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阳光下,我翻阅着《论语》,一周前陈仁仁教授解读《论语》的情景跳出了我的脑海……</h3> <h3> 那天也是这样,阳光明媚,我们来自湖南四个县的一百名乡村教师端坐着恭迎教授的到来。其时进来的是一位外貌并不十分起眼的先生,但我却暗暗感觉这将会是一场心灵的遇见,学问越是深的,外在往往越是低调。</h3> <h3> 说来惭愧,来国学培训之前,我并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只是东一则西一章地读过一些,没有系统,也没有深究。只是模模糊糊地感受到孔子的诸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至今我们依然奉为圭臬。</h3> <h3> 果然,陈仁仁教授一开口,我们便深深迷醉。</h3> <h3> 《论语》开篇“学而”篇,我也曾多次教过学生,说实在话,曾经对教材的译文有过疑问,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材译为“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那我不也是君子吗?因为我也做到了“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呀;还有,我身边的许多人不也是君子吗?可我又知道君子并没有泛滥到伸手一抓一大把,有的甚至是需要穷其一生的追求才能实现。我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孔子心中所认为的君子,我身边的大多数人也一样不是。总觉得这种翻译有点问题,不像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学生所做的教育。但我也只是怀疑怀疑就罢了,没有去深究。</h3> <h3> 陈仁仁教授在理解这个“知”字时,没有拘泥于“了解”,而是从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目的出发,把“知”理解为“知人善用”,困惑我多年的小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了!“(我满腹才华)别人不了解我不任用我而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这才是君子!何等的胸襟!</h3> <h3> 如果我自己上课也这样带领我的学生去分析,学生美好心灵的培养也就不显山露水,却又水到渠成了。因为在我们的身边,很多孩子学习的功利心非常重,考好了做了好事等一旦没有被老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并表扬,也就偃旗息鼓了,如果孩子们能聆听先贤的这句教诲,我想对于孩子高尚人格的形成一定有着不一般的意义!</h3> <h3> 同样是翻译,只是一字之差,教育的意义截然不同!我不得不佩服陈教授:我有疑,但只是存疑;陈教授有疑,定去释疑。这就是区别,我汗颜……</h3> <h3> 那天,陈教授高屋建瓴,娓娓道来《论语》的智慧。一本《论语》就这样被他读薄了,读透了,读活了……</h3> <h3> 陈教授用他的智慧,轻轻拂去了蒙在《论语》上的尘埃,让我看到了圣贤的智慧。</h3> <h3> 阳光下,我似乎看到了这位伟大的圣贤坐于杏坛,弟子侍坐,正在聆听先生的教诲……</h3> <h3> 《论语》,是阳光;陈教授,就是把阳光引进我心灵的那个人……</h3> <h3> 阳光,正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