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那曾经令人“发颤”的吆喝

淡淡的紫烟

<h3>明光那曾经令人“发颤”的吆喝——原创:知藏大师(自说自画)</h3><h3>大凡60,70后的明光人在他们的童年记忆中,除了“大头”叫卖“鸡头果” 的吆喝声,还有一个吆喝声在记忆里是怎么也挥之不去的,那个声音摄人魂魄,令人胆寒;那个声音夺人心志,令人发颤;那个声音亲切悠远,令人怀念。那是一位收废品的老人沙哑的吆喝—— </h3><h3>“鸭毛、鹅毛拿来—卖——”;</h3><h3>“报纸、旧书拿来—卖——”;</h3><h3>“胶鞋、球鞋拿来—卖——”。</h3><h3>看似平淡无奇的吆喝怎么会有如此超强能力,在童年的记忆里留下巨大的阴影面积??</h3><h3>老人如果还健在的应该年逾九旬了,不高的个头,圆圆的脸,瘪瘪的嘴,沙沙的声音。绝对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中年人(70年代时)每天挑着担,后来拉着一架板车穿行在明光的大街小巷,边走边吆喝着。</h3><h3>这吆喝为什么变成令人“发颤”哪?那是因为他总是帮着家长吓唬闹人的小孩。我们常说明光有四大神兽“猫机子”“猫猴子”“猫狼子”“忘了 ”,这位老人当年就是现实版的“老拐子”(专门拐骗小孩的)。</h3><h3>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人会将家里积攒很久的废旧物品卖了换得几毛钱,小孩见了钱难免有些奢望想要买点零食,大人则另有打算——这也许就是两天的菜金。面对孩子的纠缠这时这位老人就主动充当“恶人”问家长小孩卖不卖,还佯装从腰间取出一些零钱,小孩一见这阵势吓得躲进屋,不敢再和家长纠缠,一场尴尬就在他一问一取中化解了,大人乐得清净,老人也在这哄逗孩子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孩子们一直困惑父母为什么和“老拐子”有说有笑…..</h3><h3>八十年代初时在嘉中读书,在嘉中的对面有一口 “四眼井”井体硕大,上面有一块水泥浇筑成的井盖开有四眼,那位老人就住在井的北面。上学、放学总从那里来来回回,便从街坊那打听到“老拐子”的秘密:</h3><h3>老人姓刘,</h3><h3>是泗县睢宁一带的人,</h3><h3>就一个人在明光。</h3><h3>这也完善了儿时心中的一个推断——“老拐子”讲的不是明光话,又买小孩,所以一定是“老拐子”。</h3><h3>当时他住的那个院子很大,靠墙堆放着成排的啤酒瓶,院中还散乱堆放着他收来的杂物,夏日的中午常见他坐在树荫下一手摇着芭蕉扇,一手端着酒杯,生活应该还是不错的,也是对老人勤劳的赏赉。</h3><h3>最后一次见他好像在2000年前后,也就是在嘉中附近,可能是“老拐子”年纪大了不能像以前一样他踏遍明光每一条小巷。当时我带着孩子还和他聊了一会,他说他闲着就觉得难受就拖着车子出来转转,聊天中他依然不忘逗乐,问我小孩卖不卖,还说自己是“老拐子”,那是孩子还小两岁多点不理解老人玩笑,但从那天起她学会了一个新词“老拐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