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3月18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扬大海南国培班的学员们整装待发,前往南京,开启为期三天的研学之旅。</h3><h3><br></h3> <h3>到达南京的第一站是南京中华中学。这是一所百年老校,斑驳的校门以及爬满楼墙的枯藤,无一不在诉说着这所学校悠久而光辉的历史。在这里,我们观摩了两堂课,王苏莹老师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和黄烨老师的《伟大的悲剧》。王苏莹老师用移步换景之法引导学生领略各拉丹东的奇观,黄烨老师则用充满魅力的语言激发学生体会斯科特的悲壮人生。这两位老师各有风采,都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一课。</h3> <h3>19日上午,研学之路继续,我们来到了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年仅十岁,充满了青春的激情与活力。看,操场上,多么富有活力的同学们啊,他们尽情的跳着、笑着。在这里,我们也一起观摩了一场精彩的课,就是由吴鹏老师带来的《一棵小桃树》。课后学员们还与吴老师一起进行探讨,碰撞出学术的火花。而杨有红老师《散文教学的学理走向》的讲座更是把这火花迸发得更加激烈。杨友红老师从散文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讲起,分析其学理走向,不仅让人了解散文的实质,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教学方向。</h3> <h3>杨友红老师的讲座给我们打开了散文阅读教学之门,可是另外一个教学难题——“作文教学”的钥匙在哪里呢?20日上午,我们前往南京第十七中学,在那里,袁爱国校长和他的团队给我们展示了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生态写作。这是一个新的概念,有点新鲜,也有点神秘。首先,三位语文老师以说课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作文教学设计方案,接着是洪超老师讲授他的写作教学理念——智慧写作。最后袁爱国校长对生态写作课程做了专门的报告,逐步揭开了生态写作的面纱,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参考。</h3> <h3>三天的南京之旅在南京第十七中学划上了句号,但研学之路依然继续。20日下午,我们马不停蹄地回到扬州,来到了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在这里,海南的学员与美琪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一场同课异构的PK。这是一次理论转化为实践、展现自我的好机会,符丁芳老师把握住了。课后两位讲课老师就她们的上课设计做了简要说明,韦键老师和徐林祥教授做了精彩点评。在实践中反思,以点评促反思。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功力。</h3> <h3>21日上午,我们来到了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观摩最后一场现场教学课——《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这是一篇不太熟悉的课文,但在黄雯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很快进入了情境。左拉对莫泊桑的感情是如此之深,而这份深情在同学们的朗诵下更加令人动容。真是一场听觉的盛宴!</h3><h3></h3><h3><br></h3> <h3>当我们还在学生们深情的朗诵中沉醉时,蒋德厚校长又带我们走入《让教学减少遗憾》的讲座。“真正的教育不是培养‘人上人’,也不是培养‘人下人’,而是培养‘人中人’的教育”。蒋德厚校长以其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又亲身演示课堂教学,告诉了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要怎样尽力减少教学遗憾,让人受益良多。</h3> <h3>22日下午,我们又回到了熟悉的扬州大学。在文科楼104报告厅,我们迎来此次培训的最后一场讲座——《有效学习与教学机制》。盛群力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分析学习的机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基础。</h3> <h3>“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一周的研学之旅虽然辛苦,但是很充实。作为教师,我们深知只有不停地学习,刻苦付出,才能始终走在知识的最前沿,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学无止境,此次国培结束后,我们仍然还会在研学之路上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