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小磨香油博物馆——第一展厅

崔家小磨香油博物馆

<h3>第一展厅 传统技艺与历史溯源 </h3><h3><br></h3><h3>第一单元 芝麻的种植分布与起源 </h3><h3><br></h3><h3>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香油史》,说起香油,就不得不提起小磨香油的唯一原料----芝麻,作为“麻、麦、稻、菽、稷”五谷之首,芝麻的种植和食用历史比较悠久。 </h3><h3><br></h3><h3>关于芝麻的起源,有十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芝麻原产于我国的云贵高原,中国是芝麻的第一故乡,这一科学结论的依据是:已经在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杭州水田畈史前遗址”中发现了古芝麻种子的实物! </h3><h3><br></h3><h3>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芝麻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一个叫“HUMAR”的地区,音译过来叫做“胡麻”,后来逐渐传种到中东,汉武帝刘彻(刘邦的重孙子)派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到中国。所以最初我们都是称之为“胡麻”,并由此传入到日本和韩国,一直到现在日本和韩国依然沿用了这一称呼,市场上到处可见“胡麻”和“胡麻油”! </h3><h3><br></h3><h3>中国后来为什么称为“芝麻”呢?相传,传种“胡麻”到了明代永乐年间的时候,恰逢朱棣皇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在了解到“胡麻”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之后,连称“胡麻”胜灵芝,并赐名“芝麻”,此后胡麻改称为芝麻了。 </h3><h3><br></h3><h3>自明代开始芝麻广泛在中国大地传种,目前中国的东三省广阔的松花江流域、安徽和河南的黄淮流域、湖北和江西的长江流域等,大面积地种植芝麻,作为不可替代的传统特色作物品种,政府不但设立了专门的芝麻研究所,而且将芝麻同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一起通过神州宇宙飞船带入“太空实验舱”进行育种,从而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抗逆性更强的航天芝麻新品种。 </h3><h3><br></h3><h3>为了纪念张骞将芝麻带回长安的贡献,我们特为他铸造了这幅纯铜塑像,每年10月16日的瑞福油脂芝麻节我们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全体员工怀着虔诚的心对他顶礼膜拜。从此芝麻广泛在中国大地传种。公元1408年崔泽世通过反复的试验和改进,终于形成了淘洗-烘炒-磨酱-加水兑酱-搅油-取油的完整生产工艺,做出了香气浓郁,人人称赞的“小磨香油”,并由此引发了小磨香油的发明和世代传承,崔泽世也因此成为小磨香油的始祖,人称“崔香油”,潍县由此成为小磨香油的发祥地。</h3> <h3>第二单元 小磨香油发明人 崔泽世</h3><h3><br></h3><h3>下面我们往右转,看到的就是崔泽世,作为移民潍县的第一代,经过长途跋涉,从山西洪洞县来到这里扎根,一部《潍县乡土志》和《崔氏族谱》完整地记录了那一段辛酸的迁民历史,这就是当时迁民到此所种的一棵老槐树,历经岁月蹉跎,依然是活力十足;这就是当时所挖的一口古井,饮水思源,小石磨水代法制油,是它养育了崔氏家族的一代又一代!这是一幅1934年崔家庄的村落图。