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义乌黄山由来与楼氏灭族的析考</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楼洪民</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序</h3><h3>义乌香山至黄山这一带,人类活动的痕迹,可上溯到9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前几年夏演桥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及浦江上山文化,和1990年7月上溪萧皇塘村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石镞,都证明了近万年的农耕文明史。</h3><h3>古地理书《山海经》的“南次二经”记述浙江山水有17座山,13条水。</h3><h3>会稽山山脉是中国历史名山脉之一,会稽山通常都认在绍兴。连《浙江通志》也认定“会稽山在绍兴、上虞、嵊县、东阳、义乌、诸暨六县之间。”这出入有点大,实际区域山脉远超以上六县范围。</h3><h3>吴越春秋记载:“大禹……登茅山……乃大会计治国之道,遂更名会稽之山。”这个“茅山”,许多本地史学家认为,就是义乌黄山西北的“娲姆尖”,而“妈岭”又是原始社会母亲系族祭祀的遗迹。</h3><h3>黄山大草坪西边的“娲姆尖”(本地俗称鹅毛尖),海拔809米,山峰平坦,大草坪山顶平坦开阔,大方山(又叫大峰山),山顶平坦广阔。这些山,义乌县志总称为大方山。“大方山,县西北五十里,北背浦江,东西绵亘十余里。”符合《山海经》“会稽之山,四方”的记载。</h3><h3>“勺水出焉”的“勺”字,与上溪的“上”字吴语,近同音。绍兴水是往北流的,而《山海经》“勺水出焉,南流于溴”,正南流淌航慈溪(上溪)至义乌江。大方山(大草坪,鹅毛尖)古遗迹地名传说颇多。</h3><h3>而现代地理学家,把分水塘至梅溪以西的山脉揽入金华山山脉范畴,只不过是显示州、市辖地名山脉而已。实际上,历史上的金华等附近县域,属会稽郡管辖。</h3><h3>司马迁20岁出巡下江南,游会稽找禹穴,可能只到山阴,未到乌伤。否则,大禹与黄山、茅山、历史又会改写。</h3><h3>二、黄山山</h3><h3>历史上义乌人进入黄山山谷(俗称黄山里)有五条通道,北面山脉有二条。</h3><h3>东北一条是浦江县界,从分水塘翻山越岭经鲤鱼山至大方山、下岩、进入黄山村。</h3><h3>西北一条是兰溪界,从横溪城头村翻越山岭、马岭(妈岭)、楼角、周村进入黄山村。</h3><h3>南面有三条:</h3><h3>东路,从夏演到竹山里、黄山岭,再经雅童进入黄山。</h3><h3>南路地势最为宽坦,从上溪沿航慈溪进入黄山。</h3><h3>西路从吴店经余车、斯何、溪华、乔里何山岭古道进入黄山。</h3><h3>自古以来,黄山山谷里人从这几条古道,担贩食盐、商品、山货、土特产来回通商,走亲访友,人间交往必由之路。</h3><h3>纵观人类发展史,先民寻找栖息地安家,文明常常与江河湖、溪流、山脉、山林等,生存得益相彰而结势,形成落脚村落。</h3><h3>黄山里(后又称崇义里),山谷东、北、西三面群山环抱,地势巍峨,山脉绵延,既有峰峦高耸的东山,更有悬崖陡壁,尤其那著名的大草坪,雄伟壮观,时有山峰奇拔,崇山峻岭,亦有逶迤连绵远方的西山群山。</h3><h3>黄山谷东山山脉与竹山里背靠大方山相连,大方山从汉太师楼重玉次子楼良騧居庐守墓,遂以家焉,生子孙发族,迁竹山里,大方山为楼氏祖山。