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世人皆知“天下杨氏出弘农(今华阴)”,但甚少清楚杨氏与大荔的渊源。且不说千古一帝、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杨坚就出生于县城龙窝巷,仅就双泉镇野雀村而言,大美杨氏的传世精彩便展现无遗。</h3> <h3> 野鹊村杨姓,是春秋晋武公次子姬伯桥(弘农杨氏授姓始祖)玄孙姬肸之后,其子伯石以封邑杨氏邑为姓,后杨石子孙避难于华山仙谷。元顺帝年间(距今约600多年),时任江南安抚使杨熞携家族一支迁居朝邑(今大荔)县境,选择苦泉之南沃土田园、水草丰茂之地建村。安居之后,睿智的杨熞斟酌再三,遂决定以先贤“杨宝放鹊”的典故为村子起名野鹊。“杨宝放鹊”是一个和“结草衔环”类似的良善故事,说的是汉代有一秀才姓杨名宝,年方弱冠,天资颖异,学问过人。重阳佳节之时去郊外游玩,因疲倦坐在林中歇息,但见树木蓊郁、百鸟嘤鸣,甚是可爱。忽然听见“扑碌”一声堕下一只鸟来,不歪不斜正落在杨宝面前,鸟儿口内吱吱的叫却飞不起,在地上乱扑。杨宝思虑:“怪了!这鸟为何如此?”向前拾起一看是只黄雀,不知被何人打伤,叫得好生哀楚。杨宝心中不忍,决定带回家中养好伤了放生!”此时,见一少年手执弹弓从树背后转过来,“秀才,这黄雀是我打下的,还给我吧。”杨宝见他这样说,即还言道:“给你能行,但禽鸟与人体质虽异,生命则一,你咋忍心戕害!况杀百命不足供君一膳,鬻万鸟不能致君之富,为何不选择别的职业?我今天愿意赎此雀的命。”说完便掏出钱来。少年的脸顿时红了,“我并不是为填饱肚子打鸟,只不过耍耍罢了。秀才大哥要此鸟,我就送给你了。”杨宝明知少年辩解但见已经知错,便也没有再难为他。杨宝将黄雀拿回家,养在巾箱中,每天采拾黄花蕊喂它,使其渐渐羽翼丰满,百天之后便能自由飞翔。养育日久生情,杨宝十分珍重,直至有一天发现黄雀飞出去再也没有回来。这天,杨宝正在生闷气,只见一个身穿黄衣、单眉细眼的童子走进家门,看见杨宝便下拜磕头。杨宝急忙扶起,童子拿出玉环一双递与杨宝,说:“蒙君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聊以此物相奉,定当保佑后世有如此环,子孙洁白、位登三公。”杨宝道:“我与你素昧平生,救命之说从何谈起?”童子笑道:“您难道忘记了?我便是那日在林中被人弹伤,蒙您巾箱中饲喂黄花蕊之人。”说完便化做黄雀飞走了。传说为虚,事实是真。后来,杨宝的子孙果然大有所成,儿子杨震誉称“关西夫子”,杨震的儿子杨秉做了东汉太尉,杨秉的儿子杨赐封为临晋侯,杨赐的儿子杨彪拜光禄大夫,果然印证了黄雀“世世三公、德业相继”预言。后人将杨氏好善、黄雀衔环的故事题写成词传为美谈:黄花饲雀非图报,一片慈悲利物心。累世簪缨看盛美,始知仁义值千金。</h3> <h3> 杨熞带领家人定居大荔,至今已传二十多代,后世子孙俊杰辈出,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曾任陕西布政使的杨恭。杨恭是杨熞的孙子,明洪武葵酉科(1393)举人。在明宣宗皇帝时,他进京到吏部听候派遣(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杨恭才华横溢,在朝堂上所谈的治国理念十分契合朱瞻基的心意,宣宗便要求吏部授与杨恭左布政使的职位。明代布政使是一省的行政长官,吏部尚书认为:左布政使职位其他省并不缺员,只有陕西此职空缺,但杨恭籍贯在陕西,所以不宜任职。明宣宗大为不满,他说:西汉的朱买臣家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还不是做了会稽的官员吗?杨恭为什么就不能去陕西任职?深得皇帝赏识的杨恭便当上了陕西左布政使。上任之时,皇帝临别赠言:我知道你的顾虑是害怕家乡亲友干扰公正执法,你完全可以大胆地以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处理事务。有了皇帝壮胆,杨恭心里便飘飘然起来。当年,他离开家乡赴京赶考时去辞别知县,朝邑知县态度比较冷,伤了杨恭的心。得了官职以后,杨恭便穿着破旧衣服,把赴任的凭证文书装在破布袋中,驮在驴背上去见知县。朝邑知县不知杨恭已经做了陕西布政使,便问他:“杨进士这么劳苦,得到什么官呢?”杨恭回答:“比知县大一点罢了。”知县很是轻视杨恭,听了这话便生气地说:“你说官大,难道做了布政使?就是布政使,能把我朝邑知县怎么样!”杨恭笑言:“你咋知道不是布政使,而且恰巧能管朝邑县呢!”这时,才慢慢从袋子中取出凭证文书,全县人都很惊奇,朝邑知县也甚是羞愧。玩笑归玩笑,杨恭却也传承了杨氏正直仁爱之风,史载他任陕西布政使期间廉政勤政,使好多贪官污吏受到查处。</h3> <h3> 目下的野雀村已一分为二,东西野雀相向并立,杨家巷更是栉风沐雨不断美丽成长。相信有浓郁美好的家风家训、乡贤文化做铺垫,野雀定当变凤凰,且会展翅高飞,焕发无限精彩。</h3><h3> (王小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