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唐朝是诗歌的世界。<br></h3><h3> 在这个诗歌的世界里,有很多耀眼的明星,李白、杜甫、白居易就不用说了,李商隐、杜牧也不用介绍了,韩愈、柳宗元以散文见长。此外,还有很多有名的,如元稹、刘禹锡之类的。</h3><h3> 刘禹锡,最著名的文章是《陋室铭》,这篇文章曾经入选我们的中学课本。此外他的《竹枝词》和《乌衣巷》也是脍炙人口。<br></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font></h3><h3><br></h3><h3> 通过这首《竹枝词》,很多人知道了“双关”的修辞手法。<br></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font></h3><h3><br></h3><h3> 一首《乌衣巷》,让我们感受到了东晋时代王谢两大氏族庭院深深的气派,可惜青山依旧,燕子依然,人不知所踪。<br></h3><h3> 刘禹锡非常厉害,他的厉害当然不仅因为我们知道的这几首诗了。刘禹锡跟白居易出生于同一年,他跟柳宗元是同科进士,跟韩愈是老友。他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br></h3><h3> 这么一个大智慧的人,其实跟我们一样,也是性情中人,读了他的作品,瞬间就能感受到他的鲜活。</h3><h3> 比如《陋室铭》,这明显就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在“吐槽”,文中的很多话看似在开解别人,其实,那何尝不是失意之后的自我安慰呢?</h3><h3> 生于公元772年的刘禹锡,793年考中进士。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给大家做个类比,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16岁时,他就带着《赋得古原草送别》去拜访自己的同乡顾况。当时求顾况引荐的人非常多,初见白居易时,顾况拿白居易的名字开了个玩笑“长安白米贵,居大不易呢。”,当顾况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他顿时改口了,能写这么好诗文的人,还怕长安的白米贵吗?<br></h3><h3> 就这么个天才少年,公元800年,白居易才考中进士,此时的刘禹锡在官场已经混迹了7年(其间为父丁忧三年)。刘禹锡爱好下棋,他的棋友王叔文在唐顺宗朝贵为宰相,那是刘禹锡政治生涯最好的时期,他官至监察御史。那是非常好的时期,王叔文带领刘禹锡和柳宗元等推行了很多改革举措。可惜改革伤及了藩镇、权贵的利益,改革受到了贵族的反扑,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br></h3><h3>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这原本是天大的好事,可惜刘禹锡没改他的大嘴习惯,第二年春天,他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font></h3><h3><br></h3><h3> 这样的诗被朝廷中的权贵看到,刘禹锡的下场可想而知了。他很快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地区)当刺史,后来是柳宗元等为他求情,他才被换成广东连州刺史。</h3><h3> 在连州刺史任上,他待了5年,后来又当了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公元826年,他得到调令回洛阳,路过扬州时,他遇到了自己的同龄且同样不得志的白居易,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h3><h3> 谈到23年的不得志,白居易唏嘘不已,随手就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h3><h3><br></h3><h3>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h3><h3><br></h3><h3>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h3><h3><br></h3><h3>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h3><h3><br></h3><h3>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h3><h3><br></h3><h3> 白居易的诗对刘禹锡赞赏有加,刘禹锡被称为“诗豪”,对于刘禹锡的才能,现在满朝的官职都是浪费了。这样的话,其实也够狂妄的。刘禹锡随即回复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h3><h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font></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 估计刘禹锡不敢再大嘴了,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要是那些春风得意者读到,心里估计还是不舒服。</h3><h3> 公元827年三月,刘禹锡重游城南玄都观。也许是心情已经大变了,他又写下《再游玄都观》诗:<br></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font></h3><h3><br></h3><h3> 此时的刘禹锡已经54岁了,估计他已经知道大嘴的坏处。刘郎回来了,已经没有了年轻气盛,没有了风流倜傥。<br></h3><h3> 有诗有酒,有朋有友,人生岂不是可以快意和洒脱一些。<br></h3><h3> 我其实很喜欢刘禹锡的一首诗《秋词》:<br></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font></h3><h3><br></h3><h3> 这应该是豁达的刘禹锡应该有的心境,这是一个伟人最该被我们后人铭记的风范。<br></h3><h3> 都说“醉酒当歌”“把酒言欢”,在古人的创作中,酒似乎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催生出诗人无限的灵感,于是,世间的花红柳绿、草长莺飞被写进文学作品而流传千古。<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