</h3><h3>2019年1月29日下午,我和叶刚、其尧三人站在大草坪部队进口岗亭门前远眺四周,东南方不到十里的一座挺拔山峰和一大片坪坦山峦岗,其尧指着说:“那就是我们楼氏的祖宗山大方山”。大草坪因部队驻扎涉密,我们无法进入。在我少年读书时代的国庆假日,每年都跟随着一群同龄人小伙伴来到大草坪一带山岗山峦,采摘两麻袋野板栗挑回家,除壳晒干,年里吃。</h3><h3>大草坪的形状,印象深刻,东西呈长方形,中间低槽丘谷形,大约有1000米左右长,南北宽800米左右,确是历代军事家操练兵马的理想之地,难怪越王勾践、黄巢、朱元璋等君王避难时选择此处休养生息。</h3><h3>如果你有机会进入部队营地里的大草坪,向南望,可见义乌最大的水库岩口湖,呈葫芦状的白水影子,向东遥望,可见义乌城区,南面义亭、佛堂等,东北德胜岩山顶的黄色庙寺,以及北面的浦江县城都依稀可见,海拔760多米的百药山就在附近。向西清晰可见鹅毛尖、双尖山。</h3><h3>三、黄山溪</h3><h3>在纵深的黄山谷里又分出东西二个山谷,每个山谷都一条很有名的溪流。一条源自西山谷黄山村西北方面的妈岭(马岭)的娲姆尖,她往东南山涧流经黄山村东山脚而下,此条溪叫青溪。</h3><h3>另一条山谷从黄山东北方向的大峰山(大方山),沿山涧流向童宅(今雅童)村,这条溪叫童溪。</h3><h3>二条溪流汇合向下流淌叫凰溪,凰与黄同音,溪出名,山更出名,当地人干脆叫黄山。</h3><h3>凰溪下游与溪华溪、斯何溪汇合,史称航慈溪。</h3><h3>航慈溪源头黄山溪东西二山谷,既有宽阔的山区小平原,又有狭长纵深的山谷。在山谷间,又分布着大小山垄、山坞、山坑、山沟、山塘、溪涧、溪流。历经多少代先民的开荒、开垦、平整、深耕、孕育着众多的良田和土质深厚的土地。</h3><h3>从南朝502年楼仪迁居黄山,至1368年元朝未年,相距866历史,楼氏族人与附近共存的童氏、周氏、葛氏、方氏、关胡氏等村落原住民一样,曾经创造过的优秀灿烂历史文明,在几次战乱和杀戮中,湮灭在历史尘灰里。</h3><h3>四、黄山楼氏</h3><h3>在义乌正史里,明朝前记载黄山的历史与文化成就,几乎是空白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南宋、元朝代,有过非常灿烂的文明,义乌县志缺失,是未曾编志,还是毁于战乱,我们无法考证。</h3><h3>然而,国史无县志补,县志没,家谱找,家谱是史志的补充,也是历史学家公认的族人史记。</h3><h3>在乌伤香山楼氏上祖派迁总图,各分支分迁图表家谱记载,黄山从南朝初期至元朝末,迁居异地安家是非常清楚的。重玉公十一孙,元兴,赠燕国公,御葬黄山。生有二子楼仪、楼偃。</h3><h3>楼仪迁居黄山楼宅,生有二子,长子绩奎,在黄山守家繁衍后代。</h3><h3>次子楼鼎奎,家紫文,少年在楼宅家居时,就神力过人,双手能举千斤巨石。从田善征魏,打仗勇敢得名。梁武帝诏选为左右大将军,镇守陕西咸阳。卒于渭水驿,附葬塔林山(又名七盘山)。士兵乡民感其恩德,在当地建有祠碑。老家黄山后塘楼村西南(2010年楼其尧把它迁建东南山坡上),建有一座将军庙,以祭祀于他。</h3><h3>楼偃(461-547)字希贤,南朝齐梁义乌香山人。他16岁就熟读四经五书,并领略武经,通韬略。后考试,分别得文武状元第一名。初授国子博士,迁刑部郎中,升兵部左侍郎,后边乱,二次封元帅征讨,驻守北平十八年,封“护军上卿燕国公。”后告老还乡,葬香山重玉公旁。</h3><h3>楼偃生三子,箕、裘、亢,世袭封燕国公,三男楼亢至陈天嘉元年,擢刑部尚书,太建五年卒御葬黄山。其孙涛,曾孙芳,世袭燕国公,御葬黄山尚书墓左右。