</h3><h3><br></h3><h3>这是一张民间征集的记载小磨香油食用文化的珍贵文物资料(大清嘉庆五年贡品证一枚),详实的记录了崔字号小磨香油在皇宫膳食中的采办过程。公元1801年,第十三代传承人崔凤顺被传到莱州府平度州,官府说潍县城的小磨香油和萝卜被列为皇室贡品,要求按规定的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和数量(800两,约合50斤)加工小磨香油,亲自护送到内务府御膳房!再说这崔凤顺接到官府的文书,赶紧回家淘芝麻,磨制小磨香油,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准时送到御膳房,这就是当时收油的凭证呢!</h3> <h3>第三单元 石嬷嬷 </h3><h3><br></h3><h3>接下来就是石磨的发明和应用了,关于石磨,起初称硙,汉代才叫做磨。究竟它诞生于什么时代,目前很少有人能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据《世本》等文献所记的“公输般作硙”推断,圆形石磨在中国的使用,战国早期即已开始。据《钦定四库全书》记载,石磨的加工和应用在民间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自此石磨的发明和应用以后,人们的生活就极大地得到改善和提高,在黄河流域一带,开始有了石磨面粉和石磨豆腐,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各种机械和设备逐渐替代了石磨,如今石磨豆腐和石磨面粉已经基本上退出了生产领域,取而代之的是高产出的机械加工,唯独小石磨香油一枝独秀坚持石磨工艺,技艺传承从未间断而一直保留,被称为“石磨应用的活化石”。 </h3><h3><br></h3><h3>石磨是小磨香油的最重要的工具,相传神农氏的妻子发明了石磨,被人们尊称为石嬷嬷,这就是石嬷嬷的纯铜雕像,每年正月初十,石嬷嬷的生日这天,开山做磨、石雕等从事与石头相关行业的人和企业,都会过隆重的“石嬷嬷节”,以此来祭祀和感谢她造福人类,我公司更是如此,正月初十之前,碾磨不动,全公司欢庆一天,直到正十一,才开工起磨,在潍坊的民间,你会了解到,很多家庭在春节前会储存很多的面食,因为正月初十前,任何一家麻坊都不会起磨面粉,并且在正月初十的晚上用馒头和香油来对着月亮祭祀,传递对石嬷嬷的崇拜感激之情。</h3> <h3>第四单元 潍坊的历史文化名人与小磨香油的历史渊源</h3><h3>郑板桥</h3><h3>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潍坊的历史名人与崔字牌小磨香油的历史渊源。这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与小磨香油的一段故事。</h3><h3>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潍县做了七年的父母官,留下了许多广为人知的杰作,他的板桥体书法独具一格,他笔下的百竹图栩栩如生,他治理下的潍县民众安居乐业。</h3><h3>这里说一下郑板桥刚任潍县知县时,流传的一段“闻香赋诗”的故事!说的是清朝乾隆年间,郑大人清晨有登楼望远的习惯,一天郑大人很早就更衣起床,由衙役陪侍登上他的吟诗楼,早上的空气特别新鲜,伴随着一缕轻轻佛面的晨风,郑大人感到一阵浓郁扑鼻的香味,沁人心脾,深吸一口,极目远眺,却辩不清香味从何处散发而来。他问身边的衙役道“何味甚香也?”衙役答道:“城西十五里有个崔家庄,家家户户磨制香油,今天刮西风,那里散发出来的香味随风而来,听老辈人讲,他们的祖传工艺有四五百年了吧!”郑大人点了点头,深深地陶醉于此香味之中,自言自语道“香,此乃天下第一香也!”随口吟诗一首“十里郊野满城香,举目远眺圩水长,神工鬼磨五百载,正宗芳味崔家庄。”</h3><h3>当然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不再一一介绍,特别是《潍县竹枝词》中有: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就是潍县经济的繁荣写照!