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沿路走去,穿越历史,探寻奇迹……</h3> <h3>这段铁路,与别处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路延伸,岁月斑驳的钢枕——全钢煅铸,漂洋过海,来自百年前的法国。</h3><h3>它用铁的事实说明,修滇越铁路,真的是不计成本!</h3> <p class="ql-block">曾有人说:“原来是木枕,钢枕是中国人后来换的”。</p><p class="ql-block">这张一百一十年前法国人拍的照片,清楚地说明了一切——费心劳力不惜血本铺下钢枕的,是法国公司和辛勤劳苦的中国工匠。</p> <h3>穿过这山洞,就是人字桥!</h3> <h3>黑洞洞的入口,竖着这警示牌。</h3><h3>进不进?当然进!</h3> <h3>明暗交界的自拍</h3> <h3>力大无比的POSE</h3> <h3>穿过大约两百多米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感叹着百十年前艰苦掘进的不易,摸索前行的我们迎来一束光。</h3> <h3>瞧</h3> <h3>桥</h3> <h3>高山仰止,大美无言</h3> <h3>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1998年立</h3><h3>五家寨人字桥,是那时的名称。</h3> <h3>桥的长宽,写作67米,宽4.2米。</h3><h3>关于设计师,写的是一位不知名的法国女士。</h3> <h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br></h3><h3>2006年公布,2015年立碑</h3><h3>名称变为:五家寨铁路桥</h3> <p class="ql-block">明确了大桥设计师为法国人保罗-波顿,但没再说是女性。</p><p class="ql-block">桥长变成了65米,宽度不变,桥面到谷底高度约100米。</p><p class="ql-block">开工时间:1907.6</p><p class="ql-block">竣工时间:1908.12</p><p class="ql-block">碑文强调这是一座在世界建桥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大桥,同时也记载了为建此桥先后牺牲的中国劳工人数多达800余名。这意味着大桥每向前延伸一米,就牺牲了12个人。</p><p class="ql-block">多么艰难,多么悲壮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年间(1998——2015)两块碑文的不同之处,显示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大桥历史认知的不断进步。</p> <h3>临桥俯瞰,头麻腿软,百米高空,美景一览</h3> <h3>这位兴奋的自拍狂</h3> <h3>蓝石头戒指💍在☀️下熠熠闪光</h3> <p class="ql-block">“活学活用毛主席语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段历史的留痕。</p> <p class="ql-block">读完墙上的每一句话,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与之有关的画面,或恢宏,或沉重,或震撼,或感动……</p> <h3>大山里坚固异常的铁路排水设施,与部分城市中时不时一片汪洋的景象形成了对比……</h3> <p class="ql-block">一步步走过了人字桥,天色渐晚,我们该走了。</p><p class="ql-block">下山时,亲身体验了一回苗族同胞的日常——徒步从铁路沿着超过六十度的陡峭山坡一路向下滑溜……</p><p class="ql-block">这里只能以树根、杂草做抓手,紧张兮兮地盯着圆滑的石粒,小心翼翼地找好下脚之地,慢慢探出脚,试着踩稳实,却仍难免被滑得屁股着地,一身黄土。虽然只是短短十几分钟,却下得我两腿发抖,全身冒汗……😅😂</p> <p class="ql-block">一个从容向上的苗家大姐,看着我的狼狈不堪,脸上泛起温和而略带同情的笑……</p> <h3>临近坡脚,一个猪圈里的大白猪,好奇的盯着我</h3> <p class="ql-block">终于回到山脚下的村庄,泼辣干练的大姐再次热情接待我们歇脚。</p><p class="ql-block">对于扶贫迁建的新居,她满是喜欢。</p><p class="ql-block">大姐说她家原来的住地,叫凹塘村(山地民族说汉语的口音比较难懂,一时难以确定是哪两个字)。喜迁新居的大姐,在憧憬未来幸福的同时,是否也会对已经一去不返的昨日心怀眷恋?</p> <p class="ql-block">归途中巧遇一对新婚夫妇。一脸稚气的新郎,不到二十,用发胶喷出时髦发型。身着红装的新娘子热情活泼,大方地接受我们拍照,对我们“白头偕老”的祝福也快活地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从新郎倌的着装,能明显感受到外来文化对山乡生活的强烈冲击。</p> <p class="ql-block">而这位勤劳负重的老奶奶,仍然从头到脚固守着传统。</p> <p class="ql-block">返程,我们没走回头路,而是沿着铁轨边的小道一路前行。这让我不禁担心:如果火车来了可咋整……</p> <h3>快速穿过铁路道口</h3> <h3>奔上对面的山路。</h3> <p class="ql-block">几次问路之后,我们顺利踏上了归途。</p><p class="ql-block">山路一时的崎岖坎坷和短暂的迷惑,是我们此行饱览自然美景和工业奇迹理当付出的一点点代价。</p><p class="ql-block">一个字——值!👍</p> <h3>累了一天,犒劳一下!😍</h3><h3><br></h3><h3>逛吃——逛吃——逛吃,是我们习惯的安逸节奏。<br></h3> <h3>美味的蒙自早点——菌子米线。</h3> <h3>这一小碟腌菜的滋味,毫不逊色于上图的主食!</h3> <h3>此行最后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碧色寨——滇越铁路最重要的站点之一。</h3><h3><br></h3><h3>这里因为电影《芳华》的热映而声名大噪。</h3> <h3>怀旧探奇和时尚追星者络绎不绝。</h3> <h3>小站掠影</h3> <h3>来个今夕对比图。</h3><h3>图片来源: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民国时期明信片。</h3> <h3>已成危房的老建筑</h3> <h3>废弃的水龙头</h3> <h3>貌似古老的时钟,虽然标着“PARIS”。但当地人说:已不是原来模样。</h3> <h3>一百年后的今天,省城环卫、绿化车辆的加水装置,还是和这水鹤的形状如出一辙。</h3> <h3>古老的机车,是游客拍照的最爱。</h3><h3>为了拍张清净少人的片子,得耐心等候。</h3> <h3>重新修葺的法式建筑,给这里恢复了些许生气。</h3> <h3>一块块讲解牌子,诉说着这里的往日繁华……</h3> <h3>这棵巨大的鸡蛋花树,是否见证了滇越铁路和碧色寨的兴衰?</h3> <h3>雄赳赳的大鹅,毫不犹豫地挡住我向着偏僻处猎奇的脚步。</h3><h3><br></h3><h3>几次听人说鹅很厉害,会啄人。好奇又猥琐的我,决定就此退缩。😂</h3> <h3>转进大展厅,意外发现这里其实颇值得一看。</h3><h3><br></h3><h3>法国技师乔治-奥古斯特-马尔伯特一百一十年前拍摄的滇越铁路旧照,在此举办影展。策展人,恰是昨天与我合影的法国胖子YVON VELOT先生。他有个帅气的中文名字——裴逸风(您应该还记得他吧?)。</h3> <h3>乔治-奥古斯特-马尔伯特一家,1907在滇越铁路工地拍摄。大胡子就是乔治。</h3> <h3>展厅中央,有滇越铁路的微缩景观模型。</h3> <h3>关于碧色寨,还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知识,</h3><h3>有待来日再一探究竟。</h3> <p class="ql-block">最后,借张图说明一下碧色寨的名字随着社会文明进步而变迁的情况。以此结束这次怀旧之旅,寻奇之旅。感谢舅舅、三哥、宏华等一行人的邀约和陪伴!</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民国时期明信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