其子孙也移居黄山安家。</h3><h3>从此,黄山楼氏兴起,繁衍族孙后代。</h3><h3>六、黄山村居美景</h3><h3>始祖香山,地势狭长,耕地薄少。历代繁衍子孙,必分迁移地安家生息。</h3><h3>楼元兴之所以把楼仪分家迁居黄山,定是看中黄山美好的地理生态环境。</h3><h3>进入黄山,你必然会环顾四周,向东大峰山望去,山势雄伟,从那千丈石壁山上,一束白练飞流而下,蔚为壮观。飞瀑之下的童溪,一路蜿蜒而流淌,溪水清冽见底。</h3><h3>而从黄山八面厅出发,沿着青溪向鹅毛尖方向步行,山泉潺潺,沿溪一路圆石砌坎,铺垫溪二沿,轻灵的青溪水,滋润着山谷中的生灵。周村、楼角、马岭村,泥石铺路山道、交融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在松山、石道、梯田、村庄、山溪、步行,醒悟出一种意蕴醇厚的王阳明笔下的桃花源境界。</h3><h3>“方宅十余屋,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h3><h3>而楼宅、后塘、后塘楼,长长的山垄、良田,正是楼仪、楼偃孙辈的所接受的青山绿水的抚慰与安顿。浸润了人生如歌的岁月,赋予浪漫、质朴、醇厚的情怀与气质,繁衍后代,生活在这世外桃源,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世界里。</h3><h3>正是这幅隽永雅逸,天然生动的黄山仙境图画,孕育了几代黄山楼氏族人一段漫长辉煌的历史画卷。</h3><h3>七、黄山楼氏村落</h3><h3>南朝楼仪从香山迁移黄山,起居楼宅(今黄山八面厅东北一华里余),上东山小径,百步,可见一个椅子形状的小山坳。呈四方形,面积约10余亩。分上中下三层阶梯形田地。</h3><h3>楼宅遗址,南、东、北三面环山,灌木丛丛。冬日的山区,空气清新,椅子形状山坳,已是翻掘过的满垄空地,透润着山林与泥土的气息。二层阶梯田里北,有一口5米左右见方的小池塘。其尧指着池塘惟妙惟肖地说,楼仪次子楼鼎奎就是吃了这口清冽泉水,双臂神力,举起千斤巨石,至今黄山老人们都尊称他为楼阿将。</h3><h3></h3><h3>楼仪刚到楼宅,生活艰苦,给人看山、打杂。成家立业后,家境渐好。次子鼎奎晋升将军后,楼家成名发迹。绩奎子孙兴旺,楼宅居地狭少,移居山下后塘居住(至今保留二口池塘)。楼元兴子孙逐渐迁移黄山,其他外迁楼氏也有迁居黄山落伍。后塘村居遗址,地处今八面厅青溪岸对面。地域较宽阔,陪同的黄山老人陈景忠指着一大片田野说,青年时代改田时,经常挖到很大块青砖和岩石。</h3> <h3>后塘村遗址</h3> <h3>塘村北三华里的后塘楼村遗址,北面有大片肥沃的良田,有东坞、西坞等岙谷。山坞里的田、地土质深厚,阳光充足。</h3><h3>黄山山谷,所有可开垦的田地,有一个特点,就是土质深厚,山溪泉水常年不断。以前黄山亲戚们曾畅言,黄山再怎么干旱年份,种植作物都能有个好收成。可见水深、土厚、水源充足。养活勤劳肯干的山民们是天道酬勤。</h3><h3>从南朝至元末近860多年间,楼宅、后塘、后塘楼这几个村庄,自然是容不下发族发丁的楼氏的。</h3><h3>从黄山山脉,山谷集形结势来看,最大的聚集地必然是迁到水源常年流淌的青溪畔最开阔地带——黄山畈。黄山田畈的青溪,建村前是靠西山脚流向的。建村后,村民把青溪改道东山脚流淌。按风水学说,溪在东,发丁旺。</h3><h3>据元末明初义乌相关资料记载,当时义乌全县人口为12万人左右。</h3><h3>从众多的义乌古地图和上溪各姓氏宗谱记载。元末明初,所标注的村落很稀少。从上溪到黄山里集聚村落,当时很多地方还不存在。