他关注民生的流传中“以驴换驴”的故事。</h3><h3>陈官俊 陈介祺</h3><h3>这是潍县知名人士陈官俊和他的儿子陈介祺,陈官俊是道光皇帝的大臣,官至吏部尚书,也是咸丰皇帝的老师,他的儿子陈介祺是咸丰皇帝的伴读,所以陈官俊很得道光和咸丰的赏识和重用!陈官俊在京为官期间,非常孝顺,经常回潍县看望他的老母亲,每每往返于潍县和京城,借此源源不断地将潍县的知名产品捎带到京城的文武大臣,因古有潍县属北海郡之辖,故称陈官俊为陈北海,相传朝中文武大臣经常穿梭往返于陈府,并留有诗文为证:“两朝眷顾气不衰,半朝文武望北海,耳东府前冠盖流,半为香油半为阶”,说的就是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都非常重用陈官俊,我们现在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见陈官俊的为人处世之道非常厉害,能得到二朝天子的重用!朝中的大小事都希望得到他的意见,都看着他的脸色行事!陈府面前非常热闹,人来人往,这些人当中,一半的人是为了向陈官俊索要他家乡正宗的崔字号小磨香油吃,另一半的人是为了向陈官俊讫求得一官半职!(吏部尚书掌管文武官员)</h3><h3>这是他的儿子陈介祺,被公推为19世纪末最有成就的收藏家之一,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这是一尊毛公鼎的复制品,毛公鼎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镇馆之宝。咸丰二年,即1852年,陈介祺花一千两白银买下了毛公鼎,收藏于现在潍坊三中附近的万印楼,毛公鼎在陈介祺手上收藏了48年,也静静地陪伴陈介祺过了30年平淡的日子。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毛公鼎内所铸的铭文,共有32行,497个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一段历史。</h3><h3>这件复制品是陈介祺的后人陈祖光先生从2003年辗转六次与台北交涉,取得台北方面的许可专门复制了九个,这是其中之一!</h3> <h3>第五单元 潍县开埠 </h3><h3><br></h3><h3>这是老潍县的商埠市井的缩影,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潍坊的前身潍县迎来城市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清政府批准增开潍县为商埠。与潍县同时增开的商埠在省内还有济南、周村两地。从此,潍坊掀开了近代对外开放与市场化运作的新篇章。包括潍县在内的商埠城市也成为孕育近现代中国变革动力的基地。 </h3><h3><br></h3><h3>清光绪三十二年末(1906年初),在潍县东关西门(庆成门)外举行仪式,宣告潍县正式开埠,繁荣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七七事变前的潍县商埠,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民间私营经济成分,当时多数工厂、商号和店铺集中分布在繁华的两横两纵工商业街道上。这里面有孙家药铺、绸缎店、客栈,当然少不了“崔记香油坊”。 </h3><h3><br></h3><h3>说来也怪,这其中的“崔记香油坊”商号看上去虽然显得不起眼,名气却一点儿也不小。潍县一带的市民家庭几乎都知道崔记香油和芝麻酱好吃。不管远近,大家都愿意光顾这里,买回自己称心的小磨香油和芝麻酱。甚至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以后,该油坊旧址已变成一个普通的蔬菜门市部,与其他门市部一样出售油、盐、酱、醋、茶,但是大家心理上仍然觉得还是它的小磨香油好,逢年过节时,很多人远道而来,排起长队购买这里的小磨香油。 </h3><h3>虽然“崔记油坊”名气大,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靠的就是自产商品的过硬质量,讲究的就是“料必优,水必好,器必洁,秤必足!” </h3><h3><br></h3><h3>据说,“崔记油坊”的小磨香油,专门选用上好的芝麻,用古井的清水, 整个生产过程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制作,虽然没有什么质量标准可以参照,也没有什么现代检测手段,只靠感观判别。但从从原料的精选到每个制作环节的认真态度,一个工艺流程产出小磨香油的全过程, 不含任何名目繁多的、对身体健康有现实和潜在威胁的食品添加剂,即使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它们恐怕也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优质产品,深受欢迎也是必然的。</h3> <h3>第六单元 老照片 崔家庄沙盘 蜡人 崔氏起源 3D幻影成像 </h3><h3><br></h3><h3>这里是一张第十八代传人崔升扬的全家福照片,当时崔氏家族因为有了小磨香油的独家秘技已经是人丁兴旺! </h3><h3><br></h3><h3>这是七十年代末崔家村落的复原模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行政自然村,其规模是比较大的,可见其经济基础比较强!规划是很超前的,大街小巷,四通八达,特别是这条市府重点改造的大于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小磨香油的传承人。 </h3><h3><br></h3><h3>这里是一个传统家庭作坊生产小磨香油的场景复原,通过栩栩如生的蜡像和标本,展现了运输、淘洗、烘炒、磨制、墩油的基本工艺! </h3><h3><br></h3><h3>这是通过3D影像技术复原的老潍县沙滩大集,遥想那段沧桑的岁月,仿佛又回到了眼前,快过年了,打开城门,人们融入到热闹的集市交易之中,特别是那一声“又来了崔家好香油嘞。</h3> <h3>第七单元 小磨香油传承谱系 </h3><h3><br></h3><h3>小磨香油的传承从第一代的崔泽世到第二十代的崔瑞福,用了20代人,600年的时间,将做油的手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也有一个历史的巧合,崔泽世在家排行老二,一直到现在的董事长在家也是排行老二。</h3> <h3>第八单元 第十八代传承人崔升扬 </h3><h3><br></h3><h3>崔升扬(1903年-1985年)。1932年(民国21年)第十八代传人崔升扬在潍县城开办崔记香油坊,提出了“料必优,水必好,器必洁,秤必足”的经营理念,生意日益兴隆,并成为民国时期潍县城著名的商号。 </h3><h3><br></h3><h3>崔氏香油世家的第十八代传人是崔升扬,因排行老二,是又一个崔老二。 </h3><h3><br></h3><h3>生于1903年2月22日的崔升扬,是崔氏家族第十七代传人崔象轸的次子,1985年病故,享年八十三岁。崔升扬从十三四岁开始,一直到去世,前后做了七十年的香油生意。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香油技艺,还留下了诚信的好家风。 </h3><h3><br></h3><h3>崔升扬从小不仅聪慧好学,而且为人诚实,勤奋,自幼便跟随父亲做事,耕耩锄割,扬场上垛,赶马车、喂牲口样样都会,忙时种地,冬闲做香油,成为做油、种地的小把式。 </h3><h3><br></h3><h3>崔升扬粗通文墨,且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不管是做香油、做麻汁,始终心正,诚实,注重质量,做到老不欺,少不瞒,为方圆百姓所称道。 </h3><h3><br></h3><h3>和崔升扬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与人交往极其和蔼,处事随和,但是一到了买卖上,却是吐口唾沫是个钉,谁也犟不过他。