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的战场——心力衰竭!

《健康之友》•内科

<h3>近些年来,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升高。现在大约有400万心衰患者,而且患病人数依然在上升,心力衰竭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h3><h3>一般患者中的患病率为2.9%,且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不断增大,大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为6.4%,大于80岁的人群患病率高达15%,心衰疾病给社会和个人经济带来了很大危害。</h3> <h3>心力衰竭是怎么回事?</h3><h3>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造成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射血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h3><h3>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冠心病、心肌病、炎症等都是心衰的基本病因,其中冠心病是最为常见的原发病症。</h3><h3>冠心病心绞痛和心梗患者什么情况会诱发心衰?</h3><h3>对于有冠心病的病人,其心衰的症状往往由一些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而诱发,常见的诱发原因有以下几种:</h3><h3>(1)感染:这是诱发心衰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肺炎等最常见;</h3><h3>(2)劳累:过度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h3><h3>(3)心律失常:心跳过快,尤其是心房颤动,还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等;</h3><h3>(4)原冠脉病变加重:如冠心病病人突发心肌梗死等;</h3><h3>(5)用药不当等。</h3> <h3>心衰逐渐“年轻化”</h3><h3>心衰通常是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近年来,这些老年病已经逐渐“年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中青年人不良的生活习惯。</h3><h3>心衰发病率已达1.9%,两年死亡率为37%,6年死亡率高达82%,而患病年龄却在逐步下降。心衰病人不仅生活质量低,而且随时面临死亡威胁,同时还会给家人与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h3><h3>患上心衰,突出的症状就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而不同程度的心衰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患者最初可表现为活动后气短;此后随着病情的加重,对活动的耐受力也越来越差;到晚期,病人只能坐在床上。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易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h3><h3>预防心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平时生活中也要注意以下方面:</h3><h3>1、饮食宜清淡少盐。饮食应少油腻,多蔬菜水果。对于已经出现心力衰竭的病人,一定要控制盐的摄入量。盐摄入过多会加重体液潴留,加重水肿,但也不必完全免盐。</h3><h3>2、适量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但切忌活动过多、过猛,更不能参加较剧烈的活动,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h3><h3>3、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不让情绪过于兴奋波动,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h3> <h3>冠心病合并心衰的用药选择:</h3><h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二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方面皆有不同,临床表现上急性心衰的冠心病患者往往有严重的呼吸困难、气喘、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双肺湿啰音、心音低钝、舒张期奔马律等典型症状和体征,而慢性心衰的冠心病患者往往临床表现不突出,多是因运动耐量下降或出现体液潴留才就医治疗,而在治疗原则上两者更是不尽相同。</h3><h3>1、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h3><h3>①药物治疗:缓解心绞痛首选β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药物、氮氯地平或尼可地尔。β受体阻滞剂服用后仍有心绞痛,可加用硝酸脂类、氮氯地平等中的1种药物,如使用2种药物治疗后仍有心绞痛,应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或者继续加服第三种药物。</h3><h3>②冠脉血运重建:对于3支病变或左主干狭窄患者,应进行冠状动脉的血运重建。</h3><h3>2、冠心病合并急性心衰:</h3><h3>①因心肌缺血而诱发和加重的急性心衰:如患者血压偏高,心率加快,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血压稳定心率。</h3><h3>②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应及早进行血运重建,防止心衰继续加重。</h3><h3>③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并发的心源性休克:在PCI和溶栓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在抗心衰药物、机械通气等的辅助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