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我们一起走(3)

陈艳

<h3> 任务驱动——我们一起走(3)</h3><h3> ——记张宝伟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名师大讲堂》活动三:任务驱动之现当代散文、诗歌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实践研究</h3> <h3>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夜漫天飞舞的雪花,七零八落地堆簇在一起,盖满了屋顶,压低了树枝,隐没了外物,阻塞了道路……张宝伟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名师大讲堂》活动(三)不为瑞雪阻挠,如期举办。</h3> <h3>  3月21日上午8点45分,红山区教育教学指导中心的郝伟岐部长和工作室领衔名师张宝伟老师及工作室所有学员克服重重困难,准时聚集在赤峰实验中学地楼411录播室,围绕子课题“任务驱动:现当代散文、诗歌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实践研究”开展研讨活动。本次讲堂由赤峰第四中学张运秋老师说课,赤峰实验中学肖美佳老师作示范课,包春艳老师作讲座。</h3> <h3>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一路走来,区教育教学指导中心领导和三所高中领导不遗余力地支持,给了我们坚持走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张宝伟老师高屋建瓴般的专业引领,一次次耳提面命的耐心指导,加快了我们成长的步伐;工作室全体成员彼此之间真诚鼓励,团结互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乐无穷。</h3> <h3>  肖美佳老师上示范课《合欢树》。</h3><h3>&nbsp; 父爱如山般坚强,母爱似水样温柔。</h3><h3>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追忆母爱如水的一篇散文,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浓重的悲痛之情,跳动着一颗对母亲真切的怀念之心。</h3><h3> 美佳老师依据学情,设计了三个基本学习任务:</h3><h3> 1.整体感知: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明确文章主旨(一般性任务)</h3><h3> 2.研读局部:细读相关段落,概述事件,探究作者情感的充盈与复杂(指向性任务)</h3><h3> 3.读写共生:探究写法特点,为自己作文的布局谋篇做储备。(一般性任务)</h3><h3> 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美佳老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状态,对于自主阅读状态不好的同学给予了个别的关注,对于阅读有困难的同学给予了个别的方法指导,眼里心里满满的都是学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5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完成了学习任务。</h3><h3> 在研讨交流环节,由于有扎实的阅读思考作为基础,同学们畅所欲言,对事件概括越来越精当,对作家的情感分析有理有据,越发精彩。</h3> <h3> 张运秋老师说课《老马》。</h3><h3> 《老马》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本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运秋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说课:</h3><h3> 1.&nbsp; 教材及学情分析</h3><h3> 2.&nbsp; 教学目标及策略的确定</h3><h3> 3.&nbsp;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h3><h3> 4.&nbsp; 教学特色及亮点说明</h3><h3> 运秋老师说课步骤清晰,说课环节完整,教学过程的解说较为精细化,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融入了说课中“反思”与“创造”的精神。</h3> <h3> 包春艳老师讲座《任务驱动:现当代散文、诗歌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实践研究》。</h3> <h3>  这里呈现出来的是包老师讲座内容的目录,共4个专题12个角度32张幻灯片,全方位解读分析子课题内容,内容丰富详实。</h3> <h3>  包老师广泛查阅资料,从理论角度具体解释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读写共生理念”,使这两个概念被阐释得更为客观准确和透彻。</h3><h3> 包老师在讲座中指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h3><h3>&nbsp; 包老师认为,“读写共生”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科气质更浓郁。“读写共生”不仅是教学策略,更是教学理念。“读写共生”就是通过读与写的不断往复,在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实现言意共生,进而促进言语生命成长与丰盈的过程。</h3><h3>&nbsp;&nbsp; “读写结合”与“读写共生”的区别在于:传统的读写结合中的“结合”一词,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仅仅表达了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但究竟怎么“合作”缺乏明确的指向。