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广播电台的峥嵘岁月(一):在炮火中诞生

张传桂

<p>  1949年,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政权及其军队,退守到了台湾和沿海部分岛屿。从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形成了紧张的军事对峙状态。</p><p><br></p><p>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同时派遣大批美军事人员进驻台湾,以阻止我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在美国的庇护支持下,蒋介石集团不甘失败,不断在我东南沿海制造事端,袭我平潭,扰我湄洲,犯我南日,攻我东山,妄图卷土重来,复辟其反动统治。</p> <p>  浩瀚的台湾海峡,复杂的斗争局势,给我军的对敌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为了有效地向台澎金马国民党军传递祖国政府的声音,我军必须更新设备,掌握具有远距离传播功能的宣传手段,解决远距离传送问题,以适应台湾海峡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需要。</p> <p> 1953年3月,我军在厦门前沿大嶝岛组建了对金门有线广播站(后来该站归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建制)。广播站设有四个广播组,厦门岛上三个组,分别对小金门和大担、二担广播;角屿岛上一个组,负责对大金门广播。最早使用的广播喇叭,是解放战争时期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美式装备,由9个喇叭头组成,俗称“九头鸟”。</p><p> </p><p><br></p><p> “九头鸟”喇叭的功率是250瓦,声音可以传到两三千米远。当时,角屿岛上是4组“九头鸟”并连,1000瓦输出。角屿离大金门最近处只有1800多米,所以正常情况下效果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距离较远,声音在传播途中受气候影响较大,如气压低,温度高,风力大等,都会影响广播效果。特别是每年4月至10月这段时间,因气压、温度变化及风向的影响,广播效果更差。</p><p><br></p><p> 我军的有线广播展开政治攻势之后,金门的国民党军也不甘示弱,如法炮制,我军建一组,他们也针锋相对建一组……双方架起一个个大喇叭,旗鼓相当唱起了“对台戏”。</p> <p>  1955年,陈斐斐19岁,原本是31军文工团团员,梳着两条辫子,说话声音清脆甜美,闽南话和普通话都讲得很好,于是被选派到何厝香山广播组当播音员,对金门广播喊话。</p> <p>  1957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世界反美呼声日益高涨。美帝国主义为了扑灭中东地区的反美火焰,于1958年7月出兵黎巴嫩,遭到全世界的一致声讨。在这种局势下,美国为了转移世界與论对中东的关注,也是为了扩大对中国的威胁,积极鼓动和怂恿蒋介石集团加强对大陆的骚扰,并从美国本土及地中海调遣大批军舰飞机,加强了第七舰队在台海地区的活动。</p><p><br></p><p> 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集团派出飞机,轰炸福建,袭扰江浙,到大陆腹地远至云,贵,川,青等地散发传单,空投特务,气焰极为嚣张。美国海军参谋长伯克甚至扬言,美国海军随时准备象在黎巴嫩那样在中国大陆登陆。一时间,台湾海峡风云骤变,情势异常险恶。</p> <p>  陈毅元帅(左)与叶飞上将在厦门前线。</p> <p>  1958年8月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以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给美、蒋以惩罚性打击。我福建前线部队奉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叶飞上将率指挥机关进入指挥位置,三军将士枕戈待旦,前沿地区战云密布,局势一触即发。为配合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福州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长韩光、副部长范景岳率队火速赶赴前线,并按照前指的指示,展开战时对敌宣传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前沿有线广播装备上的劣势,韩光同志等心里是十分清楚的。此前,已经报经总政批准,正在着手改装机器设备。但战事在即,为改建有线广播设计的机器,还在上海、南京等地工厂制造当中,靠它们显然是远水难救近火。特别是,眼下正值夏季,是我有线广播效果最差的季节,靠“九头乌”能否将我党我军的声音和政策传送到金门去,实在没有多少把握。为此,韩光同志等心里很急,在加紧印制传单,准备宣传弹,发动群众筹备土法散发宣传品的同时,又在苦苦思索着别的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韩光,山东省邹平县人,身材魁伟,肤色微黑,为人随和,满口浓重的邹平腔,看上去象个典型的山东庄稼汉。其实,在同一代军人中,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位“秀才”,他原是山东邹平长山中学的学生,1938年随校长马耀南参加我党领导的长山中学暴动,走上抗日战场。他长期从事联络工作,有着丰富的敌军工作经验,深知瓦解敌军,对敌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他办事干练,又善于决断,很有才气,也很有魄力,他看有线广播改造工程无法在对金门采取军事行动前完工,便由有线广播想到了无线广播,心里顿觉豁然一亮:可以向中央台泉州转播台借频道,把我们的宣传内容播送出去,他为自己的“灵感”感到高兴,连忙要通了福建省委宣传部的电话,让他们帮助请省广播事业局的同志来商议一下。很快,省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兼省电台台长黄明同志赶到了厦门前沿,听韩光同志兴致勃勃地谈完自己的设想,黄明同志却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说:中央台在泉州的发射台只能转播,不能自己播音。