民国21年,即1932年,崔升扬在潍县城开办了“崔记香油坊”,还自定了“料必优,水必好,器必洁,秤必足”的规矩,即买不到好芝麻就不做香油,宁可闲着不挣钱,也不做质量不好的香油;做香油的水不干净不做香油;盛香油的器具不干净不给他打油,卖的香油足斤足两,童叟无欺,老不欺少不瞒,整装零碎一样钱。 </h3><h3><br></h3><h3>对这“四不”也不是都那么赞同,特别是对“器必洁”。有人说,崔老头,我打油我吃,又不是你吃,你尽管打油就是了,你管瓶子干净不干净做啥?崔升扬说,你的瓶子不干净,装上我的香油,日子久了,瓶子里的香油变了味,到头来是说我的香油质量不好呢,还是你瓶子脏?说不明白事小,让你吃了变味的香油事大,败坏了我崔家香油的名声事更大!”崔升扬从小到老一直把自己的香油牌子看得比金子还贵重。香油生意越做越好,信誉满乡里。县城的酒楼、药铺、乡绅大户都是崔记香油老用户。崔记香油不仅本地卖得好,还销到济南、青岛等地,“崔记香油坊”成了潍县城著名的商号。 </h3><h3><br></h3><h3>期间,崔升扬在潍县城开办前店后厂,在“崔记香油坊”销售与加工一体经营的同时,还继续在崔家庄生产香油,并将崔家庄生产的香油送到“崔记香油坊”一并出售。有时,根据要货的情况也直接从崔家庄将香油发给较大的客户。 </h3><h3><br></h3><h3>1949年以后,崔升扬停办了在潍县城开办了17年的崔记香油坊,回到崔家庄。从1950年一直到1985年崔升扬去世前,他一直坚持在崔家庄生产香油,并骑着自行车,在县城和周边乡村走街串巷做香油生意。 </h3><h3><br></h3><h3>崔升扬卖香油成了地方一景。 </h3><h3><br></h3><h3>六七十年代,潍县城里城外的人大多都认识卖香油的崔老头。四方脸,厚嘴唇,慈眉善目,那一捋白胡子,更让人觉得和蔼可亲。他到乡下卖油,老不欺、少不瞒,足斤足两。崔家出的香油比别人精,卖油的秤头比别人高,看利比别人家薄,香油做得香人心。每到一个地方,把香油挑子往街头巷口一摆,老乡们便会围上来抢着打油,为防止人多乱挤,后来大家就排队打油,这次买不上的,崔升扬心里记着,下次一定补上。有的路过此地的乡客看到打香油排队的场面深感惊奇,说:“没想到崔家的香油这么香!” </h3><h3><br></h3><h3>乡里乡亲都盼他去串乡,十来天不见,都怪想的。到了该打香油的时候,老人们常会打发孩子到街上,“看看你崔爷爷来了么?”有家的小孩子到了街上,看见个卖香油的,走近一看,不是崔爷爷,便朝家里喊,“爷爷,这个卖香油的不是崔爷爷!”卖香油的一听,气愤了:“你崔爷爷死了,你就不吃香油了?”小孩子扭头回敬一句:“你死了,崔爷爷不死!”一次,崔老头在某村卖油,天突然下起雨来,村里人都来给他送伞,一下子拿来十来把伞。 </h3><h3><br></h3><h3>崔升扬做买卖有胆有识。 </h3><h3><br></h3><h3>崔升扬是做香油的高手,又是胆大心细之人,别人不去的地方他敢去,别人不敢做的生意他敢做,而且从未失过手。日寇侵占潍县后,一个日本商人来到崔家庄,带着豆饼和日本化肥来换香油。村里人听说日本人来啦,都怕得四处躲,崔升扬却不怕。他心里想,小日本鬼子,你送到我的门上来,我得让你破破血本!表面上,他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可是一谈兑换价格,崔升扬却抬高了一大截子。日本人岂愿意吃亏?双方争执不下,崔升扬据理力争,诉说兵荒马乱做买卖多不容易,芝麻多么难买,制作如何费劲,香油如何珍贵,从头到尾说了一通。面对这个寸步不让的乡下油匠,精于谋算的日本商人也无计可施,只好接受了崔升扬的换货价码,这桩买卖狠狠“宰”了一下日本鬼子,给咱中国人出了一口气。全村香油户由此换到了相当可观的化肥、豆饼,家家暗自高兴。战火中的崔家香油,由此运到了青岛,远涉大洋,销到了日本。 </h3><h3><br></h3><h3>一年,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地下交通员秘密来到崔家庄,找到崔升扬,想买一批香油为伤员疗伤。