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欣赏课《小步舞曲》的解读与思考——记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小组轮教课

高新双语 智赢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参加了前段时间举行的太原市小学欣赏教学优能实施研讨活动后,我将本次轮教课的课型调整为欣赏课,课题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小步舞曲》。从教材和教参解读来看,本课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以感受为主,欣赏感受舞曲的风格。其实感受与欣赏是较为不可测、不好把控的领域,每节欣赏课对于音乐教师来讲可能都属于一次挑战。一首乐曲想要让学生能听得进去,能记住主题旋律,并且可以用音乐手段去表现它,达到这些目的实属不易。需要教师清晰地把握学生学情,且静下心来完全吃透欣赏曲目,深度挖掘教材,并开放性拓展教材之外的素材资料,将课变得丰富饱满且形象具体可操作,学生参与高且易掌握。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更需精心设计、静心思考。</h3> <h3>  本次中研班教研活动上,教研员赵老师解读了新课改有关欣赏课的要求,内容个人整理如下:</h3><h3>1.&nbsp;&nbsp; 突出一个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h3><h3>审美的核心是情感;内容是音乐要素;方法是体验:我听、我唱、我动、我创。</h3><h3>2.&nbsp;&nbsp; 把握一个本质:突出音乐学科的本质</h3><h3>音乐是听觉、时间、情感、表演的艺术</h3><h3>3.&nbsp;&nbsp; 掌握一种方法:突出聆听体验为核心</h3><h3>体验核心:聆听</h3><h3>4.&nbsp;&nbsp; 培养一种能力:注重听觉培养</h3><h3>教学手段:模仿、重复、叠加</h3><h3> 于是,依据以上思想,我尝试在这次《小步舞曲》的欣赏课堂中进行探索研究。</h3> <h3>  首先我让学生盘腿坐在地面上,让他们能以放松的体态进入音乐欣赏课堂。《小步舞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整堂课是以体验式教学模式展开的 ,从开始乐段a的出现,拍击地面体会三拍子律动感,进而叠加变化,感受乐句的承接。在乐段a重复出现时,听辨音色的变化,认识乐器“羽管键琴”。音乐手段再次叠加变化,最终学生可以在哼唱主题旋律的同时,用纸杯以合作传递的方式表达乐段的变化。当然,这种游戏的设计,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和团结合作精神。</h3><h3> 在乐段b出现时,我要求同学们用身体的律动表达旋律的上行和下行,”我听、我动、我创”,然后再配以旋律线的直观教学让学生感知乐段的旋律进行。</h3><h3> 接下来是乐段B的出现,学生听辨音乐风格,感受此乐段与之前乐段风格的变化——到此乐段音乐变得更为淡雅、柔美。得出乐段a、b合为G大调乐段,记为乐段A;此乐段为g小调乐段,记为乐段B。而我们采用的表达方式为小步舞的学习感受。在欣赏了小步舞的视频之后,同学们发现了小步舞的特点进行阐述,我进行示范并讲解了小步舞的风格特点、舞种背景。接下来我便邀请同学们一起参与进来,分男女生、分演奏乐器的音色,结合听辨,用三拍子小步舞的方式感受、表现了这段旋律。</h3><h3> 乐曲最后出现了乐段A的完整再现,同学们依据前面的学习积累与记忆,用之前相应的表现方式听辨并自主表现了音乐。</h3><h3> 乐曲结束,同学们得出并认识了《小步舞曲》ABA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当然这是贯穿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自然得出的最终结论。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完整地聆听并表现了整首乐曲。</h3><h3> 关于学生对创作这部《小步舞曲》的作曲家——“西方现代音乐之父”巴赫先生的认知,我则是在课前的大假周让学生搜集巴赫先生的资料制作成音乐小报,带回学校进行音乐的校园文化墙的展览。根据同学们上交的数量和质量,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认真。再配合我在课上的提领,我相信他们会记住巴赫先生,加深对他的了解。课后拓展我也是以巴赫先生为主题,倡议学生选一首巴赫先生的作品去欣赏,然后再与我交流。</h3><h3><br></h3> <h3>  在最后公开讲授前,这堂课我进行了9次9个同年级班级的磨课,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调整,一次次的自我推翻、思考、记录,自己在音乐教室里手舞足蹈。呈现了之后,我又有了新的思考。一些环节还是有问题,需要调整。但是教学成效还算是比较满意,学生学有所获,整堂课基本符合新课改对欣赏课的要求。继这个方向,我还需要更深层次地与音乐组老师们进行研究学习,朝智慧课堂的深水区迈进。响应学校的教师培养方向,做智慧型教师。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br></h3><h3>王智赢</h3><h3>2019-03</h3><h3>&nbsp;</h3>

乐段

音乐

学生

小步舞曲

欣赏课

听辨

感受

欣赏

旋律

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