即使有,也是零星几户人家。</h3><h3>我翻阅一些国史书,发现3-6世纪,山越后裔,北方人称南蛮,喜欢迁居深山幽谷,种植谷物,安居乐业。</h3><h3>也许,香山、竹山里、黄山等山谷里居住,生活资源多,略显安定便利些。这从金华山脉二侧,许多山谷里的古村落文明,可见一斑。</h3><h3>其尧说,上代楼氏长辈传说,黄山曾有楼氏一千多人口,二千不到,我对此持疑。当时的人均寿命,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发展到如此规模的村庄,有些不可思议。</h3><h3>现存的童宅(雅童)村后裔,还有二户。他们说的更为炫乎,童氏有3000多人,楼氏近2000人,其尧与童氏后人说法一致。</h3><h3>有一点是可信的。当时上溪、黄山均属智者里,上溪一带村庄人口不多,只有上溪、贾伯塘、水碓张二、三个大点村庄。其它村庄都只有几户人家。这符合历史上附近村庄家谱记载。</h3><h3>智者里十二都,夏演、桥头那时都还是小村子。唯独竹山里十五都黄山附近几个村庄最大。</h3><h3>黄山、楼宅、后塘、后塘楼四个村庄外,还有几个小村庄,分散在较偏远的地方。方山楼氏在最东北的山岙里,楼角村在马岭下来的半山腰。后山坞村是楼亢后代的集居地。他们也有分散在黄山里7个楼氏村落里安家为生。</h3><h3>黄山楼氏一个村2000人口是不可能的。7个楼氏村庄,如按义乌全县人口析解,只能算1000人左右比较合理。</h3><h3>八、楼氏家庙</h3><h3>在义乌等地建寺庙有个规则,村庄北面不能建寺庙。一般都建在村庄偏南方向。</h3><h3>后塘楼村西南建有一座经堂和一座将军庙。将军庙是当时楼氏家人为纪念楼鼎奎将军,在陕西咸阳一带驻军,以及给本地楼氏村民带来恩德而筹资建造的。</h3><h3>2010年里界村族人楼其尧牵头黄山村陈氏德高望重老人,筹款建造一处新的将军庙。老的残存,新的修建在后塘楼遗址西山坡的公路边上。</h3><h3>2016年义乌清查拆除寺庙时,看到将军庙碑文记载此庙已有1500多年历史,查验登记人员敬拜离去。</h3><h3>楼角村的龙德寺是南朝达摩时期建造的。所建年代与香山寺兴建时间相近。据说,达摩兴建龙德寺时,楼仪的儿子绩奎亲友及诸多孙子帮忙修建,修建后派一孙子在楼角安家落户,看守寺庙及田地山林。楼角村从此存在。</h3><h3>龙德寺前有一块碑记,巍巍丛山鹅毛尖,脚下天然一洞岩。二条瀑布留福地,人间始信有仙天。</h3><h3>走进寺内,大厅石柱上有楹联“圣贤汇龙德想见高风终古在,高台传尔雅依然诗逼人来。”“泉飞白云外听泻成山水清声,画阁明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这是至今为止,留存年代与香山寺齐名最修久的义乌境内寺庙之一。</h3><h3>黄山楼氏寺庙有多处,早期有白石殿(现存二处,分别建在黄山村南和原旧址不远。)旧庙已毁。九十年代搬迁到后塘村遗址的山岗上,该寺庙面积较宏大。</h3><h3>值得一提的是,在黄山村西6华里多的大山尖半山腰山前,有一片四五百亩坪地(良田)的地方,建有一座义乌著名的“万寿寺。”传说也是楼氏人所建的。</h3><h3>万寿寺始建于唐大和七年(833),咸通年间赐“万寿院”匾额。明崇祯十三年(1640)收录《义乌县志》古迹条目。至今有1180余年历史。</h3><h3>正月初一下午到黄山外公外婆墓上坟后,沿上枫坑上山,以前被人踩踏了上千年的上岭山道,平整的条石砌成的条石,有的光溜,有的精糙,有的缀满青苔。</h3><h3>我没走那条山路。因为去年刚修建了一条10米宽的到万寿寺坪地的盘山公路。