崔升扬一听,二话不说,行!可是,从潍县到鲁南,数百里的路程,日寇、汉奸层层设卡封锁,极难通过,如果被他们查出,就会有生命危险。崔升扬一拍胸脯说,前线将士打鬼子不怕流血牺牲,老崔家作为堂堂中国人,冒点风险也值得!他暗暗约上几个胆大的乡亲,化装成山果贩子,背着筐篓去了临沂山里,上面是核桃、栗子,下面却是一瓶瓶香油。他们昼伏夜行,翻山越岭,冲破一道道封锁线,把香油送到了临沂。 </h3><h3><br></h3><h3>据说,崔升扬冒险送香油的义举,还受到了粟裕将军的赞扬。 </h3><h3><br></h3><h3>崔升扬做买卖说一不二。 </h3><h3><br></h3><h3>入冬的一天,雨打底子天下雪,路上尽是冰水,他按约好的买卖给潍坊市里一家饭店送香油。当时他已年近七十,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步的慢慢走着,到了那家饭店,经理见他年纪大了,天又不好,便说,“崔大爷,我把你这香油全买了,你哪里也别去了,就在店里烤火吧!”崔升扬说,“不行,还有一家!”“我多出几个钱就是了!”经理说。“你给一百块钱一斤我也不卖,跟人家说好了,下刀子也得去!”就这样,给饭店秤下十斤香油,又冒着风雪赶路走了。到了下一家饭店,人家见他袄也湿了,靴子也淌透了水,急忙说,“哎呀!老爷子,这种天你咋来了呢?”“我不来,你等着使油咋办?做买卖,就得咋说咋办……” </h3><h3><br></h3><h3>1974年,崔升扬已71岁了。那年清明节前一天,东风刮得昏天黑地,吃过午饭,他推出自行车,要去给于家庄饭店送油,家人劝阻不住,他硬是推着自行车走了。车子已经骑不动了,他就推着一点一点往前挪,家里人不放心,让孙子瑞福去把他追回来。瑞福追上了爷爷,可是爷爷说啥也不往回走。“我往东走,大风能刮到我西边去?”孙子说不过他,急得把气门针拔了,车子没了气,他仍然推着车子往前走,到了下午一点多钟,崔升扬才赶到了饭店,饭店经理十分感激。这时候,饭店厨灶正没了香油,还没过秤,舀一勺子就跑到了厨房。经理让厨房做了几个菜,恳切地留崔升扬吃饭,可是崔升扬坚持要到亲戚家去吃饭,人家拗不过他,硬是把菜装在了车篓里,经理感慨地说,“要是都和崔大爷一样,共产主义早就建成了!”崔升扬说:“咱不懂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为人办事讲信用,就是好主义!” </h3><h3><br></h3><h3>崔升扬做买卖仗义疏财。 </h3><h3><br></h3><h3>当时在崔家庄,乡亲们习惯叫崔升扬为“崔善人”,谁家有个三灾八难,他主动找上门去帮助。春天渡春荒,有些人家断了粮,上他家去借,他决不让人家空手而归。他借出的粮食和钱,从不上门追还。 </h3><h3>人们记得,日伪时期沾化县有个芝麻贩子来崔家庄卖芝麻,被当地土匪架了票。崔升扬以前与此人做过合伙买卖,他当时正在外边,立即捎信给妻子张氏,不管出多少钱,一定把人赎出来!张氏赶紧托人说票,卖了一百斤芝麻,把钱交上,才把那个沾化人从村西冢子上领了回来。崔升扬回来后喜出望外,“人命是天,不用说一百斤芝麻,就是一千斤,一万斤芝麻也得救人啊!” </h3><h3><br></h3><h3>纵观崔氏历史,讲诚信自古至今一脉相承。</h3> <h3>第九单元 第十九代传承人崔信山 </h3><h3><br></h3><h3>崔信山(1938年3月17日出生)。1984年第十九代传人崔信山创建了崔家香油加工厂,提出了“做人靠人格;做事靠朋友;产品靠质量”的理念,并提出了创优质产品、创出口产品的目标。 </h3><h3><br></h3><h3>这张商标是崔字牌小磨香油的第一张商标,也是国内香油行业的第一张商标。大家看这个瓶子像不像当年打吊瓶用的盐水瓶?这是跟咱们国家80年代,玻璃瓶的加工工艺有很大关系的。由于当时受工艺和成本限制,做不出太复杂的瓶型,所以才采用的这个样子。但他又怕人家误会这是用的医疗废品,所以特意找厂家在瓶子底面做了,“香油专用”的防伪标记。 </h3><h3><br></h3><h3>现场这些,做油工具也都是八十年代使用的。</h3>