人以下,估计是一个班级的课移师这里。每次必定是有馆方专业讲解,孩子们席地而坐,安静听讲,积极互动。在悉尼大学的Nicolson博物馆,两组学生整整上课两小时,中间只休息了5分钟,但所有人都全神贯注,这是一种参观习惯,也是被生动专业的讲解所吸引。</h3><h3>今年是我在自博志愿讲解服务的第三年,每次遇到学校组织参观,都是一个年级甚至全校师生,参观人数过多,对听讲和专注度的考验太大。当然,老师一般也不预约专业讲解,一天观光式的博物馆之旅,能留在脑细胞里的东西太少!一年一次的爆发式参观,培养不出对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持续性关注,更培养不出良好的参观习惯。希望今后学校通识教育能够更专业、更细化。</h3> <h3>当场完成有关展览的作业。</h3> <h3>汉代展览的部分展品由这位Hank Ebes先生提供,可能鉴于其玉石收藏也很丰富,所以另外有间展室,特意展出了各种玉器收藏。但规格不高,铭牌错误众多,很多一看就是增加了现代审美的混血作品。但Ebes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极大热情,让人敬佩!</h3> <h3>拾阶而下,墙上照片记录各个历史时期华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身影。</h3> <h3>二楼这间展室显然是文化交流的活动室,也有不多的反映早期在澳华人艰苦谋生的展品和图片。</h3><h3>去年是华人赴澳移民200周年。1818年,华人麦世英率先踏上澳洲土地。如今,生活工作在澳洲的华人移民已达120万。</h3> <h3>1880年代限制移民政策和上世纪初的白澳政策下,华人境况举步维艰。一直到1973年,歧视性的移民政策才逐步取消。90年代以来,逐渐增加的中国留学生和移民,让墨尔本唐人街和其他城市副中心华人商圈日益兴盛。</h3> <h3>1880年开始,华人就用精湛的传统技艺来制作西式家具,由于价格低廉,受到了市场欢迎,到1910年,华人产家具就占到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这极大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在白澳政策的驱使下,政府随即要求家具必须印制地址和欧裔还是华裔制造,反而让顾客更容易绕开批发商购买华人家具。</h3><h3>但随着科技的日益更新换代,欧裔匠人开始使用电动工具,家具制作周期短、价格低,逐渐取代了华人市场。</h3><h3>这个过程发人深省。</h3> <h3>对中医药的介绍。</h3><h3>早在淘金时代,就有中医在澳悬壶济世。上世纪四十年代抗生素发明前,中医在澳洲很受欢迎,往往在一些常见病的诊治上比西医更有效。</h3><h3>国内彻底否定中医的大有人在,其中不乏社会精英。我觉得在对一些事物的认知尚无定论的情况下盲目贬低,是有违科学发展观的!</h3> <h3>地下一层是淘金潮的布景展示</h3> <h3>1851年刚知道墨尔本附近发现金矿,就有很多华人前来淘金,六年间华人人口增至4万2千,大多数来自广东四邑。他们的船舱狭小,饥饿疾病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实景船舱通过剧烈的晃动,让观众体验些许艰辛。</h3><h3>华人聪明肯吃苦,引起欧裔白人的不满,袭华事件时有发生(让人想到印尼排华)。1855年墨尔本通过法案,不仅严格控制上岸华人人数,还要求缴纳每人10磅的登岸税。很多华人就选择在500公里外的阿德莱德等地登陆,再长途跋涉三周到达矿区。</h3> <h3>港口的小餐馆</h3> <h3>实话说,桌上的食材挺补的。</h3> <h3>关帝庙</h3> <h3>展览尽头是千禧龙的龙尾,顺龙身而上,沾沾好运气。</h3> <h3>顺龙身向上回到一楼。</h3><h3>“千禧龙”全场63米,于2003年接替了之前“大龙”的使命。每年农历春节和蒙巴节,闪亮登场两次。每次先要进行“千禧龙”唤醒仪式,今年春节有墨尔本市市长出席。然后八名壮汉抬龙头,后面舞龙身的要近百人,盛况空前!龙是华人心中根的图腾吧!</h3> <h3>展览结束回到一楼,在看唐人街发展史的展板时,听到之前接待我的长者操着老上海的沪语在与客人攀谈,倍感亲切。我从对话得知,这里在元宵节前后刚举行了系列“上海周活动”,反响热烈,沪上名伶茅善玉女士也前来出席了开幕式。目前筹备的“百万华人故事展”,不日将移师上海历史博物馆,让上海老乡也了解华人在澳的奋斗与荣光!同时更要让在澳的华人后裔、孩子、孩子的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文化,认同自己的文化。事后查资料得知,这位长者是澳华历史博物馆市场部总监蔡征先生,有情怀额阿拉上海人!</h3> <h3>墨尔本的唐人街相当干净,这与纽约和波士顿的截然不同。为子孙留一座传递中华文化的博物馆,也许就能说明这种不同的原因所在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