</h3><h3>走到万寿寺,边上有一口二、三百平方米的池塘。紧临池塘坪地是一大片废墟。它是万寿寺建筑遗址。据几位老人说,万寿寺当年千柱落地,有百多位僧侣。可见规模之宏大。如今却是仅剩残砖断垣和墙基。青苔、野草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无情。</h3><h3>如此著名的寺院消失,起因于清朝咸丰年间,十五都杨村人杨国泰和吴店人吴乐君共谋举旗造反,而被清政府抽调金华府八县精兵围剿歼灭,并放火焚毁的。</h3> <h3>大方山,山峦上的锋山村,楼氏家庙较小。唐、宋、元时期,一直没多少户楼氏族人居住,后被杀戮灭绝,后补异姓,至今也不到百户人家。</h3><h3>九、黄山里其他村落</h3><h3>黄山东山谷,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和广阔的空间,从大方山流淌下来的童溪水,哺育着溪二岸的山民们。从岩下、童宅、雅童、上横塘到关胡村,有着一大片开阔土地。</h3><h3>在南朝至元朝,人口超越楼氏人口,有上千人之多。而童宅童姓是大户姓,历史上曾有十八位童姓在朝庭做大官。现存的建有18座石桥,镇安桥,五云桥,文昌桥文保古迹均出自童氏官人的善事杰作。</h3><h3>黄山西山谷,从鹅毛尖流淌的青溪山水,浦育着溪二岸的众多楼氏乡民。黄山、后塘、楼宅、后塘楼、楼角、后山坞、方山、万寿坪都是楼氏村落,另一个周村属周氏小村落。而据黄山陈氏老人传说,除黄山、后塘村二个村较大外,其它村庄都没有多少户人家。村子不会超过四、五十户。安葬尚书墓地,不远的小山岙,曾有几户楼氏小村子,后被灭族,今为东大路小村。</h3><h3>而西瓜坪(又称四关坟),黄山陈氏始祖陈螽和另一兄弟在北宋嘉佑年间,从福建逃难到周村石门坞,后替周村周氏大户到西瓜坪看守山林和祖坟。至元朝六世孙陈岱析,移居黄山。明清时期,其后代经营火腿生意,富甲义乌西乡。他迁居黄山突然爆富,乡间传说在西瓜坪挖到金银财富有关。</h3><h3>十、朱元璋到黄山大草坪</h3><h3>朱元璋(小名朱重八),安徽濠州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人。1352年,参加郭子兴红巾军农民起义。</h3><h3>1353年回到家乡招兵买马,他渡江江南攻打杭州、严州兵败,撤退浦江,驻扎大草坪,垦田开荒,招兵买马,扩大队伍。</h3><h3>大方山脚的竹山里,黄山里周围村庄,都成为了朱元璋的抗元根据地。</h3><h3>上会稽山的大方山大草坪,峰峦重叠,山深林密,岩石陡悬,其山脉结构,由众多巨大岩石体构成。有岩石必有溶洞,溶洞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地下空间,也就早有石灰岩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不溶性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可溶性碳酸氢钙。由此,石灰岩层部分会被侵蚀成程度不同的溶洞。黄山大草坪山体岩石与兰溪地下长河相近,有泉水从岩石流出,虽被封洞,但迟早会显露黄山溶洞。</h3><h3>黄山洞、隐勾洞正是在此种化学和物理条件下长期形成著名的洞穴。</h3><h3>隐勾洞</h3><h3>隐勾洞地处义乌浦江二县交界的仙坪村附近,洞口约20平方米,朝向东南,洞内深不可测,此洞在春秋战国、吴越争霸时,公元前497年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回到越国,栖隐。