望着韩光那失望的样子,黄明想了想,突然说:你们不能自己搞一个?这大胆的建议使韩光一喜,但随即摇摇头,说:谈何容易,一无设备,二无人员,能吹口气吹起个电台来?黄明笑笑说:厦门市验台有一部1000瓦的中波发射机,是用来干扰敌台用的,可去借来;技术上我们可以助一臂之力;编播人员,你广播站不是有现成的嘛!这番话,把韩光说的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争环境的作风是雷历风行,当即,黄明去看机器,韩光去前指找军区廖海光副政委汇报。廖副政委听完汇报连连点头,认为方案可行,便带着韩光一同去向叶飞同志汇报,叶飞也表示赞同。随后,福州军区党委和福建省委决定,由福州军区政治部负责,立即组建无线广播电台。</p> <p class="ql-block">  电台的筹建工作马上展开,发射机就借用厦门市实验台的那部1000瓦中波机,频率860千周。因为实验台是在厦门大学校园内,决定天线架在厦门大学的操场上,定向向金门发射。黄明立即打电话给省广播事业局,要人来帮助架设天线。第二天,广播事业局的潘工程师便带着工程技术人员赶到,仅用五天时间便把天线架了起来。这期间,韩光从广播站等单位抽调了一批编播干部和录音设备,初步搭起了电台的架子。电台的领导工作,由范景岳副部长总负责。编辑部设在厦门市公园东路108号,由军区联络部宣传科长汤文林任总编辑。低周部分放在实验台,机务员周恩科,播音员是鄢冠雄,梁淑瑶,他们两人是从地方借用来的。紧张的筹备工作很快就绪,韩光正要松口气,突然连连拍着脑门对范景岳说:咳,这几天忙得屁滚尿流,差点忘了一件大事,咱们的电台叫什么名字?这一下,逗得两人相对大笑,随即,便苦思冥想起个什么名字。韩光定的原则是,要起个灰色(中性)的,可想了老半天,起了好几个,都觉不合适。这时,黄明进来了,说:现在还有功夫琢磨这个?干脆,就叫前线广播电台。韩光觉得这个名字硬了一点,直了一点,但满响亮,便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就叫做: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p> <p>  鄢冠雄,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开播第一声。</p> <p>  1958年8月23日,我前线炮兵部队奉命炮击金门,严惩蒋军。霎时间,积压了多年的怒火倾泻而出,万炮齐鸣,硝烟弥漫,响声震天,地动山摇,前线军民欢呼雀跃,金门蒋军闻风丧胆。</p><p><br></p><p> 终于,一个庄严的时刻到来了,在炮击金门战斗开始的第二天,即公元1958年8月24日18时正,在我军大炮的呼啸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奏着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正式开始向金门敌军广播,以男播音员鄢冠雄和女播音员梁淑瑤,在860千赫一前一后喊出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对台湾广播!” 当天播出的第一篇稿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司令部的《告金门蒋军官兵书》,在《社会主义好》的乐曲中结束播音。</p><p><br></p><p>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对台湾广播”,这洪亮的声音,这强劲的呼号,化作无线电波,象闪电似利箭,穿过弥漫的硝烟,划破海峡上空的阴云,射向大小金门,射向澎湖列岛,射向台湾中部地区。</p><p><br></p><p> 1958年8月24日18时,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历史记下了这一庄严的时刻,这个1000瓦的小型广播电台的诞生,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本身,这是我军第一个专门对敌军进行宣传的无线广播电台,它的诞生,象征着我军的对敌宣传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p><p><br></p><p> 我军的敌军工作,有着光荣的传统和骄人的成绩。瓦解敌军,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由于条件的限制,在长期的战争年代,我军的对敌宣传手段一直比较落后,随着前线广播电台的诞生,我们终于从战场喊话,从有线喇叭,跨入了远距离无线传播的时代。从此,我们可以凭借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线电波,跨过浩渺的海峡,越过人为的藩篱,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民族感情的桥梁。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的诞生,是我军敌军工作史上的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盛事,是我们敌军工作者的骄傲和自豪。</p> <p>  前线军民欢呼这一严的时刻,前线广播电台正式播音的第二天早上,厦门市街头就贴出了很多红红绿绿的标语,欢呼“中国人民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播出《告金门蒋军官兵书》”。人们奔走相告,为我军电台发出正义之声而欢欣鼓舞。前线部队指战员也受到很大鼓舞,认为我们电台的广播和大炮的发言一样,大长了自己的士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p><p><br></p><p> 1958年8月24日18时,历史记下了这庄严的时刻,前线军民记下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p> <p>  走向炮火硝烟的年轻人,厦门前沿的对敌广播战士,这是他们在厦门胡里山炮台远眺金门,并合影留念。</p><p> 后排左起:沈传灿,马昭智,陆根华,鄢冠雄。前排左起:陈斐斐,梁淑瑶,王琪(中央台支援),李瑾。</p><p> </p> <p>  此文节选自本人编著的《海峡之声台史》,1988年内部出版,2019年3月23日修订。</p><p><br></p><p> 照片由杜雪琪,张万忬,王德枫等战友提供,谨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