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山东郯城麦坡地震断裂带在马陵山上,位于高峰头镇境内,距县城东南10多公里。是与东非大裂谷、美国黄石公园齐名的地面可见地震断层。全世界仅存两处,国内惟一,为大地震后数百年至今仍未过活跃期的自然奇观。</h3> <h3>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于2007年立的“山东郯城马陵山省级地质公园”石碑。</h3> <h3>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丁国瑜亲自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题写了碑名。</h3> <h3> 马陵山麦坡断裂地形地貌说明牌。</h3> <h3> 1948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来山东马陵山考察地质构造时指出了沂沭断裂带的存在,“横过山东从南边的郯城到北边的潍县有一强烈的破碎带,这个破碎带显示了新华夏系挤压的特点,形成时代为白垩纪”,为地质力学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佐证。为纪念这位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现代地球科学的奠基人在地学方面的不朽贡献,将此柱命名为李四光柱。</h3> <h3> 据地质学家考证:麦坡地震断裂带属“郯庐断裂带”的中部。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大的还处在活动期的超壳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绵延2400多公里的巨型断裂带。</h3> <h3> 据记载,1668年7月25日,郯城发生大地震,震级8.5级,全县死于地震的8700多人,当时的知县写了一首诗:《郯城地震灾民歌》“那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道荼毒。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或如奔马走危坡,或全巨浪摇轻轴。忽然遍地涌沙泉。忽然顷刻皆干没。开缝裂坼陷深坑,斜颤倾欹难驻足……”大地震后,留下了这一奇观。现在,来到麦地震活断层遗址,会清晰看到两种颜色的土壤一线之隔。这泾渭分明的奇观,就是地震断裂带。</h3> <h3> 断层面几乎直立,微微向西倾斜,西侧为下盘,东侧为上盘,上盘顺断层面倾向向上滑动,属于逆断层,主要是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下盘砖红色的砂质粘土层形成于距今约200万年新生代第四纪,上盘风化严重的紫红色砂页岩形成于距今约7000-14000万年中生代白垩纪,也就是恐龙生活的时代。其形成原因是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加剧,在板块碰撞产生的巨大挤压力作用下,中生代白垩纪形成的紫红色砂页岩逆冲到新生代第四纪形成的砖红色砂质粘土之上。由于两种地层的软硬不同,受外力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面起伏平缓,看不到断层面,当我们跨过砖红色土层和紫红色岩石相交的断层线时,后脚还在地质年龄为200万年的土地上,前脚已经踏进了“亿年之前”的古老岩层,这就是当地人相传的“一步跨亿年”之说的由来。</h3> <h3> 麦坡所在地段海拔不足百米,地表植被状况也不太好,山沟里竟然还有泉水出露。考察时恰遇一位当地村民在取泉水。听他介绍说泉水甘甜,烧水壶中没有一点水垢,特别适合泡茶喝。据传该泉为东海龙眼,大旱之年也不断流,常饮此泉有怯病的功效,故当地群众神秘地称作“健康泉”。</h3> <h3> 景区不是很大,细致考察游览无须太多时间。观察角度不同,景色是不一样的。精美程度堪比张掖丹霞山。</h3> <h3> 由于马陵山麦坡地震断裂带是裸露的断崖景观,加之土壤成分为沙页岩,在现有自然条件下水土流失严重。附近的村民开荒种地现象非常普遍,更会造成一些自然景观加速消失,景点开发与保护刻不容缓。</h3> <h3> 现在,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已经被中国地震局正式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下一步山东省将对该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h3> <h5> 注:部分文字摘自《山东省郯城麦坡地震断裂带地质考察记》,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