“隐勾洞”臣薪偿胆,励精国治,养精蓄锐,终成霸业,灭吴兴越,当地百姓把此洞称为“隐勾洞。”</h3><h3>黄山洞</h3><h3>而黄山洞来历,相传唐末僖宗年间,黄巢从山东荷泽起兵反唐,10年间相继控制南方数省。但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湿热天气,军中瘴疫盛行,兵损严重。行到黄山,一些久病士兵喝了溪泉,竟神奇恢复活动,黄巢顿觉神奇,暗衬天助。就在大草坪一带建立根据地。并派大士兵凿石扩溶洞数月,修筑成了一座可容纳数万人的石洞。洞内大小洞相连,贮藏军需和疗养伤病等用。黄山人将此洞称为黄巢洞。不久义乌县令又把它更名为黄山洞。四周山称为黄山,山下楼氏大村庄改叫为黄山村。黄山称呼由此而来。</h3><h3>十一、黄山里灾祸</h3><h3>朱元璋带着红巾军起义军驻扎黄山大草坪数年,屯兵垦田,招兵买马。到义乌县城、夏演、傅村一带筹款备粮。自然也得到了沿途百姓的支持。</h3><h3>义乌楼氏是第一大姓,元朝以前,盛传楼半县。在南宋末年,抗战元军就十分激烈,在元末,反元统治也十分强烈。这为数十万元军围剿朱元璋红巾军留下了祸根。</h3><h3>元朝史期,大方山周围义乌界域,所有村庄,包括香山泽口村、竹山里、黄山里、里美山这几个大山谷原住民村庄全部被杀戮。连山外我们至今居住的宅山村,元朝时姓林也全被杀光。从这种情况分析,是南宋末元初元军遭到原住民激烈反抗,还是元末农民军起义,被灭剿,这值得研究。从一些国史上看,元朝统治天下十分残忍,攻打南宋时,元军一路烧杀抢掠,非常暴戾。如遇抵抗,就全城或全村惨遭屠杀灭族。前年,到江西德兴妻子娘家,老人说,五星村以北,元朝时,曾有数千人的大村落,也是一夜之间被元军灭杀的。</h3><h3>义乌竹山里、黄山里等很多村落灭绝,按此类推,南宋末元初或元朝末年,可能二种情形都遇到过。但从楼氏外迁图和楼琏等族消失时间推断。存在于朱元璋带红巾军起义驻扎黄山大草坪、大方山一带,被元军大屠杀可能性最大。</h3><h3>我和叶刚走访过程中,有一个情节,就是何斯路何氏、分水塘陈氏、黄山村陈氏,家谱记载都有700多年历史?</h3><h3>元朝是1271—1368年。按红巾军起义,朱元璋掌兵权1353年至2018年计算为663年时间。</h3><h3>而从南宋1279年—2018年计算739年时间。</h3><h3>分水塘陈氏、何斯路何氏、黄山陈氏,他们三大家族,一个在竹山里,一个在黄山,都意外逃过一劫,这不符合常理。</h3><h3>南宋末年反抗元军,南下统一而惨遭屠杀,时间点最符合历史。</h3><h3>当然,不排除意外,黄山陈氏在西瓜坪深山老林躲过灾难后下山居住补村。</h3><h3>陈氏、何氏在竹山里没几户人家,逃外或回老家探亲避过灾难等都有可能。</h3> <h3>令人不解的是,明朝义乌县志都不敢记载这么多村庄人氏被屠杀毁灭?也许是史官怕犯了官忌。</h3><h3>朱元璋是个高度敏感的人物。民间有人说“杀猪”,都要被抓杀头。类似开国功臣,逐个杀害,东厂西厂、胡惟庸案、文字狱、被抄家灭族的人更是不在话下。</h3><h3>黄山老人陈景忠及我爸在世时也曾说过同一句话:“楼氏族人心很齐,历朝每家每户都有看家护院,防强盗,土匪的枪、铳、土炮等防卫武器。正因为有些传统,反抗元军统治惨遭屠杀,也是一种悲壮结局。”</h3><h3>十二、黄山陈氏</h3><h3>唯独陈氏逃过一劫。我在春节空隙走访了多位年老长者。他们解说一词,南宋末年,陈氏二兄弟从福建逃难到黄山周村石门坞,被周氏大户到西瓜坪(四关坟)看山守祖坟。那里地势险要,深山冷坞的,元军无法到达,逃过一劫。</h3><h3>黄山等村被灭族多年后,到现在的花干门到八面厅一带安家落户。