而在认知科学理论看来,两者关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结合”关系,而应该是彼此“介入”的关系。在英语语境中,读与写的“合作”关系,少用connection(结合)这个词,而多用integration(介入)一词。“介入”比“结合”更能体现读写之间的互促共进的融合关系。</h3> <h3>  包老师还分别对教材中现当代散文和现当代诗歌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以经典篇目为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使用上给予实操性的指导。</h3> <h3>  活动的最后,张宝伟老师做总结性发言。</h3><h3> 张宝伟老师对现当代散文、诗歌文本阅读子课题组的示范课、说课和讲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结合“任务驱动”课题研究进展及本次活动内容,提出很多宝贵意见与建议:</h3><h3> 1. 要把学情和文本的类别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来设置学习任务。不同类别的文本,任务的设置角度有差异,不一样的学情,问题设置的难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关于学情,张老师如是说:“高中学段三个年级段,高一年级段在设置任务时,要在设置一般性学习任务上做足文章,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一般性阅读一篇文章,即通读全文的过程弄清写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怎么写的(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整体写作思路),为什么写(要表达什么情感和主张,也即主旨)。研读局部,也即相关句段,与文章整体相联系,引发相关的思考和探究,解决阅读前设置的相关任务,这是阅读鉴赏文本的一般性方法和途径。“本次上示范课的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较差,教师就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教会他们怎样读一篇散文”,受到了张老师的积极肯定。</h3><h3> 2. 关于布置任务,张老师还说,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理想状态是阅读前教师不再布置阅读任务。高一学段上学期,主要设置一般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怎么样去阅读一篇文章,知道不同类别的文本的阅读鉴赏点是什么;高一下学期,就不必设置一般性的学习任务了,因为对学生而言,他们已经知道怎样去阅读文本,关注鉴赏的点在哪里了;从高二学期开始,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更多地考虑高考方面的因素,任务、问题的设置有意识地向高考试题的问题呈现方式靠拢;高三学期,教师就可以尽量少地设置阅读任务了,学生的质疑就是他自己的学习任务,就是研讨交流的话题。</h3><h3> 3.关于自主阅读,张老师重点提出了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阅读能力养成。对于语文学习基础薄弱的班级,张老师讲了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力,如上课前的师生问候必不可少,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可以多问候几次,如上课前要对学生的坐姿提出明确的要求——头正、肩平、背直、足安,等学生坐好了再开始一节课的学习。阅读能力的养成,要从字句的圈点勾画开始,到段意的概括,再到到篇章的思路分析,主旨的概括、布局谋篇的特点等等。教师开始要做示范,待学生学会了一般性阅读方法后,再放手。教是为了不教,但学生在不具备阅读能力的时候,就不得不教。</h3><h3> 4.对于阅读过程中的小组交流,张老师抛出了与大众认知相左的观点与学员商榷:张老师认为高中学段的篇章阅读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如果阅读中出现障碍,有问题只需要同桌或前后桌间的商讨即可,如仍无法解决,则在研讨交流环节提出质疑即可。张老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分工、合作,适合低学段的学生,或者高学段复杂的学习任务,高中语文教学慎用甚至坚决不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br></h3> <h3> 春雪 </h3><h3> 作者 佚名</h3><h3> 看那缤纷的六瓣雪</h3><h3>  似酣畅淋漓的琼浆</h3><h3>  无声地浸润着大地</h3><h3>  为大自然带来勃勃生机</h3><h3>  它本属于严冬的礼物</h3><h3>  却在初春姗姗来迟</h3><h3>  用它冰晶的洁白</h3><h3>  铺垫即将返青的翠绿</h3><h3>  万物借着它的呼唤苏醒</h3><h3>  尽情张扬春的魅力</h3><h3>  它最终化作甜美的甘泉</h3><h3>  滋润着即将绽放的花红柳绿</h3><h3>  它相伴着春天</h3><h3>  带给人们无限的惊喜</h3><h3>  它虽错过了寒冬的精彩</h3><h3>  春却因它而美丽</h3> <h3>  雪的味道里,夹杂着春风与冬风融合的气息,一暖一冷之间,还有我们这些心怀梦想的语文人美好的愿景:不愿意一辈子呆在自己的安全区,尝试接触更有挑战性的难题,心甘情愿在固囿的阻碍中凿出缝隙,努力让阳光一点点照进来,在平凡的世界里留下一点颜色!</h3> <h3>  加油吧!我们一起走,走过秋冬,走向春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