昔日土坯房,已被毁塌一片平地,生长着一种又高又长的草,因黄山等村落被蒙古人灭门后而长出的这种草,就叫“蒙干草。”</h3><h3>清乾隆年间,陈氏发族兴旺,一名叫陈伯寅的娶楼氏为妻,生三子,后举业从商,经营火腿,销往邻近数县和苏杭等地,而富甲一方。</h3><h3>民间相传其祖父在西瓜坪修砌田坎时,挖到一缸金银财宝,而移居黄山充实家底铺路。</h3><h3>黄山八面厅从嘉庆元年(1796)动工至1813年完工,历时17年,现存建筑三路六院,占地面积2908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分为花厅、门厅、正厅、堂楼,南北两侧跨院有2个三合院,4坐厢厅,共8个厅堂。</h3><h3>如果你有机会去凝神品读,厅内的石雕、木雕等系列精美图画,定会惊叹它的鬼斧神工和传奇的恢弘场面。</h3><h3>八面厅,2000年被国务院列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十三、黄山楼仪墓</h3><h3>黄山始祖楼仪墓,安葬在后塘楼村西2华里许的西坞一处龙头形状山坡上。北青龙、南白虎、墓朝东,案山有低中高三层叠峦岗锋交借。似元宝,又似笔架山,又似官印,明堂深远开阔,常年泉水流淌。</h3><h3>十四、黄山楼亢尚书墓</h3><h3>楼亢封国公,至陈天嘉元年,擢刑部尚书,卒于陈太建5年,并夫人傅氏御葬黄山。</h3><h3>孙楼涛袭燕国公,座于陈天嘉六年,与妻杨氏御葬楼亢尚书墓左旁。</h3><h3>曾孙楼芳,袭燕国公,卒于隋大业一年,与妻杨氏御葬楼亢尚书墓右旁。史称三公堂。</h3><h3>尚书墓前方非常宽阔,百米外有一条向下流淌的凰溪,溪前、东、南北是良田阡陌的肥沃良田。远方5华里是黄山坞山岗。似官印,又似笔架山,元宝山,远景清明野秀。</h3><h3>2019年,我和叶刚、其尧三人下车寻找,三公墓碑文,已被后人改田地,丢弃塘边,无法寻找。</h3><h3>墓葬遗址位于黄山东大路村口东面百米的田间坡岗上。</h3><h3>做官、经商、发迹等因,迁移县内县外众多的楼氏后裔,均出自此三公始祖的后代。</h3> <h3>黄山里、竹山里、古村落略图</h3> <h3>夏演夏演、夏演桥头、夏演流下、夏演里界、夏演前塘、上溪高塘(宅山)、上溪新西楼、义亭王阡、上溪上楼宅、畈田朱西楼、畈田朱大楼、佛堂和溪、稠城城店、前洪下连树、苏溪金峰两楼门、苏溪上大路、苏溪油碑塘、金峰南宅、金峰木城、金峰高岭、苏溪西山下、荷叶塘下西陶、荷叶塘畈田、义乌尚经、尚经花园下、义乌下骆宅官端前、下骆宅立碑塘、廿三里舍口塘、楂林溪后、楂林善溪、楂林上坑仁、大陈岗头、义乌东青</h3><h3>十六、黄山楼氏分迁省内各县录</h3><h3>浦江大溪、浦江石源、东阳施程、东阳吴宁孙园、孙阳麻车兴、东阳桐杭、永康大市巷口、永康大市巷、武义、萧山楼塔、萧山长山、建德严州、宁波鄞县、宁波四明、宁波东湖、诸暨枫桥、金华溪勘下、杭州许村</h3><h3>十七、黄山楼氏分迁省外录</h3><h3>河南杞县、河南开封通许、山东德州、河北原武县、陕西咸阳、广西昭平、江西德兴黄柏</h3><h3> </h3><h3> </h3><h3>楼洪民:义乌市上溪镇宅山村人,1977年夏毕业于上溪中学。爱好业余气象、文学,八十年代起曾在省内外、省地县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和作品,后搁笔至今,偶尔写些游记、散文等。</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